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现有的管理理论在“增强员工凝聚力”这一问题上,多少已经很有些滞后了。至少,就中国目前的绝大多数企业而言,首先必须面对的是这样一些外部因素:高速增长且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又不乏机会的市场;知识员工对自身成就和社会地位的要求(反面则是社会安全感问题);日渐成熟同时也充斥混乱的外部劳动力市场;社会普遍性的浮躁……
综而言之,就现阶段的中国而言,“增强员工凝聚力”的核心,至少在技术层面,仍是如何提高成功率的问题,即用一个接一个的成功——也即看得见的希望预期——来换取团队的斗志和凝聚。其余的那些“慷慨”基本上可以说,只是“看上去很美”。还可以反过来看,一个企业无论过去多么优秀,只要它的发展速度放缓,只要它在外部市场上的成功率降低,那么它过去所鼓吹的种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人文安排,几乎肯定会玩完——如纸糊般脆弱——并陷入恶性循环中。
管理学界在这一问题上的不敏多少也是注定的。毕竟,即便所谓的企业文化仍会被一些企业当作救命的稻草,但很显然,现有科班管理学所凭以立命的那些用来研究人及其心理、行为、动机的心理学基础,严格讲已经20多年都未有实质性的进步了。坦率说,心理学——特别是结合了社会学视角的心理学——始终都在进步,可惜的是,管理学在将自身工具化的同时也注定无法真正吸纳其他人文学科在研究现代性的问题上的宝贵成果:现代性是一个未竞的问题,一个到来的问题,注定无法被简单地工具化。特别当现代的知识体系经由大学这一官僚组织而被予以高度体制化后,它就注定无法还原对现实世界的本真关注,对于管理学而言,其突出的标志便是德鲁克的被抛弃。
要还原这种本真的关注,其实还是有线索的,最主要的线索仍在于管理理论本身真正的开放性。但如果我们继续不懈于将经典管理理论的庸俗化,而不去追问一些根本性的问题,那么我们必将收获虚妄。这种庸俗化的典型便是,将德鲁克关注的核心问题——责任——当作是辫子而非向导。
必须保持警惕,特别是那些情感上的迎合。
建议关心这一问题的朋友不妨去看一看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这是一本关于战略的最好的书。看完后,再回过头重新审视波特的《竞争战略》,这两者的耦合——如果你能发现——连同德鲁克提出过的一些重要问题,或许就能发现很多新的东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5 21:51:4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