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读书九法

[复制链接] 21
回复
347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6-18 21: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1、尽量借图书馆的新书。这个“新”不是出版日期的“新”,是书的内容对应时代的新,也就是当代的比较著名的学者写的比较有价值的书。这类“新”书,我以为图书馆二楼的新书架和三楼的阅览室比较多,特别是三楼,只允许出借7天,这也逼迫你尽快完成,是好事。

2、经典书在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买。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收藏——以备需要时可以经常阅读,更重要的是可以随时在边角处记下自己的思路、想法——我比较信奉“不懂笔墨不读书”(关键是脑子实在不够用,很多想法是灵光一现,不立刻记录下来,以后再回味都很难)。

3、根据自己的兴趣,重点关注若干出版社(出版集团)。一些有历史传承的出版社是有着自己一贯的偏好的,就哲学社科及经济科学类别来说,商务印书馆、中国社科、上海人民(上海世纪集团)、经济科学、江苏人民、辽宁教育、译林、中央编译、新星、湖南科技等综合性出版单位以及北大、复旦、广西师范、中国人大、上财等高校出版社都是比较不错的。特别对于处于读书初始状态、知识积淀还较低、选择和鉴别的能力还不够强时,信赖一些出版界的“百年老店”是我这样的风险规避者的理性选择。

4、读书要有一个文献学的准备过程。有一两年是要做准备的,这个时候不懂得古今中外学术界里有哪些人是重要的,哪些书是经典的,所以买书、借书都不得要领。我管这叫文献学的准备。有这一两年的积累之后,自己想研究某个领域后,就可以按图索骥去查。也学会鉴别书的好坏优劣,这样读书不会走冤枉路,买书也不会花冤枉钱。从这个意义看,学习经济学或者推而广之,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之前,首先了解这门学科的发展史,实际上也就是了解这门学科的人物传记、文献史,实在是至关重要。数学史、科学史、哲学史、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等等应当具有相应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学生据此各取所需,攀爬参天大树也就方便得多了。而兴趣很大程度上也是从读史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

5、不要完全迷信书单。书单的目的是一个文献检索的提要,之所以要有开书单的人,就是因为初入门者需要在不断磨合中提升自己鉴别书的优劣的能力,逐步对他所熟识的几个领域里有影响的人、有影响的书以及有影响的人写的有影响的书中的代表作了然于胸。未必要都读完,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都读完——做学问者一辈子把一个值得研究的人或话题搞深搞透就很不容易了。但至少当他想要检索的时候,自己头脑里会有一个清单,一个简明扼要的清单。一旦进入轨道之后,就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而不应该被庞大的书单吓住。头脑中要有一个目录,查哪个方面要找哪些人,了解他(她)的那些东西。书单是一个工具,但这个工具一定要自己掌握,最后做到自己能够给自己开书单。

6、藏书与读书要保持适当比例。一味地买,一方面容易浪费资财,不经济;另方面也正如“书非借不能读”所暗指的现象,束之高阁以致成叶公之患。故此,将读书藏书比控制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有点类似于增长理论中的“有保证的增长率”、“平衡路径的增长率”。不过,我认为这种稳态增长率不能追求“I=S”,藏书与读书拉开一定档次、保持一定的“赤字”、“通胀”是有必要和有益处的,藏书总是多于读书可以鞭策、激励你持续地阅读,当然赤字也不要太多,否则你习以为常反倒没有动力了。

7、有的读者看书有猴急的毛病,要不得。不看序、译序、前言、导读、目录、后记、译后记、跋,这种叫做囫囵吞枣、欲火中烧,逮着一个先上了再说,这是不对的。要先好好打量打量,从前言中知道作者选题的背景和想要解决的问题,从目录中大致看到作者论述的逻辑结构,这样读书才有目的性——读书必须要有目的有选择,因为时间太稀缺了。

8、经典之作读过以后应当整理读书笔记。欧阳修说读书有“三上”——马上、厕上、枕上,这说明要学会甄别书的重要程度,并采取不同的对待办法。读书笔记也是这样,那些最为重要、经典的书籍,不仅是需要在书旁钩钩划划、写写记记,还应该整理自己的感想。读书笔记可以人物为主线——读一著名人物的多本著作,比较其一生思想变化的过程,可也;也可以就事论事,单就一本书、一个话题整理。读书笔记的写法,首要的是要写出该书的独特之处,在此前提下,再求全面。有些书籍只有个别篇章精彩,那就可以只针对这些篇章来写。在描述作者的观点之余,也应有自己的解读。学会用大书指导小书,以一本书分析另一本书,用具有普遍意义的讲方法论的书解读具有特殊性的专题书,用经典书比照前沿书。

