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营销大师科特勒:危险的海尔!!![推荐][讨论]

[复制链接] 23
回复
416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4-8 15: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米尔顿·科特勒(Milton Kotler),全球顶尖营销顾问公司--科特勒营销集团(Kotler Marketing Group)的总裁,被尊称为营销实战大师。他以25年的时间把他哥哥菲利普·科特勒的理论成果运用到营销实践中,亲自主导了300多家客户的咨询与培训项目,其中包括许多世界500强的公司,如AT&T,摩托罗拉,IBM,北电网络,拜尔制药,辉瑞制药,壳牌化工,福特汽车,麦当劳等。
2001年8月15日,米尔顿·科特勒在做客CCTV《对话》时,曾直言不讳地批评了被普遍认为在国际化和多元化方面相当成功的海尔集团:"也许海尔存在着品牌泛滥化的趋势……我为海尔担忧,因为恐怕他们不会在手机市场上获得成功。你有好的品牌,就可以进入所有市场吗?你应该集中在你的核心竞争力所能带给客户的价值方面。"

而在此前,在谈到中国企业的营销战略问题时,米尔顿·科特勒比较了海尔和摩托罗拉的不同:"就海尔来说,品牌就是一场大规模的促销运动--就是要让每个人都对海尔的名字朗朗上口;但对摩托罗拉而言,品牌就是要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认知价值和品牌偏好的一场战略运动。海尔运用的是战术,而摩托罗拉运用的则是战略。""中国国产品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从依靠大规模的广告和促销建立品牌意识,转变到通过战略性的步骤建立起能让目标顾客感觉到的品牌价值。就这一点而言,海尔的张瑞敏先生的做法可能是错的:仅仅使海尔的牌子停留在消费者的嘴边上是不够的。"

同年8月25日,米尔顿·科特勒受邀访问了海尔。与海尔总裁张瑞敏见面伊始,米尔顿·科特勒就为自己在《对话》中关于海尔进军手机市场的批评道了歉。尽管米尔顿·科特勒一直都对海尔赞誉有加,但随后在本刊记者采访米尔顿·科特勒时,他仍坚持了对海尔多元化步伐的担忧。这次访华,是米尔顿·科特勒应深圳麦肯特企业顾问公司的邀请来为中国的营销人员做为期一周的品牌和渠道培训。

多元化从来就是所有企业都会面临的一道难解的方程式。总是有或正或反的例子在暗示着多元化成败背后的逻辑,还有一些著名企业如通用电气和英美烟*,在成功多元化后又重新收缩业务退回到一个或几个领域中。没有一个企业可以事先承诺自己的多元化道路一定是明智的,总是要面临太多风险和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海尔也许正行走在危险的边缘。

"张瑞敏确实是天才的企业家,强有力的领导者"

《商务周刊》:您刚访问了青岛海尔,我们的问题就从海尔开始吧。您曾多次赞扬海尔,我在想,您的惊讶究竟是因为您从未想到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有像海尔这样成功的公司,还是因为海尔的成功之道,即使与著名的跨国公司相比也的确有新颖之处?>米尔顿·科特勒:我在海尔看到了他们的运作方式、他们的ERP系统,还和张瑞敏共进晚餐。我发现张瑞敏确实是天才的企业家,强有力的领导者,从小小的一个车棚开始,在20年内,他创建了世界级的企业。中国应该有这样的企业,也会在全球市场中有它们的一席之地。

海尔在细分产品方面,如小冰箱市场,在美国取得成功。他们在美国的市场营销战略是非常优秀的。海尔在营销时发现了许多学生需要的冰箱,不仅要求体积小,而且还可以当桌子用。海尔于是提供了这种冰箱。它不光提供了产品,而且确实为客户创造了价值。美国的许多学生用的都是海尔的产品。海尔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细分市场:学生市场。这是很好的销售策略。

海尔有高价格和高利润,这是中国公司不仅要在中国做而且要在世界上做的事情。这是与外国公司竞争的优势所在。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这样的路。我刚与TCL接触过一次,他们的团队非常关注客户的需求。比如他们在产品创新中创新出HID电视,我希望他们能找到恰当的营销手段。越来越多的公司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取得成功。

