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中国制造(三):道不尽创业老板风光背后的辛酸[梁芷媚]

[复制链接] 1
回复
89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6-23 16:5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些人创业,是因为觉得打工没前途:任人摆布、工作枯燥辛苦、学不到东西、赚的钱又少、看不到前景……

他们看到的往往是做老板风光的一面,却不了解做老板痛苦一面,以为只要自己当老板,一切就好了。殊不知,等自己创业后才发现,创业比打工辛苦多了,于是大部分人的创业都失败了,只有少部分人能挺过去。

双赢是手段,目的是利益

创业是艰难的。俗语说,没有人才就没有钱财,创业伊始,别说“人才”了,首先要问“人从哪里来”。 

当Peter考虑“人从哪里来”的时候,不由得佩服台湾东家的智慧。为台湾东家打了十年工,他对工厂的人才了如指掌,加上肯吃亏,积累了很好的人脉关系。当他创业的时候,不少人暗示、明示要跟他做,但Peter一个都不能要。在情在理,他都不能挖东家的人,不能做对不起东家的事(在《中国制造:350元到千万身家的发迹史》里提到Peter另起炉灶,东家不但理解,还给Peter订单和建议)。

多年后,年迈的东家向Peter推心置腹:

朋友100个都不够,敌人1个都嫌多(经典!)。作为老板,自己的得力助手另起炉灶,做起自己的竞争对手,谁会乐意?

你跟了我十年,我很了解你的脾性,只要你想做的事,你会很专注,没有做不成的,你既然能提出开厂,我怎么阻挠都无济于事(知人者智)。如果我只顾自己的情绪,对你进行封杀,你就会与我树敌,可能会挖我的人,抢我的业务,做一切伤害我的事还理直气壮(深谙人性!多年的恩情一朝断,反目成仇,往往都是因为某件事,甚至一句话;哪怕你做了100件有恩于我的事儿,只要第101件事儿令我不爽,我便可以揭竿起义,与你恩断义绝)。

我为何不阻挠你,反而还要给你订单?目的是要用利益来牵制你,防着你做一些背叛我的事。记住,在商场,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太耳熟能详了,但怎样建立“永远的利益”呢?必须舍,才能得)。

在你创业刚起步的时候,资源欠缺,有很多不足,肯定困难重重,如果我与你没有利益关系,当你遇到诱惑或困难,走投无路的时候,你多半会首先想到利用我的资源,因为你最熟悉我这里,知根知底(广东俗语:不熟不做)。

指望一个人只凭良心、凭道义做事是不长久的,在巨大的诱惑、或者困难面前,良心也会屈服(规则不好,好人变坏!)。

Peter说:老东家当年常说,做老板,一定要看得开、看得远,胸襟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Peter对这句话一直体会不深,但自己做了几年老板后,经历的事情多了,慢慢有点开窍,那天老东家一席话,才令他真正醒悟什么叫“胸襟”,它不仅仅是高尚的品德、人格魅力!

在短缺经济时代,商场是战场,大多数都是你死我活、你赢我输、非此即彼的角斗;在过剩经济时代,人们开始喊“双赢”、“多赢”、战略性合作伙伴、竞合关系,有人将此理解为人类文明的进化,实际上依然是利益使然。

尽管现在还有很多人玩“我赢你输”的游戏,但结果是赢的时间可能不长久。而双赢的目的是:我让你赢,然后你会支持我的赢。在这种大家一起赢的局面下,我会赢得更长久,更持续,是更多资源支持下的更大的赢。

“双赢”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父老乡亲兵团

很多人抱怨私营企业的裙带关系太多,太复杂,在企业里随便碰到一个人,不是老板的亲戚、死党就是老板的同学、老乡,这些人在企业里位高权重,动不动就摆老资格,很多也不作为,但是老板偏偏只会信任这些人,自己在企业里没有背景,势孤力单,不可能有机会。

