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陕西的断章

[复制链接] 12
回复
220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11-16 16:33: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缘    起

 

近两年的出游计划中,西安一直是我计划中的下一站,但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正值国庆之际,老友MAY通过MSN传话,约我去西安一行,正中下怀,西安行程得以成行,宿愿得偿,才有了这篇文字。

现在想来,西安对我的吸引力,与17岁左右所读的长诗《长恨歌》关系很大。回眸一笑让六宫粉黛齐黯然的贵妃的娇媚,和最后落得“婉转娥眉马前死”的下场,曾让在半山夜读的我何其神伤。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白居易用如斯传神的诗句,让当时的我神思飞越,到千里之外的长安,到了华清池这样一个地方,也让我萌生了到西安一行的念头。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道了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是一个随便一锄头下去都可能捞回来国宝的地方,知道了“西安事变”对近代中国发展的意义,西安慢慢就成了我一定会来的地方。

从地图上看,陕西的以西安所在的关中为界,分为三个风格各异的部份。

关中的八百里秦川,是秦朝发家的地方。如果以流行的“狼文化”来理解,秦是中国历代狼性最强的朝代。秦国之所以能一匡天下吞并各国,与关中人的“狼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从关中往南越过秦岭既是汉中,也就是汉高祖刘邦能成就帝业的根据地。

汉代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警告中所透出的威严,千载不减。

而关中往北走的陕北是黄土高原,这是中华民族发源的地方,在黄帝陵前有他当年亲手种植的轩言柏为证。

从黄帝陵再往北行既可到达延安。作为革命的圣地,延安是毛泽东、朱德等革命家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引领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领导中国人终于站起来的地方。

鉴往知来,陕兴则国兴,可以说,陕西不但代表着中国辉煌的过去,也见证着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6 16:36:04 | 只看该作者
     厚重西安

 

刚下火车,就感觉到了西安的厚重。

一眼望不到头的城墙是西安厚重历史的见证。

西安内城城墙周长14公理左右,高 12,宽14,城墙上可容四辆红旗轿车并行。人行其间,不免自生渺小之感。

旅行资料显示,城墙命运多难,在过去50年中,在拆和建之间多次反复,曾受严重破坏,现在所存部分多是在原基础上重建而成。

城墙的特点是高大、厚重、坚固、实用,很难想象在冷兵器的时代,能靠简单如云梯、投石头车之类的工具从正面攻进来。

在同等的科技水平条件下,即使能强攻,想必进攻一方至少得花45倍的损失才可能成功。

我脑海中“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道理一下鲜活起来。

物必先自腐,然后虫才会生长起来。

我兴致勃勃的顺着城墙走了45公理,手摸头冰冷的墙砖,心中却想到了几个与这片土地相关的女子。

 

汉水滋润了一方水土,也养生出一名叫褒姒的女子。

从一般人的理解,能得到君王宠爱总是幸运的。

褒姒来到了当时的政治中心镐京,也就是今天西安旁边的城市临潼,成了天子宠妃。

然而褒女却成天寒着脸,冷如霜,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这让周天子幽王好生着急。

这时,有大臣叫虢石父者,发扬无厘头的后现代精神,献计曰:烽火台可博美人一璨。

这个大胆的建议居然得到了幽王的同意。

果然,当狼烟顿起,火光接天时,各地诸侯见到警报,纷纷带领兵马前来勤王护驾。

到了骊山脚下,只觉仙乐香飘处处闻,只见周幽王和褒姒坐饮酒,却不见敌人一兵一卒。

既无战事,诸侯只得悻悻而归。

褒姒在高台上见万马千军招手即来,挥之即去,确实好玩,终于嫣然,遂令幽王心似狂潮,无法自己。

然而,当第二年,当敌人真正来进攻时,再点烽火,已无人愿来护驾,西周于是灭亡。

关于这个故事,当然有不同的解读角度。

如果不是美人的灿烂成了幽王的灾难,幽王也不会被杀,西周也不会灭亡,于是有人得出结论:红颜为祸水,色是割肉刀。

如果幽王读过《出师表》中的劝告:“亲贤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人,此后汉所以顷颓也。”他应当在第一时间斩杀出主馊意的倭臣。物与类聚人以群分,而生吉凶,这是《易经》中的道理。

