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城市,留给心灵的龛台

[复制链接] 2
回复
72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4-8 10:2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作者: 朱耘 李智 党鹏 董娟
  
  都市僧侣
  
  朱耘 李智
  
  17岁出家之后,智灯和尚从未想过自己还会再续学业。但是去年,他拿到了中国佛学院的硕士学位,不但如此,他还留任佛学院班主任。
  
  智灯不久后还会有一个新身份,就是四川雅安某寺院的住持。但他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苦行僧,现代社会和知识都让他对佛教有着自己的理解。
  
  都市佛教
  
  智灯近年来一直在北京法源寺内的中国佛学院学习、生活。佛学院的学习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比一般的大学要严格得多。清晨,伴着第一缕晨曦,一群身着法衣的僧人鱼贯入殿念早课,法源寺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
  
  早课过后,僧人们一起过堂吃早饭,无论是寺里的住持还是普通的僧人,以及中国佛学院的学生,除非极特殊的情况,这两项都是必不可少的。早饭过后,智灯回到自己的禅房,沏上一壶铁观音,茶的芬芳沁鼻。智灯酷爱茶道,收藏了各式各样的茶具,“一边喝茶一边品读经书,对身体很有好处。”这是智灯的养生经。
  
  “佛教与任何学术一样,始终在发展、变化,今天的佛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佛教了。”智灯大师从不谈高深的佛法,他喜欢用平易的语言与我们沟通。
  
  智灯身边有一群年轻的朋友,偶尔也会跟他们一起去KTV里K歌,他也经常上网,“更多的是与社会接触,了解现在社会上什么最流行,人们在关注什么,然后我去用佛教的哲学去感悟。”不仅智灯如此,现在很多佛教徒都是这样,“因为佛教也需要现代化。”
  
  智灯说,佛教主要分山林佛教与都市佛教,影视剧中看到的那种远离社会真正的苦修即山林佛教,另一种则是都市佛教。而交通发达之后,山林与都市融合到了一
  
  起。“这正是佛教现代化的一个典型案例。”智灯大师说,所谓佛教的现代化,就是佛教的世俗化,但绝不是庸俗化。“佛教徒要保持自身的特点,才能体现出他的价值。”智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因为世界的信息是公开的,他通过各种媒介接触社会,把自己修炼的成果传播给别人,告诉大家何谓真善美,帮助别人解决烦恼。
  
  “佛教的现代化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种种的诱惑和挫折,所以更需要修为的提升,和别人不一样。”这是智灯的感悟。采访时正值第二届佛教大会召开之际,智灯说,这次佛教论坛的主题是和谐,这是整个佛教界的共识。
  
  重在德道
  
  由于历史原因,现在的佛教界存在一个人才“断层”问题。在人们的印象中,各家寺院的住持均是德高望重的长者,然而最近你会发现,很多住持不过三十几岁,拿到了佛学院的学位后,便派往各地寺院做住持,智灯法师也不例外。
  
  中国佛学院承载着佛教人才的培养,包括对外交流、教育与管理三个方向。智灯大师说,培养佛学人才,不仅注重学识,更重要的是德道。“佛教有很多传统,出家人强调奉献、服务大众,提倡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智灯大师说,现在佛教的管理也正面临现代化的问题,很多管理方法正尝试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现在对于人才的调动和赏罚制度,已经很社会化了。“这样的方式无非是达到寺庙运作方法更加系统有效的目标,并实现在思想和目标上的一致。”说到这儿,智灯大师讲了一段很通俗的佛理:佛家强调和合,思想和合,利益和合,志同道和,这样才会众志成城。
  
  从佛学院毕业后拿到学位,很多佛教人才被派往各地寺庙做住持,表面看似有些硬性指派,但智灯大师表示,这些佛教徒最关键的问题是他的学识和人品必须得到大家的认同。很多时候寺院的住持会有些社会性的活动,然而无论多晚回到寺里,第二天的早课是少不了的。“一个无能的住持,不可能领导一座寺院走上正途,选人注重的是德才兼备,最重要的是具备佛教的包容心和慈悲 心。”
  
