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李嘉诚:“亚洲版的巴菲特”?

[复制链接] 0
回复
116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9-26 11: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及华人圈子里的富商,恐怕没有谁的名气能盖过李嘉诚,别说信息灵通的城里人,就连穷乡僻壤的很多农民都对李超人的大名耳熟能详。

港台多富商,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要是从严格意义上界定,大部分港台富豪开的都是夫妻店,不管他们的摊子现在铺的多么大。不过,李嘉诚似乎是个例外。这倒不是因为李在香港经济中扮演的举足轻重的角色(他旗下的长江实业、和记黄埔的市值曾一度占据香港股市总值的四分之一,在房地产的领导地位没的说,还控制着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港的大部分港口,垄断着香港的电力供应,经营着香港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在商业批零售领域则与怡和集团平分秋色),而是因为,在经济如此自由、全球化参与程度如此高的香港,他竟能在这片弹丸之地翻转腾挪,影响全世界,并引导产业潮流,委实了不起。




投资家or企业家?

早年的李嘉诚是一名出色的企业家,用五十年的时间打造出了长江实业、和记黄埔两艘商业巨舰,纵横香江,无人能敌。晚年的李嘉诚则把投资作为其商业帝国扩张的主要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四处出击,港口、互联网、媒体、电信、生物医药,一个都不能少。

众所周知,欧洲的老牌电信巨头们已经推迟了3G的部署,但似乎胜券在握的李嘉诚却偏偏选择在这个秋天出手,要为低迷的3G市场注入一针久违的兴奋剂,或许,他觉得只有在萧瑟的秋风中才足以显示出自己的英雄本色吧。和记黄埔已经做出决定,将陆续在英国、意大利、瑞典、丹麦、爱尔兰、以色列、奥地利、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地推出3G业务,逐步搭建一张覆盖全球的移动大网。

此举一出,人群中就立即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在资本市场上,具有专业眼光的基金经理们用降级来惩罚李嘉诚的这一赌注。与1999年底相比,和记黄埔的股价跌幅已经过半。在一个非常吉利的日子,8月8日,美国著名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发话,对和记黄埔、长江实业的前景表示悲观,这很是令李嘉诚恼火。

但是,投资散户和香港大众却表现出了对李嘉诚一贯的坚信和支持,在他们看来,李超人是神,他的投资绝对不会有失误。这股笃信可以从李的网络概念股Tom.com和生物技术概念股长江生命科技上市时巨高无比的申购率得到印证。别人做3G失败算不了什么,只要李超人觉得3G代表着未来,那就应该没什么可怀疑的,这是香港大众的逻辑。

香港人对李嘉诚的崇拜几乎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他们心目中,李嘉诚就是成功的化身,他拥有战胜一切困难的秘诀。香港虽然经济、科技很发达,但仍是一个很迷信的地方。李嘉诚出生于1928年,广东话将“8”读成“发”,再加上那年是龙年,所以算命先生就宣称,李嘉诚生就了一条大富大贵的命。李嘉诚本人也比较迷信,他在楼盘动工之前总要聘请风水先生做指导,平时还将手表拨前8分钟,因为他觉得那样老天爷也会助他“发”。

李嘉诚的运气也确实不错:他在正确的时间选择了正确的地点,并做了正确的事情。从1980年到1997年,香港殖民政府出台了限制供给新建筑用地的政策,致使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李嘉诚富上加富。李嘉诚在港口和集装箱业务方面同样大获成功,直接带动香港成为国际贸易枢纽。这十几年中,香港经济在通向繁荣的道路上也是快马加鞭。1997年,金融风暴肆虐东南亚时,其他商界大亨损失惨重,但由于港币实行的是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李嘉诚依然能够巍然不倒,傲视金融危机。每一个曾跟李嘉诚共过事的人都对他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把握机遇佩服的五体投地。