然而,我认为,这个故事只是从极端的角度证明了“恋爱中的男人智为零”的简单真理。

你会同意我的结论,如果你真正年轻过,如果你真正恋爱过。

 

汉高祖刘邦挟统一全国的锋芒以及手下能臣勇士征战多年的税气,当汉与匈奴作战时,高祖尚被围困了七天七夜,最后还是依靠了陈平的奇计方能不光彩地逃脱。

匈奴强而汉弱的事实,让和亲和向匈奴进贡成为汉初的外交选择。

“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

迎着瑟瑟的秋风,汉元帝宫女王昭君承载和亲使命,离开汉宫,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

从此,天汉的安宁就得依靠这个女子一肩维系了。

历经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时期的无为而治,汉武帝终于有了向匈奴强敌出击的本钱。

因此,当耻辱的和亲外交局面最终被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打破时,你可以感觉到作为一个汉朝人那种扬眉吐气的畅快。

然而,当陈汤说出震烁千古的名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时,其实是透射汉朝强大的国力。

国与国交往终究是要靠实力说话的,落后就要挨打,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不会改变。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杨玉环想必不似褒姒般冷艳,相反有“环肥燕瘦”之称的贵妃性格很开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只需要有新鲜的荔枝就可以博得美人欢心了,并不像褒姒那么难养,需要上峰火去戏诸侯。她开心了,会身披轻纱跳霓裳羽衣曲,也会随着音乐跳胡旋舞,偶尔还演演贵妃醉酒发发酒疯。

可惜快乐永远只是短暂的,留下的只会是无穷尽的痛苦与长叹。

“六军不发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玄宗啊玄宗,即使你贵为君王,这时候还能拯救你的爱人吗?

在天比翼在地连理的誓言只能随风而逝,空使君王枉断肠。

 贵为君王的唐玄宗的伤心事是雪肤花貌的杨贵妃在他面前无可耐何地死去他却无能为力;而身为游客的我的伤心事则是在大街小巷上转悠了多天,在秦川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褒姒、王昭君、赵飞燕、杨玉环、貂蝉这些极品美女的首府西安,居然没有发现一个值得青眼相随的西安丽人,这我感觉到了一种深深的失望。 

同为想争西部中心的城市,把西安与成都相比较,可以看到,作为有着中国最为厚重历史的西安古城,在美女、美食、美景这“三美”软实力竞争中,至少已经输给了成都两票,难怪“最佳旅游城市”的桂冠会花落成都。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6 16:38:18 | 只看该作者
           风云汉中

    从西安南行,乘坐西汉高速公路的大巴,四个小时就可以到达汉中。

    关中八百里秦川给人的感觉是壮美,而汉中平原给人的感觉却是秀美。

    汉水在汉中平原上缓缓流淌,使汉中依稀有了些江南水乡的味道。

    然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陕西都是富沛于阳刚气概的地方,既使是在有些水乡味道的汉中。

   在汉中只宜谈风云,这江南的风月温柔全不相涉。

   提到汉中的风云人物,第一个要说到的自然就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了。

   楚汉相争时,汉中是刘邦的大本营,与敌人争雄的本钱,如钱粮和人,都得靠这边供应。

   刘邦可以算做古往今来排第一的大流氓。

   流氓就是流氓,即使他最终开创了一片甚大的基业成了皇帝。

   说刘邦是流氓,当然有证据。

   当秦始皇云游天下时,此人看到皇帝出巡的排扬,流着口水说:人要活到这份上才算够味(大丈夫生当如此),活脱脱的一副赖蛤蟆的谗相。

   当赖蛤蟆居然吃着了天鹅肉,刘邦也居然当上了皇帝。

   某天饮酒时,刘邦回想起过去,于是端着酒杯笑嘻嘻地问他老汉刘太公:老爷子,当年你成天说我不务正业,不如老大有出息。现在你比一下,我和老大哪个本事更大,谁的田产更多呢?