  随着寺院住持年轻化,寺院的管理也越来越接近现代,不少佛教徒甚至选择去读MBA,接触新的管理模式,“我们需要新的知识,不断更新才能适应社会。”
  
  不久前,很多网友发现了一则雷人的消息:某寺院在知名的招聘网站上公开招聘和尚,尽管智灯也经常上网,听到这则消息也颇觉新鲜,“和尚的招聘并不简单,对这个人的能力有各种要求,作为出家人我们最先考虑的是这个和尚从出家到受戒、上学所获得的知识,需要了解和认同。进来之后还要观察该人是否适合。”智灯简要介绍了和尚招聘的方式,看来不亚于企业的招聘,和尚进入寺院,也会有“考察期”。
  
  智灯表示,网络招聘能否成为一种招聘的渠道和手段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不过这也显现出目前佛教人才的溃乏——现在出家人越来越少,家里多为独生子女,在物质丰富而略显浮躁的社会,想从事佛教发展的年轻人不多了。智灯大师有些担忧。
  
  利益社会
  
  智灯大师一直强调奉献二字,他说佛教是在用自己的内心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受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佛教在台湾的发展十分成熟,很多企业家、政治家也崇尚佛法。
  
  “台湾佛教发展到现在能够深入社会,就是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各阶层。这种发展在民间壮大之后影响到了政治、经济。”智灯大师说,很多政界领导人都曾 找高僧“指点迷津”。据说马英九在上台之前曾给一位大师打过电话问:“我该怎么办?”,而竞争者也打过类似电话,这位大师给予双方的答案是一致的:放下,先放下对立,以社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百姓的利益为主,要超越个人利益和政党利益。
  
  智灯说,平时也有很多朋友找他开释,他也用同样的方式开释对方,因为佛家就是在讲奉献。“佛教不止强调精神,也会在物质上对世间有所帮助,救助社会也是一种修行。”据智灯介绍,很多佛教信徒常常来到寺院中做义工,用这种免费工作的方式来修行。
  
  智灯曾去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同楼宇烈教授一起探讨过这样的话题:很多社会上的商人把公司管理得非常好,却往往在发展得相当不错的时候一下子失败,智灯认为这是一种“亚健康状态”,精神压抑、抑郁,内部接受的信息无法排解,无法自我调整。
  
  智灯的点化颇值得思考:商人多为利益之争,而想让企业做大,除了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外,强调做好员工的福利和社会贡献,企业则不会倒。“心有多大,就能包容多少东西。”智灯经常对企业家说这句话。如果企业家整天在追求自我利益的满足,其实内心是很痛苦的,“我觉得商人不应该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应该把利益的奉献放在第一位。一个天天赚钱的商人,获得的东西不回馈社会,就是个死财,行善则可将死财变活。”
  
  现在越来越多的寺院采取了公司制运营,智灯对此并不赞成,在接触后智灯表示,虽然很多寺庙以文化公司的形式成立,按照公司的运营模式开展工作,但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所从事的项目多为服务性、公益性的项目。
  
  “普渡”行商
  
  文/党鹏
  
  与陈益亮的对话是从素餐餐桌上开始的。
  
  陈是四川普渡集团的董事长,这个做药为主业的企业,现在投资的还有一家素食餐厅。有别于其他中式风格的素食馆,他们的田园素食馆是一种欧洲风格,餐桌上每人两双筷子。“我们在吃素餐的时候,也应该想到别人,以免传染病菌。”陈益亮在生活中注意到了每一个细节。
  
  普渡“渡”人
  
  出生在长江边上宜宾城的陈益亮是医学出身。“自然科学往往给人的印象是批判宗教。”但经历过“文革”之后的陈益亮还是期望找到精神的归宿,翻阅了古兰经、圣经、佛经等宗教书籍后,“我发现佛学更成体系,更切近于我的精神诉求。”
  
