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很爱读书,只看小人书,看得那个如痴如醉啊。中学六年基本上没有看书,脑袋生了锈。大学四年基本上也没有看什么书,脑袋开始长草了。后来想看书,却发现书太多了,总是静不下心来看。看来,读书除了要讲方法外,还得讲习惯,讲积累。后来为了形成一个习惯,我在读书方法上“自学成才”练了三板斧,觉得还是挺管用的。
我的兴趣比较广泛,经常喜欢接触一些新领域的东西,喜欢了解一下这个世界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会那样。读书是接触新东西最为便捷和廉价的途径了,在想深入了解某一领域的第一步,也就是第一板斧,就是先了解这个领域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个领域一路来出现过哪些泰斗人物,这些人物的背景是什么。之所以先练习这一斧头,我是担心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被一些“裘千尺”、“李鬼”一类的角色蒙混了我的双眼,读他们的那些似是而非,装神弄鬼的书,不但让我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很可能把我带入歧途。在看到真正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和气势后,我才知道这个领域到底有多精彩,其景色到底有多迷人,而自己到底能爬多高。
第二板斧,搭建领域的知识三角框架,这个框架一般是由理论基础,交叉学科以及工具性知识三部分组成。比如,学习营销的时候,理论基础我选的是科特勒的《营销管理》,交叉学科选的是《组织行为学》和《消费者心理学》等,工具性知识选的是《市场反应模型-计量经济学和时间序列分析法》(作者:汉森)。这个三脚架,基本上能概况一个领域的知识全貌,然后我挑选几本经典书籍,慢慢啃,以改善我荒度年华造成的脑袋长草问题。为什么要学理论基础?是因为这个世界的信息太丰富了,太复杂了,我希望自己的脑袋在全面接触该领域的东西之前,先被正式的,科学的知识体系先占据自己的思想阵地。为什么要学交叉学科的知识?了解交叉学科,可以获得灵感,获得自己对该领域知识基础自我修正的一种体验。为什么学一些工具性的一些东西?学以致用是我学习的一个主要目的。如果仅知道理论知识,夸夸其谈,这也是我所不愿意的。有了第二板斧学到的功底,我基本上不会被那些欺世盗名的所谓“大师”震撼,能够怡然自得的,有条不紊的补充新的营养。
第三板斧,结合职业兴趣,寻找突破领域。对一个领域懂的知识最多,如果不能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某一个领域形成自己的一定的见解。那么,我觉得自己永远只是一个看客。顶多是个“知道分子”而已。有了第二板斧,我就敢大胆地接触各类门派的观点了,可以阅读海量资料而不迷失方向,可以吸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三板斧比较死板,但是这样读书,我似乎比较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