Peter苦笑着说:很多人看问题只会看表面,他们不知道很多老板被这些关系烦得恨不得把那些皇亲国戚请走,但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我很羡慕那些坚决不让亲友进公司的老板,但,那是需要条件的。

Peter创业,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家乡的父老乡亲,于是,他回老家招人。

听说Peter开厂做老板,乡亲们都激动不已,方圆几十里都有人来报名。人们都非常羡慕Peter的父母,家里出了个老板儿子。

在那次人员甄选的过程中,也有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比如七大姑的儿子没有被选上,七大姑便不高兴了,觉得Peter家看不起人,于是,从开始的骂骂咧咧到诅咒,到后来的幸灾乐祸,总之,Peter家发生了任何事情,七大姑都有自己的诠释,而村里的人又很乐意听七大姑独到的见解。

为了平衡亲戚们的心理,父母要求Peter尽量做到公平,每家亲戚都至少招收一个人。

Peter是孝子,尊重父母的意见,在上百名劳动力里权衡利弊,最终挑了30人,租了一台中巴,群情激昂地回东莞。

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中巴开到工厂门口的时候,很多人傻眼了:这工厂也太简陋了吧?几间破农民房搭起的厂房,住宿的条件比乡下还糟……

Peter说:我招人的时候犯了个大错误,一是没有介绍工厂的情况,有些人以为是跟着来享福的,二是我以为人人都知道打工是很艰苦的,我以为他们会很知足,至少比我当年打石头、找不到工作那段日子强多了……

开工没几天,就有几名亲戚、老乡受不了苦,陆续回老家了,不过,绝大部分人还是留下了,而且很团结、很齐心。

Peter很怀念创业初期那段日子,他说那真的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家同吃同住,接到一个订单,全厂的人都很兴奋,大家边吃饭边商量怎么做,有时候赶货,Peter会亲自下场熬通宵。

 

《哈佛商业评论》的描述

多年前,我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看到这么一段描写:“一个组织的生命周期的初创阶段是一个要求创业者们付出巨大精力和作出巨大奉献的阶段。大家通常需要每天工作很长时间,并且感到,好像自己的整个生命都献给了组织。有强烈的使命感,觉得自己属于一项激动人心和意义深远的事业。与此同时,有强烈的忧虑感,因为自己的组织常常缺乏维持生存的经济基础。”

我曾经将这段话发给很多老板,绝大部分老板都说这段话写得很有水平,因为这正是他们创业期的真实写照。

Peter知道我写这段话的时候,善意地让我提醒那些正在创业的老板:如果你没有感受到《哈佛商业评论》里提到的那种感觉和经历,你的企业通常都做不好。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6-23 16:53:25 | 只看该作者
创业老板的辛酸