9、对于数学模型为主的经济学理论书籍,需要注重其“诗外的功夫”。向来以为数学模型是为经济思想服务的,你且看Romer的《高级宏观经济学》上第二章的习题2.16,那就是一道“大而全”、且有着鲜明指向和经济思想的题,把两种社会保障机制分别设了5问,表面看是在锻炼你对于C-D式和对数效用的Diamond Model,实质上他的目的在于说明基于个体本位决策的分散均衡——“自负盈亏”的优势——不会对资本市场产生扰动,在于论证政府强行再分配——通过税收和立法把资本从一个阶层、一个世代手中强行征收转移给另一个阶层和世代的这种政策对于一个国家资本积累的不确定性影响。这是全盘推演之后恍然大悟的总结论。其实很多西方经济学家的别具匠心也好,“险恶用心”也好,“包藏祸心”也好,都是“功夫在诗外”的,不足为外人道也,那便也需要我们去悟道,绷紧一根弦,时刻联系现实问题,联系中国问题,就不愁没有感想,没有思路,不愁跳不出单一的模型灌输。

再谈读书的方法

1、读书为自己。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翻成白话文,就是我这些年在学校论坛里一贯鼓吹的兴趣导向型(interest-oriented reading)的阅读。读书要有选择,有比较,有次序,有目的,因为人的时间是稀缺的。但千万莫忘一条根本原则,读书是为自己读,是为满足兴趣而读,是为精神愉悦而读,不是为人前炫耀来读,更不是为积累谈资来读。为知识而知识的习惯,中国人少有。实用性极强的特征使得难以脱离器物层面进入思想殿堂,更乏严谨逻辑体系。诚然搞学术的必要条件是要有闲,但同样有闲,中国学人却未如海外学人那样出产系统性的成果。这是需从读书阶段就有必要严加注意的。

2、读书如吃药。书能教给你很多事理,书是良药。但是药三分毒,是故书亦有毒。毛泽东不喜欢人家读书,他说知识越多越反动,读书越多越反动。这话本身就很反动,但在某个特定角度来理解,也有其道理。读书若不以其道,则无异于食毒也。《天龙八部》里扫地神僧是怎么批评鸠摩智的?他说鸠摩智从一开始就迷恋玄而又玄的武功招数,已然入了魔道且越陷越深。扫地僧慈悲为怀,便在他每次所窃上乘武功秘籍之旁放一部法华经。老人家的意思是什么呢,两类完全不同的武功药性相冲,可以克制单方面增长的魔性。实际上我们读书也要如此,很多书是很高深玄奥富有吸引力的,但长时间浸淫于一类书籍,尤其是某些玄奥的书籍以及某些学派,毒性特大,人就会走火入魔,以至于影响日常的心智和行为。因而我这里开一个药方,八个字——兴趣多元、类别对冲。一定要互补,每看一本玄奥的书之后,必须看一点实务性的、可操作性的书,让大脑回归真实世界中来。你到一个论坛也是这样,学术版读书版看累了一定要到灌水版放松放松。

3、读书贵整体。有的人博闻强记,但也仅此而已,不能融贯,不能“吾道一以贯之”,没有一条能把散钱穿起来的钱绳。初则读书时可能由于学术术语、背景以及其他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准备不足的缘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我称之为“文献学准备”的阶段——即对于所要了解的领域的人物、论题、争议、历史演变了然于胸。一旦过了这一阶段,就应该跳出部门的困囿,整体观之,约之而后博。初读书者最忌讳的是被一本书中庞大的旁征博引所震慑,也许在著者而言这只是为论证缜密而作的必要的文献描述,而部分学者也特别有一种我称之曰“脚注实体化”的偏好,好好的话本可以放在正文之中他偏要在脚注中大幅度展开以至于占据一页纸的大部分篇幅,读者最好不要被这些表面上庞大的枝节性部分所纠缠。以自己的思维理出一个头绪,用自己的话能够简述一遍作者的框架和逻辑,就算读懂了。这也很像有些数学题,你解出来以后一定能够知道自己到底是对是错,有些题目就不能。这也是我多年来不用录音设备记录讲座的一个法宝,当你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述别人所讲的故事时,你就已经初步理解了他的意思了——尽管这可能只是你个人的理解。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我这里特别推荐一篇北大教授、著名翻译家、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贺麟老先生上世纪40年代初在重庆给一些年轻的学生们的讲演,题目就叫《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这篇文章我是大三的时候看的,解答了我很多方面的疑惑。


22
发表于 2009-7-9 14:04:05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学习了!
21
发表于 2009-7-8 16:44:30 | 只看该作者

分析得很好,很少人会去关注,但关注了的人会收获很大,效率会高很多!