   众将哄堂大笑,而刘父则无可奈何。

   子不孝,父之过。自己生自己养了这么一个活宝,你还能说什么话?

   人说虎毒不食子,但刘邦作为古往今来的第一号流氓,自然比老虎更毒更狠。

   跟项羽打仗时,刘邦吃败仗简直是家常便饭,这不,这次又吃了败仗,于是什么都顾不得了,只好座上马车,夺命狂奔。

   马车上驾车的车夫是大将夏侯婴,车上除了刘邦本人,还有刘邦的一儿一女在车上。

   项羽的骑兵追得甚急,眼看就要追上马车。

   刘邦为了减轻马车的负重以保命,于是使出毒计,两脚将两个幼年儿女踢下车去。

  还好车夫很忠心,将两个孩子又抱了上车。

  刘邦又踢,车夫又抱。如此重复了三次。

  幸亏车夫车技过人,武功也高,刘邦终于逃脱了,得以回到军中。

  人虽然回到了军中,但刘邦的老父亲刘太公和妻子吕稚已经被项羽抓走了。

  惊魂还未定,看对面的项羽把刘太公和吕稚绑了出来。

  于是有了下面名扬千古的对话:

  项羽说,刘邦老儿,你父亲和老婆已经被我抓住了,再不投降,我就把他们煮了下酒!

    刘邦说:项大哥,我们俩已经接拜成兄弟了,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我的老婆也就是你的老婆。如果你要把你的父亲和老婆炖成汤,到时别忘了给我分一碗,我最近身子也是虚得很哩……

   西楚霸王项羽虽然是个杀人魔王,曾经坑杀过30万秦朝的降兵,但终归还有些人性,最终没有杀掉手上的人质。

    刘邦最终赢了,赢了这个回合,最后也赢得了天下。

     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可以欺之以方,而刘邦却完全可以不择手段。 

当然,刘邦所以能打得天下,与他手下的一大批能臣猛将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与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关系尤大。

刘邦总结成功经验时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镇国家,抚百姓,安粮道,给饷馈,吾不如萧何;运筹惟卧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此三人,皆人杰也,为吾所用,而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孙子兵法上讲: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也就是一个创新的问题,出奇制胜的问题。

古往今天,能做到兵法要求的“无穷如天地,不绝如江河“这样的创新境界的军事家屈指可数。

韩信就是这少数几个中的骄骄者。

韩信出身于破落贵族家庭,少年并不得志,成天拎着把破剑四处游荡。

有一天他正在闲逛,迎面来了一帮破落户,其中一个栏住他说,臭小子,虽然你拿着宝剑,其实你是个胆小鬼。有本事你用这剑把我杀了,不然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看了看他,慢慢的伏身从他胯下钻了过去,众人大笑。

后来当韩信名满天下荣归故里,找到了这个破落户。

破落户吓得发抖,因为这时的韩信要杀他,不需一个眼神。

没想到韩信不但没有杀他,给了钱,还赏了他当一个小官,说,如果没有那时的你,就没有今天的我。

在有目标的人眼中,大丈夫能屈能伸,而愤怒是一种积极的力量。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6 16:39:38 | 只看该作者

人们往往只关注到成功者辉煌的那一面,却很少有人去探寻他成功的原因,更少有人去关注他不如意的时候。

韩信就经历过很多这样的不如意,其中有次死生一线。。

因为张良的引荐,韩信从项羽军中出逃,来到了刘邦帐下。

但刘邦开始并没有重用韩信,碍于张良的面子,只给了韩信一个管粮草的小官做。

某天由于帐中有人犯罪,韩信被诛连到,被处斩刑,监斩官正是对刘邦有救命之恩的夏侯婴。

夏侯婴手起刀落,第17个人头落地,这时看到第18个犯人直视着他。

并不是求生或害怕的眼神,而是一种坦然、深遂以及不见底的智慧的眼神。

这并不是他所熟悉的那些企生者卑微的眼神,正在他诧异之际,犯人问:汉王不是要争夺天下吗,那为什么还斩杀壮士?

