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究竟,年终聚会活动该怎么做?

[复制链接] 9
回复
517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12-25 14:2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济不景气了,在有限的预算或压缩成本的大背景下,希望本文能够给你一些启发,和提供有益的帮助。

“年终聚会活动怎么做”?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有点傻的问题,还有哪家公司不知道“怎么做”的?中国几千万的组织(企事业和机关单位)几乎每家每年都要操办一次的。但是越普通的问题,其实往往也越是有点奥秘的。问题的实质不在于“会不会做”,而是问“做出了预想的效果了吗?”年终聚会活动期望做出什么效果呢?然后才是“怎么做”的方案。

为了更好的讨论问题,我们就缩小一下问题范围,集中在年终聚会时的“摸奖”活动上为什么会存在摸奖活动?企业做摸奖活动的目的或作用是什么?是一种福利激励,是为了营造和谐团结的文化气氛,逢年过节的习惯性活动、随大流从众的行为,还是证明公司及老板的阔气或 “并不小气”等等。但是我们不经意之间采取的摸奖方案,起到了这些作用了吗?

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吗?在回答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些更日常的类似活动,那就是博彩业。

 

只要有博彩活动,就会产生大奖得主,这是“注定的”。当我们从报刊新闻上获知“谁得了2000万大奖,谁又得了1亿美元大奖”等等“震而不撼”的消息时,心中自然也会起一丝波澜,畅想一下“如果我也能得一笔从天而降的大奖会怎样、怎样”,但几十秒后波澜就会风平浪静了,除非我们自己也是当期的彩票迷。为什么如此,因为我们知道这是纯粹的运气,只能感叹有些人的运气太好了,当然有些人运气还特差呢(被从天而降的战斗机给炸了一家人)。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我们并不认识得奖的人,所以就是“无所谓”的。

 

但如果得奖的人是你的一个邻居:从小到大,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大学找到好工作,朝九晚五认真工作,领工资拿奖金,省吃俭用、贷款买房,盼望早日成为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而“他”从小就开始旷课打架,初中肄业后游荡街头,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吃喝玩乐不思进取。你们俩一直是周围群众心目中的“对子”,一个是正面的模范,一个则是反面榜样。但是他居然得了大奖,一夜之间成了大富翁。你的心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或感受?是不是有一些“愤愤不平”的感觉,觉得“老天爷有些不公道”?你还会只是认为“无所谓”,不就是运气嘛!

 

一个事实是,人群的感受是分化的。 不知道或不认识你们俩的人,继续“无所谓”。剩余人群中的人,一部分也是真的“无所谓”,因为他们真的“荣辱不惊”,但至少有一部分人开始“有所谓”了, 至少继续向自己的子女诉说你的榜样力量时,有些“底气不足”了。甚至极少数人的世界观开始崩溃了,开始“深刻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走过的路或付出努力的方 式,是不是存在重大的谬误。对你来说,是不是也可能开始设想“走着瞧,得了大奖又怎么样,说不定以更惨的穷困潦倒收场呢”(咳,咳,一股酸酸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了

因为人内心的价值评价标准是复杂而多元化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某些情况下是对的,而“既患寡,也患不均”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也是对的。

好,现在让我们把镜头转到一个年终摸奖活动的现场(模拟现场):现场有100来 人,绝大部分是公司员工,包括老板们、管理人员们、行政人事人员和其他员工,有些人缺席未能到现场。也包括了一些有“良好合作关系”的各式外部客人或嘉 宾。摸奖活动越来越到高潮了,从鼓励奖小礼品,到三等奖的常见小家用电器,到二等奖的大型电器,都已经抽完了。最后就剩下一等奖和特等奖(如果有的话), 奖品可以是一个装满一万元的现金礼包,或一台价值万元的笔记本电脑,或旅游胜地双人三日游,奖品的价值甚至超过前面各奖项价值的总和(这样的话,就会更刺 激了)。

 