顺便分享下自己的一个经验,我如果看到一本好书,喜欢上了,而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其他的人物的书籍或者著作,我也会去找了看看,至少会关注下。理由很简单,既然我会喜欢作者的书,那么作者喜欢的书我能喜欢的可能就很大!呵呵,纯属经验。

20
发表于 2009-7-7 13:07:27 | 只看该作者

值得学习

19
发表于 2009-7-6 15:30:1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分享。。谢谢
18
发表于 2009-7-4 21:57:23 | 只看该作者
读书确实是需要方法的,而且也贵在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17
发表于 2009-7-4 20:19:41 | 只看该作者

关键是要适合自己

16
发表于 2009-7-4 19:37:56 | 只看该作者
、读书为自己。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翻成白话文,就是我这些年在学校论坛里一贯鼓吹的兴趣导向型(interest-oriented reading)的阅读。读书要有选择,有比较,有次序,有目的,因为人的时间是稀缺的。但千万莫忘一条根本原则,读书是为自己读,是为满足兴趣而读,是为精神愉悦而读,不是为人前炫耀来读,更不是为积累谈资来读。为知识而知识的习惯,中国人少有。实用性极强的特征使得难以脱离器物层面进入思想殿堂,更乏严谨逻辑体系。诚然搞学术的必要条件是要有闲,但同样有闲,中国学人却未如海外学人那样出产系统性的成果。这是需从读书阶段就有必要严加注意的。

2、读书如吃药。书能教给你很多事理,书是良药。但是药三分毒,是故书亦有毒。毛泽东不喜欢人家读书,他说知识越多越反动,读书越多越反动。这话本身就很反动,但在某个特定角度来理解,也有其道理。读书若不以其道,则无异于食毒也。《天龙八部》里扫地神僧是怎么批评鸠摩智的?他说鸠摩智从一开始就迷恋玄而又玄的武功招数,已然入了魔道且越陷越深。扫地僧慈悲为怀,便在他每次所窃上乘武功秘籍之旁放一部法华经。老人家的意思是什么呢,两类完全不同的武功药性相冲,可以克制单方面增长的魔性。实际上我们读书也要如此,很多书是很高深玄奥富有吸引力的,但长时间浸淫于一类书籍,尤其是某些玄奥的书籍以及某些学派,毒性特大,人就会走火入魔,以至于影响日常的心智和行为。因而我这里开一个药方,八个字——兴趣多元、类别对冲。一定要互补,每看一本玄奥的书之后,必须看一点实务性的、可操作性的书,让大脑回归真实世界中来。你到一个论坛也是这样,学术版读书版看累了一定要到灌水版放松放松。

3、读书贵整体。有的人博闻强记,但也仅此而已,不能融贯,不能“吾道一以贯之”,没有一条能把散钱穿起来的钱绳。初则读书时可能由于学术术语、背景以及其他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准备不足的缘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我称之为“文献学准备”的阶段——即对于所要了解的领域的人物、论题、争议、历史演变了然于胸。一旦过了这一阶段,就应该跳出部门的困囿,整体观之,约之而后博。初读书者最忌讳的是被一本书中庞大的旁征博引所震慑,也许在著者而言这只是为论证缜密而作的必要的文献描述,而部分学者也特别有一种我称之曰“脚注实体化”的偏好,好好的话本可以放在正文之中他偏要在脚注中大幅度展开以至于占据一页纸的大部分篇幅,读者最好不要被这些表面上庞大的枝节性部分所纠缠。以自己的思维理出一个头绪,用自己的话能够简述一遍作者的框架和逻辑,就算读懂了。这也很像有些数学题,你解出来以后一定能够知道自己到底是对是错,有些题目就不能。这也是我多年来不用录音设备记录讲座的一个法宝,当你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述别人所讲的故事时,你就已经初步理解了他的意思了——尽管这可能只是你个人的理解。
写的太好了,读书为自己,读书药性相克,与整体读书,经典。
15
发表于 2009-7-4 13:35:49 | 只看该作者
很深奥!学习了!
14
发表于 2009-7-3 22:13:4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