但运气只是李嘉诚取得成功的部分原因。李嘉诚有两点是香港其他富豪所无法比及的:一、擅长海外扩张。小小的香港显然无法令李嘉诚完全施展手脚,他以大中华区为大本营,向着全世界疯狂扩张,目前,其商业帝国版图已经冲出亚洲,打到欧洲、美国等地;二、擅长切入到新的行业中并达到相当成功的境界,创建了一个多元化的庞大帝国。时代在变,但李嘉诚也在不断地改变自己、超越自我,时刻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端。50年代创业成功之后,李嘉诚便成为了香港妇孺皆知的“塑胶花大王”,后来又转战地产,成为一代大腭,即使到了古稀之年仍老当益壮,在互联网、电信、传媒、医药等新经济领域频频圈地,是高科技弄潮儿中罕见的“江湖老前辈”。

更难能可贵的是,李嘉诚还是一个长就了一双慧眼的“伯乐”,他总是能发现并挖来非常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如执掌Tom.com的王兟、台湾传媒奇才詹宏志等),其中还有很多外国人。截止到目前为止,李嘉诚的投资记录是所有亚洲富豪中最出色的。

正因如此,才有媒体中人把李嘉诚称为“亚洲版的巴菲特”。


李嘉诚Vs巴菲特

素有“奥马哈之神”美称的沃伦·巴菲特是美国、也是全世界公认最伟大的投资家,他经常自称是“价值投资者(value investor)”。虽然李嘉诚看上去也颇似一名价值投资者,但跟巴菲特仔细一对比,就不难发现,他的投资理念与风格迥然不同于巴菲特。

巴菲特没有把他的大本营驻扎到商贾云集的华尔街,而是选择在奥马哈深居简出,他不喜欢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呐于言而敏于思。李嘉诚在中西方文化混杂的香港生活了五十余年,久经商场磨砺,练就了一名商人所应具备的各种内外功,老谋深算,内敛而沉稳,经常出入于各种规模的大会,对付记者绰绰有余。李嘉诚的亲和力很强,虽是亚洲首富,依然保持着节俭、朴素的美德,行事丝毫不事张扬。李嘉诚从不承认对他的财富之巨感到满意,如果有人胆敢说他的财力如何如何强大时,他就会撅着嘴、很生气地反问,“难道你不想让我再投资吗?”

巴菲特不看重财务报表中的数字,他喜欢深入到企业内部,进行实地考察;他不相信把鸡蛋分放在多个篮子就可以降低风险,他总是努力寻找那些被低估的公司,然后尽可能多地持有其股份,不管市场波动情况,立足长期投资;巴菲特做投资很专注,不懂的行业绝不轻易介入。而李嘉诚则是个典型的亚洲商人,他虽然很有耐心,但做的是中短期投资,本质上走的仍是“低买高卖”的路子,当市场机会来临的时候,他就会以闪电般的速度出手,前不久收购环球电讯就是一例。显然,环球电讯与李嘉诚的电信业务并没有多大的互补性,李也曾在年初做出收购全球电讯的举动,但因价格未谈拢很快就撤了,这次联合新加坡电讯二度出山,终于以2.5亿美元收购了环球电讯61.5%的股份,获得了其全球光纤网络,这个价格比年初时低了三分之二,足见李嘉诚在商业谈判中审时度势和讨价还价的能力。李能够紧随全球经济波动决定应该在那些领域投资,并在股市中低进高出而大获其利,他还能精确计算出一个上市公司的合理股价,并在正确的时机标出尽可能低的价格。

在李嘉诚的投资历史上,最光辉的一役莫过于1999年11月转手Orange(橙)公司了,这次“卖橙”被视为李投资的完美之作。Orange原是一家英国移动通信运营商,但经营不善,只得卖身李嘉诚。经过六年时间的精心培育,李正好赶在电信股高潮时将Orange抛售,这一买一卖就赚了146亿美元。