人群的气氛被调动起来了,还没有得到鼓励奖、三等奖、二等奖的人们啊,每个人都翘首以盼,希望自己的名字最后被抽出。

“现在我宣布,一等奖(特等奖)获奖者是……张三”,话音刚落之时,也是各种五味瓶感觉打翻在地的时候。

“张三”是谁?相应的五味瓶感觉是不同的。现在假设分析一下。

 

1、张三是老板级别的高管,大部分群众会想“……”。然后合理的处理方式是,该高管让出自己的奖品,再抽一次,否则“话不好说”啊。放心好了,这些高管们是有这个觉悟的。

2、张三是中高级管理者。至少有一部分人会想“每年工资奖金是我们的几倍,还拿奖啊”,失落之情油然而生。

3、张三是一个刚到公司2个月的基层普通新员工,还在试用期内呢……

4、张三是一个较大范围内公认的“差等”员工,人缘关系差,公司甚至预备来年合同到期时,不再续签呢。

5、张三是行政人事部门的一个工作人员,恰恰也是这次摸奖活动的组织者。

6、张三是一个不在现场的员工,已经提前“开溜”请假回老家了。

7、张三是一个嘉宾,而且还是一个跟随“老板级别”嘉宾而来的“陪同级别”嘉宾,比如说张三就是一个客户方的司机……

8、张三是一个准备来年辞职高就的跳槽者,当然得奖的那一刻,没有人知道。但是3个月后,“真相大白”了,那么留在老百姓口头中的有关这次摸奖的话题,会是如何的呢?

9、张三是公司的临时工,例如是个负责搞卫生的阿姨。

10、        ……

 

问题看起来比较复杂了,我们往往想到了开头,但是没有想到结尾。如果读者你对以上任何一个可能性的想法是“也没有什么啊”,那么你就低估了人之常情的多样性、复杂性了。也许对你而言,确实是“无所谓”的,但对一定比例的人来说,确实是“有所谓”的。

也许我们会说“搞个小活动,就瞻前顾后,哪能顾得了这么多呢?”、“差不多就行了,80%的人满意就可以了”。是的,如果我们“不思进取”,也就这样ok了。 但这句话我们一般不会要求我们的子女学业上如此,我们绝大多数人还是希望子女们的学业能够“精益求精”的。在管理上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能够“精益求精”, 并且也不会因为“瞻前顾后”而做起来麻烦的话,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题外话,作为活动组织者的你,把事情办得更漂亮,不也是更容易受领导赏识嘛。)

回到“为什么”的话题。我们为什么要搞摸奖活动?为什么摸 奖一定要分一二三等奖?为什么必须有一个大奖?这些答案摊得出台面上说吗?能够经受质疑吗?在“目的、方案、执行、评估”等管理的内在逻辑上能够自圆其说 吗?比如说,搞一二三等奖的设计,从逻辑上,是否能够实现本次活动的目的或作用,而不是实际上有可能造成负面的杀伤力。

 

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两张皮,一张皮是“说说而已、宣传用的”,另一张皮是实际上、习惯性在做的。道理上来说,我们应该践行“理念和行为相统一”的企业文化,实际上是“宣传的、想要的”企业文化从来没有被践行过,践行的只是另一张皮的“潜规则文化”。

年终摸奖活动也是如此的,我们实际上所做的是,鼓励“暴富”、赞赏“运气”、崇尚“老板的权威和支配权”等等。这都是深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心智模式”,习惯性的、下意识的就这样想、这样做了。

 

我们(活动的管理者)应该早就想到的,“那个”大奖谁拿走了都会是不合适的,因为参与者相互之间认识,每个人都不会豁达的说“只是运气”而已,而是下意识的去想,“我”在公司的分量、作用、价值、业绩、贡献、收入,比起那个“张三”来说,是更应该得奖的,否则就是不公平。这个不公平感觉最终会“嫁祸”到对企业的感情上、自己的牢骚满腹上和工作表现上。往往只有少数人能够经受得住“考验”,比如说老板如果获知某员工“对张三得奖不满”,会认为匪夷所思。老板想,愿赌服输,不就是运气嘛,怎么这么没有觉悟和思想境界呢,这个人以后不可重用,“德”不行啊。而老百姓的回答可能是,老板的看法,是“统治阶级”的看法啊,“屁股决定脑袋而已”,“老板的德不行,这个老板不可长期追随”。这样形成的就是企业文化的两张皮了,造成的就是负面作用了。

