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商业社会中的你,失去了自我吗?

[复制链接] 15
回复
307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3-29 14:28: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这个话题似乎有些可笑,又有些沉重。什么叫失去自我?自我的本质是什么?

记得有句古话,叫做“人之初,性本善”。老生常谈的古训。电影《钢琴战曲》似乎为这个古老的话题以西方形式做了最好的诠释,还是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个关于“人性本善”的悲剧式的故事吧。

1937年,25岁的薛菲曼已经是享誉波兰的知名钢琴家。他的家庭富足而和美。父亲经营着珠宝商店,弟弟亨利克是小提琴手,妹妹上大学。他们一家是千万华沙市民中的普通一份子,富裕的犹太人。

但是所有的一切被德国法西斯的入侵完全改写了。驻华沙德军最高长官部发布的命令称,华沙所有的犹太人家庭必须佩带大卫之星标志,只能集中居住在华沙西区的管制区;犹太人不能保留超过最低生活标准的财产。他们一家被迫和几十万受迫害的犹太人一样,迁往管制区,丧失了以往的富裕生活。

亨利克从管制区逃了出来,参加了游击队。薛菲曼和父母亲以及妹妹,则和大部分犹太人一样,被送往“新居住区”——奥斯威辛集中营。在拥挤的闷罐火车上,两个受雇于德军的犹太警察把他拉了下来——因为他们是薛菲曼的听众。薛菲曼逃过了劫难。但是他永远失去了父亲、母亲和妹妹。

他被送进劳动营,被要求和一批犹太人一起为德军修筑工事。每天,德军士兵都会让干活不得力的人出列,并进行枪杀。在地下组织的帮助下,他再次逃了出来。他被安排在一个波兰医生奥博朗先生的家里,藏身在阁楼中。

奥博朗先生是个好心人。在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他保证每天给薛菲曼送来水和食品。但是他们家藏匿犹太人的事情终于被秘密警察知道了。奥博朗太太最后把薛菲曼藏在地窖里,然后与丈夫一起被德军枪杀了。

无处可去的薛菲曼在东躲西藏、饥寒交迫的颠沛流离中,躲进了被德国人烧毁的一片公寓楼废墟里。他躺在冰冷的地板上,脑子里除了面包和水,已经是一片空白。他必须找吃的。他在废墟中到处寻找。他找到一个没打开的罐头。

他找到一个烧炭火的铁钩子,试图打开罐头,然而,罐头却滚到了门口。他在弯腰拾起罐头的时候,看见一双皮鞋,德国军官的皮鞋。

军官斜靠在门框上,抄着双臂,看着他。薛菲曼觉得空气凝固了。他感觉德国人正准备拔出枪,朝他射击。他闭上眼睛。

“你是谁?干吗在这儿?你是做什么的?有工作证吗?”军官问。

“我叫薛菲曼,我是个琴师。我在打开这个罐头。”

“那么,请您弹一首曲子。”军官说。

军官让薛菲曼到另一间废弃的屋子去。那里竟然有一架钢琴。

这时候的薛菲曼,浑身污秽,头发和胡须很长。他完全不象什么钢琴师。他坐在凳子上。他弹了一曲萧邦的“夜曲C小调”。他弹了很长时间。

整个房间完全被这美妙的音乐所充斥了。似乎这并不是什么战争时期,窗外似乎是柔和的月光,杨树,还有美貌的少女的笑声。

军官显然被这美妙的音乐所吸引了。直到曲子弹完,他才从无限的回味中醒来。他站起身,朝门口走去。

薛菲曼这才意识到,他可能没事了,他还想着那个地上的罐头。

军官忽然回过身来。

“战后您还弹钢琴吗?”

