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今天,如何面对人文经典?

[复制链接] 8
回复
124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12-18 11:15: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如何面对人文经典?
——“上海青年人文经典读书工程”进行时

《解放日报》记者 周楠 实习生 章斐寅    2009-12-18      05版:新闻视点·今日报摘·广告
http://epaper.jfdaily.com/jfdaily/html/2009-12/18/content_276928.htm

 

今天,上海青年人文经典读书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白领青年人文经典读书项目”拉开序幕。自今年4月22日启动,上海青年人文经典读书工程已走过大半个年头,伴随一场场人文经典讲座、人文竞赛,阅读体悟人文经典的风潮,悄然在青年学生和白领中涌动。

青年人并未远离经典
  误读一:
在互联网时代,青年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和前人面对经典手不释卷相比,“80后”“90后”和经典阅读渐行渐远。
  “当今一些青年人,对于人文经典研读之熟悉和深刻,令人惊讶和感动。”这是多位上海青年人文经典读书工程受聘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发出的感叹。
  12月3日,读书工程人文经典系列讲座之“文化的儒家与制度的儒家”在复旦举行。现场座无虚席,过道上也站着人。主讲人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曾亦却并不意外:“在我平时开设的国学相关课程中,听课的学生就很多。” 
  一袭唐装、蓄着长须的曾亦从2000年起,就组织了一个规模在10多人的每周读书小组,带领学生在自己家中研读经典,如《大学》、《论语》、《礼记》、《春秋》等,每一本读一到两年。复旦哲学系的刘扬就是这个读书小组的一员。这位主攻外国哲学的研究生说:“在深入学习中,我发现只靠西方的学问和理念并不能完全理解中国问题。通过参加曾老师家中的读书会,不仅知识扩充,更陶冶了性情,对治学和生活帮助很大。”这一次,刘扬带着“儒家对于社会制度、政治构架的作用究竟在哪里”的疑问,去听了讲座,并得到满意的解答,“大家都知道儒学可以提高个人修养,但儒家对于制度的作用,对新时代国家的参考作用让我很受启发。”
  另一位读书工程受聘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谢遐龄发现,有一批学生的学术热情非常高。谢遐龄在讲座中讲读的是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节录本,“不少刚上大一的学生读过很多人文经典,思考过很多问题,很多还是理科生。”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生小王,反复研读过“四书”,“虽然学科不同,但是知识融会贯通,在人文经典中可以了解自己专业的发展脉络,理解所学专业对社会的帮助,对自己的规划发展有启发。”
  在前阶段举行的“中智杯”上海学生人文经典知识邀请赛中,参赛学生表现出的高素养同样令专家印象深刻。读书工程主办方之一、中智上海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总经理石磊感觉,“很多题目光凭课本知识肯定答不上来,这样一大批对经典感兴趣、愿意研读的学生让人欣慰。‘80后’、‘90后’青年人不喜欢被迫读书,但如果真正有兴趣感到快乐的事情,他们非常愿意做。”

经典离现实并不遥远
误读二:
经典书籍解决不了现实问题,青年学生忙应试,青年白领有工作、买房、婚姻等一堆事,仅有的时间还是看点实用的书。
  中智公司在今年8月的调查显示,只有14.04%的青年人在业余时间以读书来休闲,而上网(59.65%)则取代了阅读,成为青年人最主要的休闲方式。不读书的理由中,57%表示“没有时间”,44%表示“不习惯读书”,35%表示“不知道读什么书”。
  在强生医疗公司工作的白领徐小姐,已经报名参加了读书工程针对白领的人文经典讲座。让她颇为感触的是,各大书城的畅销书排行榜中,位居前列的总是经管类、股票类、职场类的书,“像《杜拉拉升职记》这类书,一说起来很多朋友看过,觉得有实用性,可看完未必能留下什么。”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真的不需要读经典吗?”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德峰认为,“在沉重的压力下生活的青年,常因理想空间无法打开而感到困惑,现代性的生活状况迫使他们追问:人生的目标是什么?安身立命的地方又在哪里?他们希望找到精神家园,获得人生智慧。而经典读物,提供的正是这方面的帮助。”
  有个例子让王德峰印象深刻。有一次,他去给一家IT企业的员工开人文经典的讲座,课后有一个男青年上前和他讨论。这个青年对人文经典很有研究,能将《道德经》熟练背诵。问其原因,男青年有点不好意思:“家里经典书籍不少,可以前没兴趣,父亲让我读我也不读。工作以后遇到很多问题,工作不顺,失恋,生活压力重……渐渐感到整个人失去了方向。这个时候,我开始从一些人文典籍中汲取力量,寻求智慧,觉得很有收获。”
  同样,读了《庄子》的徐小姐,也觉得自己看待人生有了不同的视角,“当我们忙碌的时候,常常心态浮躁,忽略细节;当社会上物欲横流,缺少真正人文关怀和社会担当的时候,是非常可怕的。人文经典是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精华,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等,能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实,处理现实。”
  活动主办方之一的团市委表示,希望这些经典不仅能影响当代的青年,更能将中国文化中沉稳、含蓄、不骄不躁的内涵气韵带到青年处世的心态中。让现代人的生活少些急躁,多些耐心;少些盲目,多些冷静;少些急于求成,多些脚踏实地。