 

发钱,发一大笔钱,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会发出矛盾、发出不满来,尤其是老百姓如果没有感觉到“公平、公正、公开”的话,如果不符合老百姓心目中微妙的价值评价感受的话。

所以说,如果一定要搞摸奖活动,一定要花费一笔钱的话,不要设立一个爆炸性的大奖,那对于组织的总体气氛、凝聚力、精神等等,绝对是一个负分。满意的只是“张三”一个,但是不满意的绝对是10人以上,甚至是50人以上。那个客户司机“张三”自然是满意之极,但是公司内大部分员工都会是失落的:“居然被一个外人拿走了,还是一个司机!”有部分员工在随后的餐桌上,喝了一点酒后,开始牢骚满腹,然后有两派人为此吵起来了,然后酒精发作,开始拉拉扯扯了,然后老板出马平息纷争,然后大家继续埋头吃饭、喝酒,回家。然后继续埋头工作……那么,对这次摸奖活动的评价还有60分吗?

 

有人会说,这个“司机张三”是你想像出来的故事吧,怎么会 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我要说了,其一,这是绝对真实的一个故事;其二,其他“故事”也都是真实的;其三,如果我们对组织和管理的认识、理解、洞察力,必须 建立在都要亲自经历过一遍的话,那就不要指望能够做到高水平的管理了,因为这是没有天分的表现嘛(不要拍砖哟),对人情世故、组织奥秘没有基本的理解力、 预见力,如何是好?

公司年终活动有一笔预算,除去场地费、吃喝费外,剩余的钱如何“发”给员工呢?摸奖活动只是一种刺激而“不满意”的方式,其实还有其他因为操作简单而“不够贴心”的方式,比方说:人人一个超市购物卡,人人一个现金礼包,人人发一份同样的实物等等。

 

本文在打破常规心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兼顾“刺激性/气氛性”、“贴心/个性化”、“公平/公正”、“人人满意”的综合摸奖方案。我们有一笔预算,假设是5万,有100个员工,也就是说人均500元的预算,除去其他费用,用来发奖的大约人均300元,总计3万元。我们可以这样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6 9:20:08编辑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14:22:54 | 只看该作者

1、购买100来份价格200元左右不等的实物礼物,10来种,每种数量515个不等。例如:逢年过节需要的实物礼包(香菇、黑木耳、开心果等,我们的父母亲往往很喜欢这些东西,本来过年也要掏钱买的),时髦的MP3或优盘,高档葡萄酒(外国的才有档次和面子),精装的巧克力(
214日也就不远了),高档的遥控电子玩具(员工可以送给自己的晚辈们),小家用电器(电吹风、电水壶、电暖器,说不定谁家正好需要一件了呢)、化妆品套装(美宝莲礼袋或玉兰油礼盒,女员工都不会嫌弃的,部分男员工也是需要的)、面包券(克莉丝汀、马可孛罗等)……

2、购买10来份价格1000元左右不等的实物礼物,要时髦、高档。5种,每种数量2个。例如:时髦的MP4播放器,AppleiPod播放器,高档情侣香水,高档情侣手表,高档的折叠自行车等。

 

3、准备两个抽奖箱AB,准备两套抽奖券AB,抽奖券盖章后密封,由老板级别的人在现场当众拆封,分别放入两个抽奖箱,以示公正。A套抽奖券,所有人的名字都在其中(包括嘉宾)。另外一套抽奖券B,则剔除了有些人的名字(老板级别高管、非公司的员工等,也可以剔除活动组织者和请假不在现场的人)。

4、抽奖箱A用来抽取“人人有奖”的100份礼物。“人人有奖”,顾名思义就是说,每个人都有礼物。但规则是,优先抽出的人,可以优先选取自己最需要的礼物,从10来种礼物中选取。而后面抽出的人,虽然没有优先权,但是说不定自己喜好的那种礼物一直在等着自己呢,不要忘了,每一种礼物有10来件呢。

