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尔多名高管集体请辞 来源:新京报 作者:田丛 董事王召兴、张智春,副总经理张世玉已经提交了辞职报告,且都是“个人原因”。在此之前,董秘纪东、独立董事王超也先后辞职,两个月内,青岛海尔高层辞职人员已达到5名。 王召兴、张智春曾分别是股份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张世玉则多年担任海尔冰箱领域的高层,此3人包括前董秘纪东都是“元老级”的人物。根据公告内容,上述高管辞职的原因都是“个人原因”。 接二连三的辞职事件引起了不少外界的猜测,昨日,青岛海尔跌停,收于10.39元,这一价格也创下了该股一年多来的新低。 “几位高管只是离开上市公司。”昨日,青岛海尔证券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至于离开上市公司之后,几名高管是调任集团还是离开海尔,该人士称还没有确定的说法,“可能在海尔继续担任其他职务”。据记者了解,除了王召兴、张智春、张世玉3人可能留任海尔外,前董秘纪东已经被青岛远控资讯科技有限公司高薪挖走。 外界有传言说几名高管相继辞职是因为“待遇问题”。对此,上述青岛海尔证券部人士昨日表示“不知情”。不过,有知情人士称,海尔高管的收入与其他上市公司相比偏低。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6年底,青岛海尔制定了股权激励方案草案。王召兴、张智春、张世玉、纪东将获得的期权总数为480万股,行权价格为每股7.63元。随着上述几人的请辞,这部分激励股权将作废。 据记者了解,青岛海尔将于下周召开董事会,届时会有明确的人事调整结果。 海尔高管迫不得已集体离职?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刘新宇 看似是正常的人事更迭,但背后却隐藏着更大的利益得失。青岛海尔日前披露,包括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张智春、董事王召兴和副总经理张世玉在内的多名高管集体因"个人原因"请求辞去公司职务的书面报告。而令业界关注的则是这些高管集体辞职的原因,因为辞职对他们来讲意味着放弃公司给予的超过千万元的股权。分析认为,高管的集体离职并不是简单的现象,背后肯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而对几位高管来说,或许实在是"迫不得已"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高管中除独立董事王超外皆为青岛海尔2006年制定管理层股权激励方案草案的重点奖励对象。其中王召兴获授期权数量为200万份,获授期权占期权计划总量比例为2.50%,占对应标的股票0.17%;而董事张智春也有获授期权100万份;张世玉100万份;而董秘纪东也有80万份。他们的离职也就意味着放弃这些股权,按照公司确定的7.63元/股的行权价格,这些高管离职放弃的都是动辄超过千万元的预期收益,获得股权最少的董秘纪东也有超过600万元的预期收益。 据悉,激励计划明确表示,"激励对象因辞职而离职的,自离职之日起尚未行权的股票期权部分即被取消。" 青岛海尔高管离职事出有因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刘莎莎 如果说董秘的调动,只是一个偶然,那么青岛海尔两位董事、一位副总经理和一位独立董事同时辞职又意味着什么?昨日青岛海尔的股票几乎以跌停收盘。是什么原因导致几名高管同时辞职?证券时报记者拨通了青岛海尔总经理助理办公室以及当事人王超的电话。 查看此次辞职的几位高管的简历可知,他们都曾在青岛海尔集团以及青岛海尔担任过多项重要职务。 王召兴,曾任青岛海尔质检处处长助理、一分厂厂长助理、青岛三菱重工海尔品质课课长、制造部部长、中方总经理、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总经理、青岛海尔的第五届董事会副董事长、董事。 张智春,曾任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全质办主任助理、海尔集团认证中心主任助理、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二厂厂长、青岛海尔电冰箱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海尔电器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海尔电器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青岛海尔总经理、董事、总经济师、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总经理。 张世玉,曾任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二厂技术科科长、青岛海尔电冰箱销售有限公司中心经理、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二厂质量厂长、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二厂厂长、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制造部部长、青岛海尔电冰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对于“为什么对青岛海尔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几位高管会辞掉现在的职务”的问题,青岛海尔解释说:“这属于正常的人事变动,新的董事及高管人选将在4月23日的董事会上进行审议,新的董事、高管人选将在履行相关法定程序后正式上任。”