经典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误读三:
经典是历史文化的积淀,认真研读,会发现当今社会中的所有问题都能够在经典中找到答案。
  “此次读书工程中的人文经典,涵盖古今中外。活动提倡开卷有益,但我们并不赞同所谓‘经典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观点。”主办方表示。   
  的确,当历史驶入21世纪,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轨道,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社会信息传递日益便捷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人们开始回过头来从人文经典中寻求答案,寻求能够支撑物质高速发展的精神文化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理性的认识。
  “经典读物的确经过历史考验流传下来,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毕竟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国学经典中的不少内容,为了适应封建社会统治的需要产生,西方的思想理论,也有很多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产生,那么,就不应该简单拿来,而应该运用科学发展观,中西合璧,取其精华,加以借鉴。”石磊表示。
  那么,今天的青年人应该怎样阅读人文经典?专家们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王德峰说,人文经典和科学理论不同,阅读时需要把长久的思维习惯放下,不要希望每句话都读懂,可能每一代人重读经典,都会有不同的启迪。而老师在启发青年读人文经典的过程中,也重新发扬了中国文化中“讲学”的传统,在双方的互动和争论中,探寻真理。
  谢遐龄的建议是,鼓励学生的自由成长比什么都重要,“我们的社会不需要那么多国学大师或是康德专家,但需要大众对于经典读物有基本的认识。人文讲座过后,我常常对那些钻研颇深的学生说,如果真的有兴趣,欢迎你们以后攻读硕士博士,但是对于普通青年,我更希望你们通过阅读经典,感悟人生。在我看来,读书工程的最重要作用就在于,帮助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诗经·大雅·文王》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站在世界历史的转折时代,如何唤起当代中国青年对于人类文明命运的关注、对于中华文化传统的体认、理解中国现实问题的历史渊源、获得观察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宏大视野,并在此基础上,考虑作为一个中国人如何安身治世的古老问题,不仅是此次读书工程的目的,其本身就是个重要紧迫的问题。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8 11:30:46 | 只看该作者

经典,当然并非只有东方经典,西方经典也在其列

板凳
发表于 2009-12-18 20:47:04 | 只看该作者
经典要有扬弃观念,更加需要基于时代的解读。
4
发表于 2009-12-19 18:29:24 | 只看该作者

其实,经典一直是经典,一直在那里,不曾变过,这个题目,改成今天,年轻人如何面对浮躁。更加合适

5
发表于 2009-12-19 20:12:51 | 只看该作者
应该多读东方经典,我们的文化、社会环境和西方不一样,如果舍近求远去学西方经典,那么理解和运用经典等方面都会遇到问题。
6
发表于 2009-12-22 17:22:52 | 只看该作者

建议家园是不是发起一个读经典,学经典的活动,让大家一起来学习经典。

 

我现在在学习《道德经》确实收益良多,现在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来交流。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17:51:21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游牧游侠在2009-12-22 17:22:52的发言:

建议家园是不是发起一个读经典,学经典的活动,让大家一起来学习经典。

 

我现在在学习《道德经》确实收益良多,现在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来交流。

 

不发起了,愿意看的自然会看,不愿意的发起了也不响应。

读书,永远是个人的生活。

 

我跟你讨论吧。你读的哪本?

另外最近准备看周易。

8
发表于 2009-12-23 12:36:30 | 只看该作者

人生的目标是什么?安身立命的地方又在哪里?他们希望找到精神家园,获得人生智慧。而经典读物,提供的正是这方面的帮助。

我也常有此问

正准备回去读读前段事件买的几本书

人是越长越大,心态却越来越浮躁了

9
发表于 2010-4-2 22:00:31 | 只看该作者
不知各位实战用的怎么样?
觉得见成效的用时大概需要多少?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