由此,夏侯婴放开韩信,并与之交谈,终于为大汉保住了一名开国大功臣。

     人与人区别很小,都吃五谷杂粮,一样的生死病死,一样的一个脑袋一张嘴两只眼睛,身高很少差别超过 1

     人与人的区别又很大,不一样的思想,不一样的情感,不一样的话,不一样的磨烂,不一样的机遇,也不一个模式的成功。

     有时,左右了人最终的命运只是一个眼神。

 

由于夏侯婴的赏识,韩信命运似乎有了的转机,他遇到了萧何。

萧何是刘邦的同乡,当刘邦还只是街头混混时,他对刘邦就多加关照,也多有资助,后来又与刘邦一同创业打天下,因此甚得刘邦的信任,自然是一个在刘邦面前很说得起话的人。

萧何只是跟韩信说了几句话,就发现这人的确很不一般,见识、眼界皆出乎众人,正是汉王最急需的军事人才,于是向汉王进行了再次引荐。

按说,有了张良、夏侯婴、萧何的共同引荐,刘邦该重用韩信了吧,也许是怪韩信貌不出众,或是刘邦不在状态。

最终刘邦仍然只给了韩信另一个小官做。

有一天,亲信来报,大事不好,萧相国逃跑了,跑到项王那边去了。

刘邦大惊失色,长期以来,他视萧何如左右手,很多事要靠萧何才能处理得妥当。各方面的布置和机密档案也在萧何手中,如今萧何投敌,项王更加势大,那岂不是天要灭他刘邦?

三天里,刘邦食不知味,夜不能寝,恍然如失,如丧考妣。

忽听卫兵来报:萧相国回来了。

刘邦不敢相信,抬头一看,那不是萧何却是谁?

刘邦是又怒又喜,骂到,他M的,你跑哪去了,害得老子这几天都吃不下饭。

萧何说:我去追韩信去了。

刘邦哈哈一笑,说:说实话吧,你可骗不了老子。老子帐下大将跑了几十个了,也不见你去追,现在还说去追韩信?

萧何正色道:如果汉王只想是在汉中长期称王,那就不需要用韩信。但如果你想与项王争夺天下的话,那就非得用着韩信不可。

刘邦陷入深思,半响道,传韩信。

等韩信到来,刘邦与之深谈,才有相见恨晚之感。 

几天之后,刘邦令建高台,拜大将军。众将都以为自己有机会了,不免沾沾自喜。等拜将之际,才知道拜的大将是名不见经传的韩信,众人都大吃一惊。

 

在大将军的位置上,韩信带领汉军攻城掠地,为汉朝打下了大大的僵土。

可惜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从此韩信建立了功业,但并未得到善终。

“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韩信祠庙上这副对联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他坎坷的一生。

“知已”就是萧何,最后韩信还是栽在他的计上,而“两妇人”指的分别是漂母和吕后。

韩信年轻时吃不起饭的时机,漂母可怜他,将自己的饭给他吃,对韩信有救命之恩;而最终韩信是死于萧何之计而吕后之手。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6 16:41:08 | 只看该作者
 与韩信没有得到善终不同,汉初三杰中的张良则在功成名就之际选择了退隐,来到汉中留坝一个清山秀水的地方归隐僻谷,最终得于保全声名。这个地方建了“张良庙”以作纪念,这是在庙中的“授书楼”门枋上的一幅对联:

书不在多一卷可做帝王师相;

岑楼耸翠高声恐惊霄汉神仙。

张良的成功在于他“学习”的正确,张良能成为千古名臣的原因是在于他读了一部有用的书《黄石兵法》。其实真正有用的书,认真读一本、两本其实就够了。

我们今天的学子,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博士,要读多少书,其中又有多少是真正值得读的。

多数情况下我们读的是垃圾书,吸收的是垃圾信息,得出来的是垃圾思想,培养出来的是垃圾人才。

遂想起了毛泽东的诗: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即使是做靠用脑算计吃饭的谋臣或智囊如张良者,也是只需精读一、两本有用的书也许就够了。

我的《黄石兵法》在哪里?