 

学过经济学和运筹学人知道,同样价格的不同实物,对每个人而言,或同一个实物,对不同对人而言,其“效用或使用价值”是不同的。比如说,我拿到一个200元的电吹风,但是我家里已经有了一个电吹风,我并不再需要一个电吹风,所以我其实更愿意150元把它拍卖了,此时电吹风的“效用”就只是150分而已(假设单位是“分”)。而如果我家里正好缺一个电水壶,过年时正好也要买,那么恰好我拿到所需要的电水壶,心理感觉到的效用肯定是大于200的(人之常情的感觉啊)。这样一种“人人有奖”的、多品种奖品的、按顺序摸奖的分配方案,最终使得100个人的所得效用,总体上是最大化的、最优化的,这也是从运筹学(数学)上可以证明的。有兴趣、有功底的读者,可以建立这个精细化的模型,并且完成证明过程。

而且有主动选择权的礼品,比起被动分配的礼品,当事人也会有更好的心理感受,这样是一个基本的道理。

 

作为对比,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一二三等奖模式抽奖,获奖者是少数人,他们瓜分了全部2万元奖品,他们的满意度效用会有2万分嘛?基本上不太可能有,因为心理感觉到的效用是有饱和度,我们可以有120%的满意,但是很难有100倍的满意。得到1万元笔记本电脑的人,其效用满意度不会是得到100元鼓励奖的人的100倍。考虑到那些没有获奖的人,大部分是失落的,甚至只要有少数人有“愤愤感”,也就有了一个可观的负面效用值。两项相减,2万元所起到的100人的满意度效用分值,极可能低于10000分了,极端情况下甚至是0分或负分,所谓事半功倍或搞砸了。

 

这样一来,每个人的“运气”就在于“优先权”的运气,而不是“意外之财”的好运或“两手空空”的不运气了。大部分人(>50%
都可以选到自己满意的礼物。少部分人也许是最后抽出的人,只能从少部分不“太满意”的礼物拿一个,但是毕竟得到了实物礼物,比起什么也没有或者不由分说发
给的礼物要强。而且部分人之间,还可以反悔,相互之间交换自己的礼物。原因在于,不同礼物之间价格上的差异已经没有意义了(180元的葡萄酒VS价格230元的MP3),对当事人而言的“效用或使用价值”是最关键的。当然作为一种技术性补充,在剩余最后10
个人时,可以增加一些亮点礼物,给予看起来“运气不佳”的人一点“意外之喜”,这属于“人人有奖”方案的修正或变种了,在于主办者的想像力、创造力了。

 

4、制造惊喜和聚会的高潮气氛还是一定程度上需要的,就在于抽奖箱B。它是用来抽取“运气成分为主”的那10
时髦的礼物的。高档时髦(相对于同类商品)、数量比较多,价格相似但也不“暴富”、抽奖券经过了技术处理,等等因素,也会制造出惊喜,兼顾了新年的运气
感,而同时大幅度抑制或削减了不公平的心理感觉。同“人人有奖”一样,也是先抽中名字的人,优先选择自己想要的,最后一个抽中名字的人,也就拿走最后一个
礼物,当然也是有可能恰好是他所最想要的礼物。不再详述。

 

一些补充讨论和总结:

1、公司对员工的物质奖励,尽可能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考评和奖励机制体系,最好不要通过“运气化”的摸奖方式,来表达对员工的福利激励或肯定,看似“公平”,实质上是“不合理”的,以为公平的前提不是组织所需要的。如果为了一些因素,这样做了,也不要给予可观数额的奖品,有钱也不行。有钱的话,那就在正规的奖励体系内多发吧。比如说,应该把钱或预算用在评选优秀员工,发放优秀员工奖,即应根据员工的“优秀”来发奖,而不是“运气”发奖。而且即使优秀员工评奖,也应该设置尽可能多的奖项,让尽可能多的人获奖,只要员工有一方面表现优秀,值得肯定,其实都应该鼓励和激励的。比如说:优秀销售业绩奖、优秀客户服务奖、优秀教师(培训)奖、爱岗敬业奖、长期奉献奖、优秀技术标兵奖、最佳支持配合奖、最佳进步奖、优秀新员工奖等等多元化的奖项。