据了解,王召兴、张智春与张世玉三位高管,虽然在4月16日辞掉了青岛海尔现任的职务,但仍在青岛海尔集团工作。 据了解,青岛海尔对于高管的任职是由其业绩决定的,结合过去几年青岛海尔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业绩考核已成为了青岛海尔任命高管的惯用标准。在业绩增长的压力之下,其领头人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从以往的高管来看,2001年5月30日起任副董事长及董事的王召兴,在2005年4月6日接替张智春任青岛海尔总经理的职务。2007年6月12日,张世玉才刚刚被任命为青岛海尔的副总经理。 记者了解到,这一届的董事为去年任命的新一届董事,其中王超任独立董事。而在不久前,王超被证监会批准就任太平洋证券公司总裁一职,若太平洋证券与青岛海尔没有股权关系,按规定不能继续兼任青岛海尔的高管职务。于是,王超也提交了辞职申请,于4月16日正式离职。在青岛海尔任职一年的王超,对于青岛海尔的管理表示出认可的态度,他说:“青岛海尔是我就任5家独立董事的公司中,印象最好的。” “新的董事、高管人选其实一直在参与公司日常运营,所以四位高管的离职不会对公司的经营产生负面影响。”青岛海尔总经理助理办公室的有关人员说。 青岛海尔三高管集体请辞股权激励落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郎朗 股权激励前夜,青岛海尔的高管们却集中离职。 4月17日,青岛海尔宣布多名高管已经提请辞职,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张智春、董事王召兴日前因个人原因向公司董事会提交了请求辞去公司董事的书面报告,另一位副总经理张世玉继去年6月辞去董事职务后,也提交了请求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的报告,而公司独立董事王超也于2008年4月15日向公司董事会提出辞职申请。 这次辞职的三位元老级高管以及今年2月份辞职的董事会秘书纪东,都是青岛海尔2006年制定管理层股权激励方案草案的重点奖励对象,目前,该股权激励方案仍在证监会审核过程中,但很有希望在今年获得审批通过,而这些高管为何放弃可观的股权激励集中离职? 高管异动这次人事变动的源头要从去年6月海尔集团进行的第四大规模组织架构调整开始算起。 当时海尔集团几乎所有的中高层领导岗位,都在重新竞聘,在新成立的六大运营集团中,其中占海尔集团营业收入接近50%的白电运营集团总裁,将从海尔集团旗下原冰箱、洗衣机、空调三大事业部之本部长中诞生,这样梁海山、张智春和曹春华三人围绕白电运营集团总裁一职进行了激烈争夺。 最终原海尔集团副总裁、冰箱事业本部部长梁海山胜出,成为白电运营集团总负责人。随后2007年6月11日,青岛海尔董事会刚刚完成了换届,当时张智春、张世玉被选为公司的副总经理,而原总经理王召兴辞去了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的职务,但保持了公司董事的职务,梁海山在换届中取代王召兴成为公司的总经理。 2001年青岛海尔通过增发将空调业务纳入上市公司,2003年海尔空调超过海尔冰箱成为青岛海尔第一大业务,此间,青岛海尔两任总经理张智春和王召兴都曾经担任海尔空调事业本部的本部长。梁海山是首位由来自冰箱事业本部的管理者出任上市公司的总经理。 消息人士告诉记者,海尔集团内部对管理层业绩的考核,其所在事业本部的表现具有决定性作用,海尔冰箱在完成对贵州海尔的整合,并成功收购三洋泰国冰箱工厂后已经跃居全球冰箱巨头前三位,在青岛海尔的销售收入比例中2007年也再次超过了增长缓慢的空调业务。 与此同时,海尔的空调业务去年虽然通过定向增发完成了对武汉海尔、合肥海尔和青岛海尔空调电子的整合,但是其销售规模与格力、美的的差距在拉大。 来自中华商务网的数据显示,2007年格力空调销量达到1360万台,美的为1200万台,而海尔则不足500万台,海尔虽然比前两年规模也有增长而且依然位居行业第三,但是与前两位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海尔空调业务的重组和人事调整已经势在必行。在这次调整后,张智春、王召兴的离开已经成为必然,而原来冰箱事业本部制造部部长张世玉等辞职则令人感到意外。 股权激励悬念王召兴、张智春、张世玉都是青岛海尔的元老级人物,而且在2006年,青岛海尔制定的管理层股权激励方案草案中,王召兴作为公司副董事长将得到2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0.17%),仅次于董事长杨绵绵的300万股;而张智春、张世玉也分别得到100万股;原董秘纪东则将获得80万股,按照公司确定的7.63元/股的行权价格,这些高管都将身家超过千万元。 然而随着他们的这次请辞,其本应得到的股权激励将面临失去。 作为青岛海尔股权激励方案的制定者,上海荣正董事长郑培敏告诉本报记者,“由于2007年6月开始证监会展开了为期半年的上市公司专项整治,原来的股权激励方案审批到今年1月才恢复,但是目前很多上市公司的股价与一年多前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出现了美的电器大幅度提高行权价格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青岛海尔目前的股价已经下降到2007年3月的水平,所以要按照原来的7.63元的行权价获得通过的难度不大,但是具体的激励人员随着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变动将可能出现比较大的变动,王召兴、张智春、纪东和张世玉的辞职相当于放弃了股权激励的权利。 