李嘉诚的投资能力不容低估,但他并非没有经历过失败,只是他头上太多的神奇光环已经遮去了那些欠佳的污点。80年代,他曾投资一加拿大石油公司,但那家公司一直业绩不佳。李嘉诚在中国大陆的投资总额累计已超过600亿港币,但失败的项目约占20%,前几年投资tom.com、电讯盈科、香港数码港也只是赚了名声赔了钱。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商业界危机四伏的今天,巴菲特的魅力更加引人注目。前不久,《财富》杂志出炉了2002年美国富翁排行榜,400名大富翁财产缩水740亿美元,位居第二的巴菲特却比去年多进帐28亿美元,财富仅在盖茨之下。由于一年来美国大公司会计丑闻迭出,投资者对财务报表中数字的真实性已经失去了信心,有篇外刊文章曾评论,“如果说美国商业界还有可信的东西,那一定是巴菲特的信誉;如果巴菲特在哪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上签字认可,它的真实性就一定不会有问题。”

截止到目前为止,巴菲特还是投资界无人能企及的一座丰碑。而李嘉诚则像一名明星基金经理,遵循的不是“长期持有”的原则,而是“低进高出”的买卖方式,他强调的是多元化制胜和买入卖出时机的准确把握,在某些时间段他表现出色,然后借名气玩转更大的钱盘,但迟早会有一天,他也像其他人一样,表现不佳,这是基金经理无法逃避的宿命。

谁为李嘉诚做嫁衣?

应该说,在今日之香港,李嘉诚已不仅仅是巨商,更是权力遮天的社会名流,加之他与港府保持着很密切的关系,李的财富和名声的影响力强大的有些可怕,对社会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奥国学派德国分支掌门人欧肯(Eucken)认为,不管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权力太大都会危机经济自由。虽然香港一直被认为是全球经济自由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但欧盟却始终不改对香港的“偏见”,认为香港经济远称不上自由,他们的根据就是:香港经济掌握在一小撮大亨手中,他们的实力强大到了足以将任何新秀企业扼杀在摇篮中(可以采用正当的竞争方式,也可以通过卑劣的手段)的程度。而李嘉诚正是这一小撮大亨中的王者,

这正应了古话所说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在李嘉诚们名利显赫的背后,还同时伴随着千千万万小商人的艰难营生。超人的存在,于一部分而言,是幸福,但于另一部分而言,则是痛苦。

网上超市老板赖先生对李嘉诚近乎垄断香港经济的现状充满了无奈的怨恨,倒不是他怕市场竞争,他抱怨说,李的公司及其他零售业巨头联手供货商封杀他,并下令旗下所有公司把在他媒体上欲刊登的广告全部撤回,李还向证券公司施加压力拒绝承销他公司的股票,最后实在走投无路,赖先生只得移居台湾。就连零售巨头加乐福也遭到了同样的抵制,不得不黯然离去,饮恨香江。

还有一些小公司控诉李嘉诚利用跟银行的密切关系剥夺他们的贷款。一年前,一家无线运营公司诉苦说,李嘉诚竭力阻止竞争对手在他的势力范围(地产)内安装天线、基站等信号收发装置,导致竞争对手根本就无法施展全力同和记黄埔展开真正的角逐。

诚然,香港在公共领域还是很高效的,但其私有领域却被寡头垄断严重扭曲了,大大限制了竞争和活力。在香港,土地的所有权归政府,香港地产前几年短缺的原因就在于此,导致房地产价格猛涨,消费者需要付出高昂的房租,其中一部分成为政府对房地产的补贴,以李嘉诚为代表的房地产开发商个个暴富,然后利用地产赚的钱扩展进入其他非相关行业。当新的竞争对手出现的时候,老牌寡头们又使用各种手法,必欲去之而后快。

超人巨富,造福了一批生意合作伙伴,培养了一批信徒和崇拜者,也坑苦了一批竞争对手。仔细想想,李嘉诚巨富带给我们的好处真的并不多。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