"真正的利润会来自于有能力向同一用户卖出四个电视机的公司"

《商务周刊》:更深层次上讲,您看好海尔的多元化战略吗?>米尔顿·科特勒:海尔做了许多的产品,有冰箱、手机、DVD……中国企业总是希望能够从一个产品开始再进入另外一些行业,我想他们是太在乎他们的公司形象了,作为企业领导者来说,他们过于自负,总是想无穷尽地丰富他们的产品。

他们总想在每一个产品上一开始就盈利,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成本是昂贵的。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比如企业只专注于一个或几个产品?用户只购买你的产品而替代其它公司的产品?>当整个市场供过于求时,将会产生新的电视机的替代物。真正的利润会来自于这样的公司:它并不是第一个生产出电视机的公司,而可能是那些有能力向同一用户卖出四个电视机的公司--它提供的产品的质量,使得客户能够持续不断地购买它的产品。当原来的产品被淘汰,客户仍然买同样厂家的产品,这就是客户忠诚度。

我和张瑞敏谈到这个问题,即如何加速冰箱的淘汰,这也许是一个好的公司应该考虑的。

SONY就是抓住了淘汰的规律,知道客户在淘汰时的购买倾向,一直跟进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SONY有不同的产品,但都是电子,他们的核心价值就是他们的品牌。如果海尔只是忙于进入越来越多的产品领域的话,当伊莱克斯或者惠而浦进入中国,它们却只会专注于自己有优势的产品,它们就会得到那些淘汰产品时的客户,得到他们的多次购买。

而实际上对客户的长期拥有,降低了企业的营销费用,这就不用花很大代价去找新的客户,而是维护旧客户就可以了。中国公司应该知道怎样利用这个新兴市场的优势,或者如何在现有的优势领域内留住那些长远的客户,让他多次购买你的产品。

我估计,海尔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控股公司,这样的公司有很强的股东价值,然后用品牌来支持不同领域的产品。譬如可以把海尔的品牌分离出来支持通讯业务,甚至做新的品牌。我想海尔公司的结构也许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中国企业应该注重于长期获利,注重获得忠诚客户,获得多次购买。如果只强调客户的第一次购买,这是很遗憾的事情。像伊莱克斯或惠而浦就会注重客户的多次购买。

《商务周刊》:在与张瑞敏先生会面后,您现在是否仍然认为海尔进军手机市场并不明智?

米尔顿·科特勒:中国公司愿意进入手机领域,是因为,中国的手机用户群正在迅速扩大。海尔不是在做一个标准的手机产品,而是通过创新来进入这个领域,但我还不知道他们会如何营销这个产品。我希望这不要只是一个概念,而是市场上真正的商品。关键在于,它们能否持续保持创新能力。如果他们做到创新,下一步就是在全球市场上的营销,以保持他们在该领域内的主流地位。所以我不能直接告诉你他们的做法是明智还是不明智。

"如果海尔在国际市场上学会如何竞争,他当然会赢得国内市场"

《商务周刊》: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已经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因此,许多国内企业主要以满足国内市场为主,即使这样,在与跨国公司竞争时,他们也仍然显得缺少办法。现在,您鼓励这些企业走国际化道路。究竟是您的观点对还是他们正确?>米尔顿·科特勒:我是正确的!品牌是最有力的营销力量。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消费社会,中国的消费者正变得能够承受一定品牌价值的产品,他们开始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市场营销决胜的关键永远是品牌、品牌、品牌……

中国企业必须学习如何去占领高端产品市场。而学习如何这样做的地方,是欧洲和美国。在中国市场上你成长不了。欧美市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环境,可以让中国企业具备未来参与竞争的能力。譬如海尔,开始在欧洲和美国跟外国企业竞争,而不是满足于与中国本土企业竞争--如果他在国际市场上学会如何竞争,他当然会赢得国内市场。