  但耳垂浑圆,长着一副菩萨相的陈益亮很少去寺庙拜佛,虽然他有着许多高僧朋友。“因为关键在于人心,要有仁爱之心。”陈益亮说,人的劣根性在于“记人小过,忘人大恩。”而佛教宣称大恩来自于造物主,人要遵循造物主的规则,不能为私利破坏秩序。
  
  陈益亮觉得,企业的任务应该是生产商品,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而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使得企业变味:卖假药、假酒,卖潲水油。企业的追求应该是公民企业,是地球上的公民,以促进地球的和谐发展。
  
  站在这样的思考角度,陈益亮在1995年创办企业时将企业命名为普渡集团。而普渡的理念则是陈撰写的一副对联:“行医,仁者之悲心,宜良宜善,莫为贪庸
  
  伤大德;制药,圣贤之事业,戒欺戒劣,须将负责变小心。”这似乎与同仁堂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以风湿类和糖尿病类药品为主产品的普渡集团,主要针对公费医疗生产,但随着市场的变化,有些药品降价幅度过大,使得企业生产效益急剧下滑。陈举例说,有一种治疗风湿的药品,已经从原来的每盒40多元降到了现在的6元钱,再生产就会亏本,而且国内其他生产同类药品的9家企业已经停产,但普渡还没有停,反而用其他药品赚取的利润来补贴这个单品。“主要是因为这个药品治疗效果非常好,而且价格便宜,对患者来说经济负担不重。”陈如此解释。
  
  对于陈益亮来说,佛教精神的影响让他对物质利益看的更淡一些,但在陈看来这并不是放弃竞争,不遵从市场法则。虽然做药的许多“潜规则”让他们企业在发展中苦不堪言,“但我一直认为,我们生产商品时,实际是在生产道德。”
  
  陈益亮觉得,财富要取之有道,但同时也要用之有道,财富的终点应该是公益,而不是吃喝嫖赌。但10年前南方发大水,普渡集团捐款200万元之后却让他陷入了尴尬境地:这200万元收入没有报税,因此在10年后连补带罚给税务部门缴纳了40余万元。
  
  “我们期望做公益能够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机制,而不是现在的唱高调,让企业更有利于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陈益亮说这也是在“渡”企业。
  
  潜移默化
  
  医科出身的陈益亮对素食有着执拗的认识:食肉会改变人体内的酸碱度,少吃肉就可以保持体内的弱碱性,而不是由肉食带来的酸性,这样得癌症的几率就少得多。更何况食肉会给自然生态带来沉重的压力。
  
  由此,陈益亮长期以来坚持食素,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员工也开始食素,“但我们从来不强制要求,因为每个人认识的程度不一样,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餐饮取向。”这样的要求还体现在学会节能减排、做环保工作等方面。
  
  即使如此,在他的潜移默化之下,800多人的企业里已经有1/3的人开始长期吃素。“吃素不仅是对造物主的尊重,也是健康生活的一种体现。”普渡的中层杨经理说,他受影响,已经吃素有几年的时间了。
  
  但陈益亮觉得,素食应该有更好的推广方式。在今年,陈和几个朋友一起在成都开了一家素食餐厅,陈是控股股东,但他从来不参与具体的管理,只看报表就可以。如今素食餐馆在圈子里的影响越来越大。
  
  现年已经59岁的陈益亮不抽烟不喝酒,更不做成都人最喜欢的休闲游戏:打麻将和斗地主。陈的爱好是读书和爬山。“我在20年前也是喝酒的好手,随便喝一斤以上的白酒。”宜宾出生的陈益亮自然有着三分酒量。但有一次喝醉酒后,掀翻桌子的举动还是让陈益亮痛定思痛,决定戒酒。
  