“是的,我还会在波兰电台,” 薛菲曼说。

军官从卫兵那里拿过来一个纸包。里面是面包、火腿。军官没说话,走了。

可怜的薛菲曼总算或了下来。晚上,他躺在废墟的阁楼里。寒风中,远处似乎传来枪炮声。大概苏联人已经离华沙不远了。

第二天,军官又来到薛菲曼藏身的废墟。军官没有说什么。他递给薛菲曼一个很大的包裹,里面是食品还有牛奶。“你只要挺过六七天就好了,”他说,“俄国人很快就会到了。我们要撤走了。”

军官临走前,把他的大衣脱了下来。“最近还有大雪。祝您好运,薛菲曼先生。”

“我怎么感谢您呢。您看我现在这个样子,” 薛菲曼很歉疚。

军官没有说话,转身离开了。慢慢消失在废墟前面的巷道中。

战争终于结束了。

薛菲曼重新回到国家电台。他的“C小调夜曲”成为他每天晚间节目中必然弹奏的音乐。他总是想起那个德国军官,但是他连这个军官的名字都不知道。

亨利克和几个波兰士兵从森林中回到了华沙。在一个战俘营地,他们看见了一群德国俘虏。

忽然,其中一个俘虏站起来,对亨利克叫到:“先生,我救了钢琴家薛菲曼,请您告诉他,我请求他帮忙!”

亨利克不相信有这种事情。队员们和他一起谈起了纳粹的暴行,谈到了死去的家人,大家对德国人恨入心髓。

当薛菲曼得知德国军官被俘虏的事情以后,他赶紧前往军管会寻找。人们被他的行为弄懵了。一个犹太钢琴家,为什么要帮一个纳粹?

薛菲曼一直在波兰居住。2000年,他终于在华沙逝世。临终前,他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找到并帮助他的救命恩人,其中包括犹太警察、奥博朗先生一家,还有那个德国军官。

这名德国军官是冯·霍森菲尔德上尉。在华沙战役后他被苏军俘虏,并被送往苏联境内的劳动营。1952年,冯·霍森菲尔德上尉病死于这个劳动营。

这就是有关“人性”的一个故事。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最古老的话题。而现代的商业社会,似乎正离这个古老的道德准则越来越远。

而我们现在的社会,利益关系似乎成了人们联系的最主要纽带。很难以想象,将来的社会会不会出现“礼崩乐坏”,从而使我们迷失在自己的生命里?

所以,找回自我,请自“人之初,性本善”起。

                                        2006.3.29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3-29 14:39:22 | 只看该作者

顺便说一句,我已把这首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收藏在手机里,并作为我的来电铃声,我想我会长久记得这个钢琴家和叫做冯·霍森菲尔德的德国人。

板凳
发表于 2006-3-30 08:59:23 | 只看该作者
好文!!![em01]
4
发表于 2006-3-30 10:00:10 | 只看该作者

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掉眼泪的。

看完后,写了一篇小文,和搂主分享。

-------------------------------------------

《The Pianist》
文/钟声悠扬
2005-11-19
 

听说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时期的故事。德国人很残暴,但也有可爱的人。说可爱有点俏皮,不为了显得沉重吧。 

人性本来闪耀着那么美的光辉,偏偏在人类的世界里要有互相折磨和残杀。

波兰,有肖邦,我和爱人都很喜爱的天才音乐家。

我们生在和平年代,相对和平的年代。无法想象,如果自己遭遇片中二战,生命又将会如何。看着钢琴家跳动的手指,肖邦的曲子我几乎遗忘了,只有旋律在回响。

珍爱一切已有的美好,不忘记历史。

和平和美!

--------------------------------------------

后来我又看过《Red Line》红色警戒。

我想,若是自己要面对战争,实在无法站在任何一边,去伤害生灵。

 

5
发表于 2006-3-30 16:25:30 | 只看该作者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生之中只要记住这句话就足矣~

6
发表于 2006-3-30 18:31:38 | 只看该作者

辛苦啦楼主

7
发表于 2006-3-30 18:59:24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值得人思考的故事,

同时我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8
发表于 2006-4-7 13:02:31 | 只看该作者
人的天性是爱美的
9
发表于 2006-4-10 10:27:34 | 只看该作者

不要有太多的感伤  卖点衣服给你

乔致庸的茶道别有风味,我的衣(医)道也有味道:

我有一笔财富,有意思的话来个邮件,给个电话号码,我们谈谈。

我有一批库存的“西服”,码数全,质量好,价格超低。厂家包来回托运费。

我的邮箱Lcj_nn    有意者  请速与我联系

10
发表于 2006-6-15 22:48:35 | 只看该作者

找回自我,请自“人之初,性本善”起

的确如此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