《商务周刊》:您认为,阻碍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因素有哪些?>米尔顿·科特勒:在海外,中国有许多获利的机会。因为美国的经济在衰退,也许欧洲经济很快也会衰退。而那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消费社会,人们习惯于买高端的产品,但经济衰退使他们的支付能力受到考验,这时候好的品牌,尤其是新的价值品牌,就会掏走他们本来消费在其它品牌上的金钱。而这样的品牌,意味着高质量,低价格,在中国生产,但在美国营销。

中国企业之所以国际化的步伐较慢,我认为只不过这是一个新的营销观念,中国企业家还没有意识到,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这么做过,他们对海外市场不了解。而现在,很多中国的私人企业家开始在海外寻找投资机会,购买美国的公司,为他们进入美国市场服务。

"不要倾销,考虑营销"

《商务周刊》:我觉得,您在讲述营销理论时,更多的是在教会这些企业如何思想而非如何做。那么,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竞争环境,您对那些致力于发展民族品牌的企业将传递哪些营销思想?>米尔顿·科特勒:我想重要的有两点:注重品牌价值和掌握销售渠道。

Ames是美国的一家连锁公司,拥有298家连锁商店,家用电器销售额达到7900万。它的顾客都非常信任Ames品牌和其所出售的质优价廉的商品。他们不会为追求品牌而到Ames来购物。中国的家电制造商们应该为这一块巨大的零售市场制定个别品牌战略。

对高质量的制造商来说,清理产品过剩的另外一种策略是将他们的产品通过大众化的平价零售商店来出售。这就需要自己能与这些零售商结成共同承担风险的伙伴关系,而不仅仅是做一个典型的生产企业。这种方法将会比倾销能卖一个更好的价钱--毕竟倾销只是对购买者有益。需要牢记的原则是:"不要倾销,考虑营销"。

《商务周刊》:在中国,一些外国咨询公司正面临这样的指责:他们虽然有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方法,但是由于不关注中国的国情而显得"水土不服"。您在中国是否也听到了这样的指责呢?

米尔顿·科特勒:营销方法是中心,是企业获利的主要核心,在世界各地营销方法是相同的,因为这种方法是对待客户的,它基于通用的营销理论,针对不同用户得出不同结果,所以营销不会有国家间的障碍。

但是也会有人批评我。我想我也在学习和了解中国这个市场。
沙发
发表于 2003-4-8 17:06:00 | 只看该作者
ok
板凳
发表于 2003-4-11 13:23:00 | 只看该作者
我感觉,做事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也就说要有自己的工作思路,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思路认真落实自己的工作,不知是否正确?
4
发表于 2003-4-12 20:57:00 | 只看该作者
谁说的对呢?
5
发表于 2003-4-15 12:28:00 | 只看该作者
海尔还有财务风险
6
发表于 2003-5-3 21:57:00 | 只看该作者
与百年企业相比,海尔它青春年少,
7
发表于 2003-5-13 22:04:00 | 只看该作者
我对海尔的了解不多,或者只是停留在表面。但根据我自己的认识来看,海尔的风险不仅仅在其品牌方面,一个曾经的国有企业,里面许多的事情是否真的就如媒体或本身所说的那么好值得人深思。广泛的品牌战线,给海尔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据说海尔的那么多的产品好象没有一样是市场上的老大,这又是为什么?海尔曾经铺天盖地的广告是否如其所原一样带来好的效果?我看不见得。
不错,海尔的服务是好的,而且海尔确实一直在宣扬他的服务,而且据我所知,海尔的服务很不错。可是我们到底看见海尔的什么地方呢?长久而广泛的品牌战对海尔是没有好处的。再看看海尔员工的薪水,高吗?不高。海尔的人才流动也非常大。海尔的凝聚力在哪里?我不知道,有关海尔的帖子比较多,有心人可以找来看看。
随便说说,请多指点。
8
发表于 2003-5-14 09:57:00 | 只看该作者
海尔的产权也不清楚,外界报道的如海尔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注册的公司--海尔国际电器,似乎还在走当年的黄光裕的路,但我相信中策事件是不可能再发生的。
9
发表于 2003-5-14 16:52:0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创新、探索和完善。
10
发表于 2003-5-18 14:21:00 | 只看该作者
文稿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