 

 

楚汉风云之后约400年,汉中来了蜀汉的部队。

 老将黄忠从定军山上顺势而下,手起刀落,力斩曹魏大将夏侯渊,为刘备占领了汉中这块“金钵玉盆”。

从此,汉中成了诸葛亮北伐的基地,而慢慢消逝了金戈铁马战车声的定军山脚下,最终成了他安息长眠的地方。

 武侯祠时,于其前后植柏树54株,象征辞世时的54岁,存活致今仍然陪着他的还有20余株。

    做天下三分决策的隆中对,备时年47岁,而孔明才27岁,正值青春年华。

    决定出山时,亮吩咐书童照顾好田产,说早而三、五年,迟则十年,功成之后,他会再回来过他的耕读生活。

    谁想一去不能回头,最终却只能埋骨他乡呢?

    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是孔明留下的千古遗恨。

全国建有大大小小几十个武侯祠,尤其以成都的武侯祠规模最大,以纪念这位贤相,由此可见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境界能排天下楹联前5位的“攻心联”存于成都武侯祠内: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既宽严皆误,后人治蜀要深思。

    当战略大师毛泽东面对此联时,他注视着对联,点了只烟,陷入深深的思考。

  诸葛辞世后,他的对手司马路经诸葛治理下的蜀汉军队残阵,感叹到:孔明真天下奇才也!

   后来司马的军队攻破成都抓住了刘禅,在目睹了刘禅的无能后,司马感慨,刘禅之蠢,虽孔明复生亦不能辅,更何况是姜维!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6 16:44:04 | 只看该作者

      龙腾陕北

   在陕北的黄帝陵前,相信每一个来者都会有作为中华民族子孙的强烈自豪。

因为中华5000年的历史有个伟大的见证。

     6个成年人方能勉强合抱的粗大古柏是这段悠久历史的见证。

    这株柏树相传为黄帝手植,大名为轩辕古柏。

   如果要评国树的话,轩辕古柏是当之无愧的。

    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起繁衍分分合合,躲过了雷霹火影,避开了刀砍斧凿,也逃过了炼钢铁时的无情砍伐,历经5000年的风雨,而仍然在顽强地生长着。

它一直守护着这个民族,见证了这个民族的兴衰,也在见证着这个民族的再度复兴。

    除了轩辕古柏,桥山上遍植柏树,总数达8万余株,仅3000年以上的古柏既有1000余株,而千年以上树龄的则达到3万余株!

   帝陵归来不看柏,我现在有这样的底气了。

  

 

据《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

   史书明确了桥山上的帝陵是黄帝葬身之所的说法。

   然据传说,黄帝并未驾崩,而是在桥山腾龙乘云而去。

   就是在这片陕北的黄土地上,在黄帝腾云之起的5000年后,另一条龙带领着黄帝后代正在腾空而起……

 

可以说,蒋介石确不愧为一代枭雄。

他参加过辛亥革命,反袁世凯时是孙中山的干将,1924年任黄埔军校校长,北伐时任总指挥,打新旧军阀更是所向批迷,最终迫使张少帅改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的指挥。

20世纪20-50年代,蒋介石也算是世界政治上的风云人物之一。

可惜他遇上了毛泽东。

可惜他遇上的是生于龙年龙时,属相为龙,天纵其才的毛泽东。

 