经过两年多艰苦卓越的奋斗,Peter赚了第一桶金。Peter的工厂搬家了,大家的住宿环境也改善了,工厂里的工人也增多了,订单也稳定了,但是,Peter的烦恼也开始增多了。
首先,工厂大了,工商税务消防等开始找上门来了,Peter要腾出不少精力来应付;
第二,Peter一方面要公关应酬,另一方面要开拓业务接单。另外,工厂里的烦心事儿也多,一会儿设备坏了要找他,一会儿工人出事打架了要找他,一会儿确定供应商、采购要他定夺,总之事务一大堆,不要说陪着大伙儿赶货熬通宵了,有时连车间都没时间转,于是,有人便说他有钱了,可以不干活了,游手好闲,靠剥削别人赚钱……加上应酬多,经常喝酒,Peter长胖了,肚子也大起来了,形象正好一个活脱脱的“丑恶资本家”;
第三,有些人(尤其是亲戚)看到Peter赚钱了,而自己还只是拿那一点工资,心理就不平衡,觉得自己数次为Peter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但Peter一点表示都没有,开始说他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无情无义、自私、抠门……
第四,Peter虽然赚了第一桶金,但钱却一直很紧张,工厂大了,每月的费用增加了很多,订单多了,要备的料也多了,仓库也大了,需要的资金自然也大了,工厂每年还有几个月的淡季,有时候没有订单,工人放假,但费用开销却没有停下来,两年多来,数次现金流中断,是台湾老东家帮助他度过难关,第一年春节,Peter钱包里只剩下500元,哪都不敢去……
第五,Peter一个人撑起了全家的开销费用,要供2个小弟妹读书(另外2个大弟妹在Peter工厂帮忙),另外,父亲还希望Peter拿些钱出来在老家盖房子,因为村里的人都说Peter做大老板了,赚大钱了,但却不顾家里,同村刘家的儿子只是打工,都已经帮家里盖了房,再不拿钱回来,老爹的面子实在过不去;有亲戚病了,穷得没钱吃药,老爹要Peter给点钱,这个头一开,所有的亲戚家多多少少都有个把病人,于是Peter不得不成立一个类似希望工程的基金会,拨一点钱让老爹来支配;村里要修路,Peter身为大老板,肯定应该出得最多,当然,后来还要修祠堂(Peter对家族和家乡做出了很多贡献,实在要归功于七大姑等人的煽风点火、推波助澜)……
第六,Peter本人是一个非常勤奋、不怕吃苦、不怕吃亏的人,他的一大误区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要求身边的人,结果很多人都受不了,觉得他苛刻、没有人情味,甚至万恶不赦……
第七,Peter本人虽然聪明勤奋,精通树脂工艺行业的技术和业务,但对于经营一家工厂,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每天要做无数的决策,偶尔会有一些愚蠢决定,会犯一些低级错误,有些做法会朝令夕改,于是,便有员工很是瞧不起他,觉得他出身卑微,又蠢又笨,只是走了狗屎运,靠讨好台湾东家发的财……
第八,Peter的太太本是台湾东家工厂里的主管,曾经是Peter的上司,是一名能干的女性。创业初期急需用人,引进了太太外家的诸多人才,不用我多说,大家都可以想象,两大家族人才济济,明争暗斗的事情频频发生,Peter本与太太感情很好,但有时就因为这些亲友团的内耗而意见分歧……
……
我不想再列举了,网友们去做一个调查,以上的8点哪些正好符合你所了解的家族企业(注意:不是所有家族企业都这样)。不过,这些只是Pete烦恼的开始,小菜一碟,随着工厂壮大,Peter的烦恼也跟着壮大,直到倒闭为止,我将会在今后的续篇里继续谈。
后记
受金融海啸的影响,Peter把顶峰时3000多人的工厂关闭了,Peter一下子轻松了很多,前些天,他跑来广州,跟我探讨如何再次创业,其中谈到家族企业的弊端,他说,他已经跟太太商量好了,如果再次创业,一个亲友都不要,公司要干干净净的(哈哈,好像亲友有多么的不干净似的,实在是给弄怕了)。
我问Peter:如果时光倒流10年,你刚创业,你不要亲友团,你的人从哪里来?
Peter说:从外面招呗,那时候招人很容易的。
我说:你说创业的前2年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家都很齐心,累并快乐着,如果你当时的员工是从外面招回来的,会有这种效果吗?
当年的条件那么艰苦,大家还很齐心,是因为某种程度上,他们已经把你的企业当成他们自己的企业,尤其是家族成员,他们基本没有退路,不可能到别人的企业打工,只有咬紧牙关把问题解决。当然,当他们觉得企业成功了以后,他们也是把自己当老板,觉得自己劳苦功高。
创业期靠自己人,企业比较容易成功,会崛起得很快,当然,如果处理不好,靠自己人所带来的问题、麻烦也是一大堆。
世界是公平的,前面容易了,可能后面就辛苦,前面辛苦了,可能后面就轻松。 
(下集【中国制造(四):“血汗工厂”造假实录】,多谢垂注!)
版权声明:转载梁芷媚-商业故事请保留作者姓名及出处:http://liangzhimei-2008.blog.163.com ,否则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