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官员肯定会嫉妒。近期情形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当局比美联储(Fed)更有公信力。美国政府放言力挺美元的尝试已告失败,因为市场认为,在经济前景堪忧的形势下,美元利率不会上调。中国的货币政策同样受到束缚,只不过根源是人们认为中国汇率被低估,而非经济增长疲弱。但中国当局在宣传“货币政策从紧”这一点上做得极为成功。
要证实这一点,可以问问老百姓,与全球投资者交谈,或者浏览一下媒体报道。当然,资本市场已确切地理解了“从紧”的状况,通常也不表示欢迎。本轮中国股市大跌,差不多是从去年底政府口风转变的时候开始的,这同样可以说明问题。
最近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引发股市新一轮暴跌,再度体现了当局的公信力。
然而,政策收紧的证据在哪里呢?譬如,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确切目的是控制贷款增长。在这方面,央行是“雷声大雨声小”(中国尤其明显):中国央行今年以来已五次上调准备金率,而信贷年增长率也有所放缓,但也只是从18%降至15%。个中原因在于,中国的外汇积累正推动存款基础持续扩大。资本流入表明,今年人民币升值加快,已加剧了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而非使流动性收紧。资本流入也使得中国不愿意加息,结果是今年实际利率的负值比去年更大。
不要误解我们。这不是批评过去几个月的经济政策。这个伟大的哄人术(great con)——用行话说叫做“引导预期”——是央行政策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这是因为“动嘴”对经济的破坏性比动用实际货币工具要小得多。譬如,在美国金融系统和经济如此疲弱的情况下,加息可能是本•伯南克(Ben Bernanke)目前最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正是近期美国官员齐声力挺美元的原因所在。此举如果奏效,可能遏止商品价格涨势,从而减轻美国的通胀威胁。
美国官员放言力挺美元的战术收效甚微。相比之下,中国当局的一切言论似乎都能见效。利率并未上调,但储蓄者表现得好像已经上调了。尽管实际利率为负,但资金正蜂拥流回银行储蓄存款。在中国人民银行最近所作的调查中,50.5%的受访者认为今年第三季度物价将会上涨——这个比例看起来很大,但与一年前相差无几;仍有近50%的受访者认为物价不会上涨。
预期起作用,是因为它们会自我实现。鉴于信贷增长受控,以及储蓄者倾向于将钱存在银行,未来数月,中国经济增长应会放慢速度,内生通胀有望纾缓。事实上,通胀预期大幅下降,已令许多投资者担心中国经济将陷入下行螺旋。首先出现的将是房地产行业急剧恶化,因为交易持续减少令开发商资金吃紧。
由于房地产建设是拉动需求的一个重要引擎,加上出口已是步履蹒跚,眼下中国经济增长正面临下行风险。但内需放缓是通胀预期受控的反面。因此,中国下一步政策行动可能是松绑,其论调已从“从紧”转向需要支持经济增长。这对资产价格将是好消息。过去6个月,正是“从紧”的威胁令市场受压。引爆去年红火景象的基础流动性仍然充裕。
保罗•凯维是麦格理资本证券(Macquarie Capital Securities)中国经济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