从现在回过头去看1936年,发现当时的中国革命真是命悬一线。

由于“左”的路线,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战略转移。

待中央红军破封锁,战追兵,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一路走来,最终到达延安与陕北红军会师时,中央红军由当初的10来万人只留下不足万人的队伍,数量上还不如陕北红军多,加上长期转战的劳顿和物质条件的馈乏,战斗力已大为削弱。

随着拓展生存空间的东征军和西征军受到重创的打击,红军士气更加低落。

而几百公理外的西安此时就是蒋介石围剿部队的指挥部,张学良和杨虎臣几十万装备优势的大军扼守要道,正对延安虎视眈眈。

1936124日,蒋介石亲自飞到西安都战,命令张学良和杨虎臣加紧进攻。东北军和二十九路军对延安的进攻已似箭在弦上。

看上去中国革命的处境已是危若累卵。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6 16:44:51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局面却有了最大的转机。

蒋介石用力过强,已经亢龙有悔;而中央红军一路磨难,经遵义会议确定毛泽东的事实领导后,已是否极泰来。

天为棋盘星为子,哪个敢下?

地为琵琶路为弦,谁人可弹?

从此,神州大地,成了这两个对手的逐鹿中原的大棋盘。

 

 

2000年前,楚汉进入关键的垓下之战时,汉军虽然将楚军团团围住的,但即使是战无不胜的韩信,也不敢与力拨山兮气盖世的顶羽争锋,更何况是贪生怕死的刘邦。

对锅中的硬骨头,赖蛤蟆虽然馋,但摄于对方之威,更怕折了牙齿,闪了舌头。

刘邦一时找不到吃掉对方的办法,正在心烦得很。

这时张良献计:让我们四面楚歌,来一个攻心之法。

刘邦眉花眼笑,妙计妙计,依计而行。

映着夕阳的余晖,悲怆的楚歌声,在汉军中响起,传到了楚国将兵耳朵中。

彪悍的男儿们思乡心切,泪如雨下。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义气尽,

贱妾何聊生。

听到声声熟悉的楚歌,难掩心中的悲痛,虞姬迎歌而起,为项王最后一次歌舞后,拔剑自刎,西楚霸王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虽然冲杀到江边,有了生机却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了自刎而亡。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6 16:46:23 | 只看该作者

对于蒋介石的用心,张学良是了然于胸的。

由于最高统帅密令的重压,身负杀父家仇张学良,不得不身背“不抵抗将军”的千古骂名,在日本侵占他的东北老家烧杀掳列无恶不作时,他未放一兵一弹,统领着几十万东北大汉撤到了西安后方。

如今蒋介石安排他来打GCD,实在是一石多鸟的毒计。

首先,消灭走革命道路的GCD,可维护蒋的独裁统治。

其次,让他张学良与GCD打个两败俱伤,蒋介石则座山观虎斗,还顺便铲除异已。

其三,杀鸡咳猴,给其它不听蒋命令的实力人物一个示范,这就是不太听话的人的下场,可怜他张学良成了他想立威需杀的那只报晓大公鸡。

……

在进退维谷的两难思索中,广播中传来了那熟悉的东北歌声: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我有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一堂?!

……

 

跟随着广播的节奏,张少帅轻唱着这首熟悉的歌。

等歌唱完时,他才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

面对日本入侵的国恨和皇故屯谋害了他父亲的家仇面前,他清楚了自己责任和大义所在,于是有了后来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6 16:47:35 | 只看该作者

 

兵法说,凡战者,心战为上,兵战为次。

当毛泽东选择了心战时,蒋介石却选择了兵战,甚至发展需要到督战的地步。

双方的高下立判,他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又焉能不败?

攻心联呀攻心联,好一个“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在延安参观主席和其它领导人居住的窑洞时,看着那些简单的设施和艰苦的生活条件,想到创业时的风云变幻,对比现在,我发现,虽然我们走在腾飞的道路上,现在的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缺少了一些宝贵的精神。

(全文完)

思学创作于2007年10月15日

10
发表于 2007-11-17 13:56:14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