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纽约到匹兹堡,到处可以听到地缘政治板块间的挤压与摩擦。最近联合国和20国集团(G20)的盛会尚未形成新的全球格局。不过,其中的一些轮廓已较为明显。
在我看来,在上周过多的高峰会议中,四件事尤为突出:中国接受了多边主义(尽管有些勉强);中东向西方,尤其是不断挑战美国;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努力为全球制定新游戏规则,以及欧洲影响力的边缘化。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软化了本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成为许多国家的新闻头条。胡锦涛承诺削减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碳密度”,并不能保证它会在今年12月哥本哈根全球变暖峰会上签订协议。不过胡锦涛此举凸显出中国对外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中国政府最终承认自己是世界舞台上的主要角色。大约一年前,中国仍坚持在国际事务中充当配角。西方要求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多边体系中,而中国却认为这种要求还为时过早: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比之西方的相互依赖等观念,它更推崇不干预政策。
此次全球经济危机颠覆了中国的策略,中国政府不可能将自身从全球利益中分离出去。诚然,中国这次经历了一场相当不错的危机:在西方陷入衰退时它却保持了增长。但出口业大幅下滑是一个强有力的警示,表明全球化已让中国与世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认为国家间相互依存是理所当然的。但对中国政府而言,这意味着一国可以合法地干涉其它国家的内政,这让人感觉不快。
所有这些并不是说,中国会在国际外交事务中充当“老好人”。它开始明白软实力的重要性。以往中国对任何带有干涉意味的举动会尖锐地表示不满,而现在的做法则是努力结交朋友并施加影响。
西方在中东面临的挑战体现在,伊朗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Mahmoud Ahmadi-Nejad)心怀不轨地现身纽约。但是,这种全球权力平衡的变动远比伊朗发展核武器的野心以及该国总统对“纳粹大屠杀”(Holocaust)的否认有更重大的意义。美国在中东的力量受到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动乱的牵制,并因此让阿拉伯国家认为美国政府言而无信,这进一步削弱了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本周美国在中东最亲密的盟友证实了美国地位的下降。奥巴马呼吁以色列履行国际义务,停止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扩建定居点,以色列总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对此断然拒绝,这表明内塔尼亚胡也认为美国日趋式微。奥巴马想重新树立权威,唯一办法就是公开表明美国政府最终解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领土争端的框架。问题在于他是否愿意冒险。
当然,美国仍然是眼下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在所有方面都强于其它竞争对手。如果连华盛顿都找不到方向,其它国家就更不能取代美国,保障全球的安全。这就是说,奥巴马呼吁全球其它国家分担领导重担就是干净利落地承认,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美国还是有欠缺的。
公平地说,奥巴马早已明白这一点。他的外交策略以及努力恢复美国在国际机构的权威(这一点曾被其前任政府蔑视),是有一定道理的。美国要想有效地运用它的力量,就需要确立力量的合法性,而合法性则需要美国接受其它国家遵守的规则。美国努力恢复《核不扩散条约》(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就是向这一方向迈出的坚实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