 

2
如果为了聚会的气氛,或平均主义的福利补贴,或顺应中国国情,有一笔预算用来搞抽奖活动,绝不要设置“爆炸性”的大奖,那是一个烫手山芋,也是一个定时炸
弹,闷声爆炸后,受的是内伤,而且微妙到老板往往不自知,所以也是隐蔽的内伤。这个在前面已经通过事例、数量模型给予了说明。老板的钱或权,不是用来拍脑
袋的,而应该在精细管理思维和操作下,结合企业文化来开展的
。目的是什么?形式是什么?资源有多少?过程操控如何实现目的?

3、年终聚会,要让大家尽可能满意(100%就是默认的目标),觥筹交错、其乐融融,才是最终效果,而不是不欢而散、闷声生气。这对于活动组织者的要求自然高一些了,需要多动动脑子,多多费心,多多花些时间准备(比如说买不同种类的礼物),也就不会大而化之的“大部分看起来满意”就ok了。这是“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考验,也是对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的考验。考验并不在于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的事情中,而是在看似微不足道、普普通通的一次常规活动中。

 

4、举一反三。本文提出的数据或例子,都是为了说明方便而设立的,读者你当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创造性改变。而且,你更应该做的是,将类似的方法论,推广到企业其他方面的管理中。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就是统一在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的小事情中。对人之常情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把握,对一些经济学常识道理和管理科学工具的理解,对于看似普通而习以为常的规则背后的洞察,对各式各样福利补贴或激励措施的了解,等等,都可能统一在这些小事情中,所谓见微知著是也

<END>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20:46:58 | 只看该作者
以上的文章,论述的就是一种突破传统方式,采用新思维来办年终聚会活动的。

有限的人民币下,如何使得综合效果最好,即全体员工的满意度最大化、最优化

有兴趣的,可以仔细看看。
4
发表于 2008-12-26 23:21:48 | 只看该作者
沙发!!学习学习
5
发表于 2008-12-27 10:23:39 | 只看该作者

记得去年 公司是抽奖

现金 

呵呵 后来好象就几个部门经理运气不好 没抽到

其他的都抽到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10:58:04 | 只看该作者

"记得去年 公司是抽奖

现金 

呵呵 后来好象就几个部门经理运气不好 没抽到

其他的都抽到了"


呵呵,公司不错嘛,得奖面很大,金额是多少的啊,透露下啥的。

那几个经理运气是差了点,但也可能“是技术性”没有抽中,这样的结果,老百姓肯定会更高兴了,

而且解气(对部分人来说),比起相反的结果,经理都抽中了,而老百姓有些人没有份,那就有闷气和抱怨了。

总之,结果、效果不错。如果真是“技术性处理”过的,那么抽奖的组织者(或许是老板)懂得人心啊。

如果没有经过技术处理,那么出现这样结果的概率也是极其罕见的(数学上可以证明)。

赞一下。

7
发表于 2008-12-30 14:36:56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觉得公司年终聚会应该搞成拓展训练的形式,又生趣又实用,玩累了再去吃饭,那多好啊!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6 12:03:49 | 只看该作者
有没有家人们对此有看法的,冒个泡什么的吧!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6 12:08:1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rendao,“其实,我觉得公司年终聚会应该搞成拓展训练的形式,又生趣又实用,玩累了再去吃饭,那多好啊!”

一般公司在春夏秋季节搞户外活动比较多,冬天天气冷,户外活动要少一些。而过年时,图个节日气氛,一般会搞个礼品什么的,以示“过年啦”。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21:04:33 | 只看该作者
&nbsp;又一个年末新年到了,自推本帖一下,供有需要的家人们参考,让大家都能办一次更好的年终聚会活动。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