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从红色经典的“变脸”看营销

[复制链接] 0
回复
71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10-22 14:36: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建国大业》热映已经成为国庆期间最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影片好在哪里? 170多位名演员的豪华阵容无疑是一大亮点,但影片很多细节上的良苦用心更让观众回味。

  比如王宝强扮演的小战士对葛优扮演的四野某团长汇报,发现地主大院手榴弹炸不开,仔细观察才发现是紫禁城城墙;还有厨师长范伟、摄影师郭德纲、政协代表冯巩,每一位演员出场都会引来笑声;领袖们形象也发生了变化,观众头一次看到领袖也会气得踢翻洗脚盆,领导人们唱歌时也解开衬衫领子……

  看《建国大业》,很多人会发笑,而众多笑料和众多笑星,在此前的主旋律影片中则很少见到。今日,让我们看看《建国大业》等主旋律影片中的营销手段等。

  营销手段分析主旋律+商业+娱乐段落=成功

  起用商业片明星、穿插娱乐性段落、进行精美包装和大力营销——《建国大业》突出体现了近年来主旋律影片中的显著变化。

  实际上,主旋律影片的悄然“变脸”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把英雄人物“还原”成普通人,也是主旋律近年来普遍采用的技巧,比如《亮剑》、《士兵突击》等。导演康红雷曾说:“高大全的英雄已经让观众审美疲劳。英雄也有低潮,也有恐惧,同普通人的心里感受是一样的,只不过他的内心更丰富更坚定,更能承受失败和风险。让英雄走下神坛,是观众的集体需求。”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今年献礼佳片倍出,尤其涌现出众多人物传记片,如《铁人》、《袁隆平》、《邓稼先》、《潘作良》、《孟二冬》等。主旋律影片开始从过去的“高大全”的思维模式和宏大叙事方式,逐渐转向更个人化、人性化的表述,更加注重对准观众感情和精神的支点与同市场的对接点。

  另一类突出的片子就是谍战题材,《潜伏》不可不提,国庆电视荧屏上,《特殊争夺》、《冷箭》等谍战剧大受欢迎,最典型的例子是如今仍在热映的《风声》。《风声》披着剧情跌宕、紧张悬疑等非常通俗的商业化外壳,里面却是一颗关于红色信仰的火热心灵,堪称主旋律同商业类型片成功结合的典范。

  营销的背后转变是市场“逼”的

  主旋律影片尤其是献礼片,曾经有很辉煌的时刻,至今人们还很难忘记《林则徐》、《五朵金花》、《林家铺子》、《青春之歌》等一批经典之作。

  但后来,一些影片人物塑造“高大全”、艺术想象力缺乏和艺术表现手段匮乏,很长一段时间内,主旋律影片成了“喊口号”和“组织观看”的代名词。

  谈到主旋律影片近年来的转变,导演康红雷认为,主旋律只是一个名词,真正吸引观众的还是影视作品的本质。国内影视剧创作的面不宽,题材雷同跟风的情况十分严重,这是市场化的结果,但是随着市场不断变幻,也迫使影视投资人和创作者不断地改变创新。“中国传统影视剧中,表现英雄几乎都是用铿锵有力的方式,观众已经视觉疲倦。要想让作品被市场和观众接受,我们只有创新一条路可走。 ”

  营销的结果更多的年轻观众爱看“主旋律”

  众多越变越精美、越变越受看的主旋律影片,在拉住原有的主旋律观众群之余,已经成功地吸引了众多崇尚时尚、个性的年轻观众。

  年轻观众谢新炀说,自己被《建国大业》的海量宣传所吸引,一方面因为不看就没有谈资;另一方面,她也想来看看这部“巨片”究竟怎样?

  国庆期间,几部集中上映的主旋律题材影视剧票房和收视率都不错,观众们也热切期待欣赏那些故事好看、人物精彩的片子。

  观众唐新明说:“现在回头看以前的很多红色经典,假大空太多,好人太完美,坏人的坏都在脸上,一出场就能看出来。现在故事讲得好,英雄人物都很个性很真实,能吸引你看下去。有时候坐在电脑旁,一天就能看上七八集。 ”

  在网络的影视论坛里,爱好者开辟专门区域,讲述自己对某部红色影视剧的情结,重写一些悲伤结局的各种可能性,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有些人甚至将影视剧中的情节对应到自己的生活中,看自己是故事中的哪种人。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