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上一度非常流行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论调,考虑到当时高达40%的银行体系坏账,不少国内人士也心存疑虑.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中国经济却迎来了和平崛起,GDP超越德国直逼日本,连续30多年保持了平均9%的增速.理解和预测中国奇迹的未来,已成为国际经济学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然而,中国经济是非常有"特色"的,其变迁有着深刻的制度依赖特征,往往为局外人所难以把握. 吴敬琏先生无疑是最适合引领我们拨云见雾洞察中国经济的人选.他所着的《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是读懂中国经济的首选读物,其英文书名更能表明此书的价值: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China's Economic Reform.笔者在中欧读EMBA课程时,吴敬琏教授开设了《中国经济》课程,即采用此书为教材,深受学员好评.吴敬琏不仅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更是改革的深度参与者,在80年代参与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设计,也是历次关于改革的大讨论中的关键角色,因力主市场化改革路线被称为"吴市场".经历决定视野,吴敬琏对中国经济的诸多方面都有着极为深刻和敏锐的见解,这是一般的经济类教科书所难以企及的境界.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历史的视角诠释中国经济.吴敬琏教授娓娓道来,从计划经济到双轨制,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我们清晰地梳理出了改革的脉络,并对改革方案、改革方向、改革路线的历次大讨论有着到位的描述,帮助读者从大历史的层次理解中国的改革.他把中国经济改革战略划分为行政性分权、增量改革和整体推进三个阶段,并把国进民退、行政权力的扩张和政治改革的滞后视为深化改革开放的主要障碍,他引用高西庆的话说行政权力的主动放弃需要"灵魂深处的革命",的确入木三分,也显示了学者敢于讲真话的治学精神. 作为"吴市场",吴敬琏教授自然对民营企业情有独钟,但也指出多级法人制和家族企业制是民营企业成长道路上必须警惕的两个拦路虎,并告诫说结交官府不是企业家立业之本. 吴敬琏教授是《比较》杂志主编,亦是比较制度分析的大力推动者.在本书中,作者大量运用了比较制度分析的方法,强调制度的重要性,认为制度重于技术,其观点发人深思,这对长期深入人心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维模式是非常有价值的纠偏. 吴敬琏是提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旗手,他认为中国长期经济问题的重要根源在于粗放的增长模式,这一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怎么才能转变增长模式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读完此书相信你一定有诸多经济困惑被打通任督二脉之感. 真正的经济学家必须有一颗社会关怀的心,吴敬琏教授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的良心"亦正源于此.他指出,保持社会公正是转型时期的一个尖锐问题,改革的不到位加剧了腐败现象和贫富差距的扩大,甚至有可能滑入权贵资本主义的泥沼.出路唯有建立法治的市场化经济,而政府自身的改革更是关键之关键. 无论你是企业家还是学者,我们都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利益相关者.中国经济改革仍在推进过程中,而且就像攀登珠峰一样,高度越高前进就越困难.其每一点进步都是社会合力的结果,就此而言,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做旁观者,而必须是参与者.要参与,就要先读懂中国经济. (本文作者为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栖息谷特约专栏专家)本文刊于2010-03-10《社会科学报》,20104月《中欧商业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