根据当初的股权激励计划(草案),青岛海尔激励对象行使已获授股票期权有着严格的条件,其中公司业绩必须满足三个条件:2007年至2009年度净利润增长率较前一会计年度不低于10%,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8%。 虽然此次股权激励的标的为一次性授予,但需要分三期来行权。在股票期权授权满一年后,第一个行权期的行权份额上限为40%;第二个、第三个行权期的行权份额上限分别为30%。 根据平安证券的调研报告,2007年青岛海尔的净利润有望达到8亿元,2008年更预测在10亿元左右,连续两年的净利润增长率都在30%左右,显然青岛海尔依然将保持主营业务的高增长性,完全达到了股权激励的条件。 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岛海尔一向稳定的高管队伍出现的大规模辞职,甚至主动放弃股权激励,这背后的确令业界感到蹊跷。 记者了解到,从2007年6月开始海尔集团展开了一场将持续三年的大规模流程创新,而且第一次聘请咨询公司和引进“外脑”,包括惠普前高管陈广乾都出任海尔集团的首席信息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延续了十几年没有大变动原核心管理团队也将面临一场变动,因业绩问题导致的王召兴、张智春的出局似乎只是个开始。 青岛海尔高管集体辞职背后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尹锋 4月17日,青岛海尔爆发了高管集体辞职事件。董事王召兴、张智春,独立董事王超和副总经理张世玉集体辞职,其中董事张智春同时辞任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委员、公司副总经理和公司总经济师职务。 虽然业内对海尔高管集体离职原因的猜测说法不一,但受此消息影响,4月18日,青岛海尔股价暴跌9.97%,收于10.39元/股。 离职高管抛售公司股票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几个高管的辞职主要是因为‘工作原因’,我们公告里写‘个人原因’是笔误,他们几个是要调任到集团工作。” “王超是因为要担任太平洋证券总裁,按照相关规定,不适宜继续担任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不过据了解,王召兴、张智春和张世玉三人都是海尔集团的创业元老,在海尔冰箱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另外,青岛海尔今年2月份公告,公司董秘纪东也选择辞职,加上本次4位高管,在短短数月之内,已经有5位高管离开青岛海尔。 为什么和海尔集团一起成长起来的高管要选择集体离开?事件爆发后,业内纷纷质疑这是因为海尔对于高管的激励不到位所导致的。 国信证券家电分析师王念春表示:“其实我们去年下半年去海尔调研的时候,他们的人员已经完成调整,新的人员已经到位,只是到现在才公告。到董事会换届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发公告。” “其实从企业的角度看,这样的人事调整很正常,只是由于3个人都是董事,一下子报道出来所以会显得很重大。”王念春表示。 “董事会调整的确是在去年下半年完成的,新的董事人选也已就位投入工作,这是企业很正常的人事调整。”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海尔这几个高管在辞职以后纷纷选择抛售股票。“这说明这部分高管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心里没有底,所以选择变现,先把股票变成钱。”家电专家刘步尘表示。 提升经营业绩所致目前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这几个高管自身的能力和对企业发展的思路与集团不一致才被迫辞职。刘步尘对此表示:“海尔在家电企业里来说是比较好的企业,一是品牌价值不会是最高的;二是营业收入超过1100亿。要说这些高管没有能力,那公司做到今天这样的业绩是不可能的。” 刘步尘认为,这些高层的离职很大程度上与海尔目前的发展困境有关。“海尔虽然是中国家电企业相对较好的企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2005年经营业绩超过1000亿,到2007年才超过1100亿,增幅太慢。海尔到今天已经遇到了一些发展的瓶颈。”刘步尘表示。 “2008年,国际市场对外向型强的企业有很大压力,主要是由于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成本上涨导致了产品价格上涨所致,因此这些高管选择辞职,是对公司未来发展心里没底。一个企业高管大量离职,必然是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刘步尘表示。 不过国信证券家电分析师王念春对此表示不认同:“其实青岛海尔上市公司的外销这块业务比重不大,海尔集团的业务比重比较大。” 王念春认为:“目前青岛海尔已经开始在逐步调整思路,需要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因此,公司的发展思路会有所调整,旧的管理团队无法满足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必须更换新的人员。另外,有部分原因是这些辞职的高管也有不想再干的原因。” 青岛海尔内部人士对此表示认同:“调整董事人选肯定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25 14:07:2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