  “对佛教精髓的理解,是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陈益亮说。
  
  走进平静
  
  文/董娟
  
  初见李连杰还是在5年前。那年的春天,我和媒体同行一起聚集北京,去李连杰拍摄“脉动”广告的现场探班。当时在这个圈子里就已经盛传李已皈依佛门。
  
  那天,北京的春日难得阳光明媚,李连杰的心情也还不错。在被一群记者围着采访完关于广告拍摄本身的问题后,终于有人忍不住问了他这样的问题:“有传言说你已经遁入空门,是这样吗?”李立时收起满面笑容,回答说:“出不出家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出污泥而不染。我越学佛法就越懂得关心别人,有颗善心,所以真正的形式并不重要,只是你自己的动作。”
  
  李连杰说自己信佛是中国星老板娘陈岚启发了他。
  
  有一回,两人坐飞机遇到险况,大家吓得半死,陈岚却哈哈大笑,“既然得死,还不如哈哈大笑地死。”不久他便随陈岚皈依佛教,而这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了。
  
  李连杰与台湾圣严法师的对话记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四十岁以后,我的精神和体力已不能和二十岁相比,让我深刻体会到‘人身难得’的意义,而现在经济上也没有问题,因此我决定今后要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修行以及传扬佛法上。”后来成立壹基金则成为其不脱离俗事的“修行”。
  
  从信佛到成立壹基金,中间经历了那场给世人带来刻骨伤痛的印度洋海啸。海啸来临时,李连杰差点以为自己与家人都会没命。辗转与妻女重新在马尔代夫的一家酒店大堂重新安顿下
  
  来时已是夜深人静。李连杰心有余悸地看着一双女儿熟睡的面庞,他静静回首了自己已经度过的41年岁月。就在那个夜晚,那个大堂,死里逃生的功夫明星被深深触动,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都在互相帮助。特别像电影里的场景:在这种困难时候人们首先照顾女士、孩子和老人。“如果每个人都提供帮助、每个人都做一 点点,将会有大的不同。”李连杰深有感慨。
  
  一瞬间,李连杰认识到世界上一切钱财和权力都无法把人从水中拯救出来。几天后,他就对外宣布了自己的壹基金计划。“当时我还不大清楚从哪开始,我想先从中国开始,因为那是我的祖国,我必须做好。” 2007年李连杰终于正式建立了壹基金。
  
  也是因为佛教,李连杰邂逅了成为自己亲密合作伙伴的周惟彦。作为职业女性,早在1998年从上海财经大学毕业不久,周惟彦在短时间内就成了同龄人羡慕的佼佼者。虽然周早在1998年,就在信佛的母亲的影响下,皈依了九华山的仁德法师,但是,那时的周惟彦还不能真正从佛法中寻求到心灵的解脱和自由。直到被叶蔓老师开导之后,在一次佛法活动中偶遇李连杰。从此,她就成了壹基金的执行主席。
  
  在公众场合,李连杰甚少主动谈及信仰问题。即便提及,也是和壹基金的慈善活动密不可分。
  
  去年李连杰出现在招商银行和壹基金信用卡发布会上时,我堵住他问了关于信仰的问题,他说别人都以为自己与佛的结缘是最近10年,实际上非也。当年拍摄电影《少林寺》时,有位方丈大师在看他第一眼时,就跟他说他有佛缘。时年19岁的李连杰哪里会把这样的话放在心上。“然而时隔十多年后,真的感觉自己与佛愈来愈近。”
  
  李连杰总是说,越接近佛法,越能把贫富荣辱看得开。两年前,知道壹基金的人还不多,李连杰请一位开公关公司的义工宴请上海财经媒体负责人,请大家多给些版面的资源可以帮助壹基金进行社会宣传。席间,有人问他信了佛教,又一心投入慈善事业,是不是“已经看破红尘”,李想了想回答说:“是看透红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沙发
发表于 2009-4-9 10:27:40 | 只看该作者
修身养性,净化心灵……
板凳
发表于 2009-5-11 11:29:35 | 只看该作者
   修行在与修心,清净之地也不全是净土。现在的佛教或许我还不能理解他的现代化到底好在哪里。在我眼里佛门中人,最重要的就是清修,远离尘世,逍遥山水。应是世俗之人心中的一片净土,一片心灵宁静的去处。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