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营销渠道风险的规避 为了合理有效地规避营销渠道风险,加强企业抵抗营销渠道风险的能力,那么就需要对营销渠道进行风险管理。 (一)建立营销渠道风险预警系统 从渠道风险产生来看,渠道风险的规避,必须从建设开始就考虑风险的存在,利用博弈、系统、权变的思想进行风险管理。强化营销渠道风险的预警系统成为营销渠道风险防范的第一件大事。这件大事主要包括两个工作:预警指标的制定和信息的收集。 渠道的预警要求企业在总结企业渠道历史、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渠道行为目标的基础上,整理渠道风险控制的指标。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制定某次渠道系统建立的整体目标,以明确该渠道系统预警的整体要求; (Z)根据产品特性、渠道情况分配渠道系统整体目标,以明确具体渠道的预警要求; (3)查阅某具体渠道组成成员的情况,建立关系指标(如:拜访率、回款率等等)、销售指标(销售额、销售增长率等等)、功能指标(铺货率、促销力度、运输、信息反馈等等)等多项指标。 (4)查阅某产品的具体销售情况,分析其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市场对其反应,建立产品指标(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等) 预警的第一步是建立指标,第二步就是信息的收集,这要求企业有完善的信息运行制度和设施(包括硬件设施和人员);这就要求渠道中的各级成员在平时的销售过程中,就要特别注意对信息的收集,企业应该把对信息的收集作为一个对营销部门考核的指标,制度化、规范化、持续下去。 (二)优化营销渠道风险管理系统 营销渠道风险管理系统的优化,需要从渠道的设计开始一直延续到人员分配、渠道运作和渠道结构的调整。优化营销渠道风险管理系统就是要增加渠道系统的弹性,使之能够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这时,除了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利于获得信息来做出决策外;还要强调营销渠道的规模性、目标性、灵活性。虽然渠道的管理和建立是长期的,但市场环境是变化的。企业为了应付变化了的情况,要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渠道需求为依托,发展双赢的合作关系;以自己的战略为据点,随市场的变动而变动。必要时对渠道加以改进,使销售渠道更为理想。 1、在有效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渠道系统 (1)建立弹性的销售网络结构 企业可按行政区域划、行业市场分割情况以及自己的市场区域目标建立销售网络的终端部局,在设计渠道时应遵循以下原贝小畅通高效原则、覆盖适度原则、稳定可控原则、协调平衡原则、发挥优势原则。 (2)完善销售渠道价格政策 这里所说的销售渠道价格政策主要是指在销售网络内部实行级差价格,包括,总经销价、出厂价、批发价、团体批发价和零售价.以保证每一层次、每一环节的经销商都能通过销售产品获得相应利润。 (3)合理组合渠道系统,布局终端 对于中国市场目前分销链的实际情况而言,终端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渠道分布的第一步就是要思考如何进入、占领有效终端。随着中国终端力量的加强,中国终端出现了大规模、超大规模的终端形式,他们在整条分销链上起着领导性作用。但是,对于很多类型的消费品生产商来说,来自中小零售商店的销售量依然占据着主要的份额,同时由于中国的销售渠道非常复杂,终端类型多、分布广,游戏规则不统一等因素,使得企业很难找到有效的方法来创建其品牌在渠道中的良好形象,因此分销布点的方式和手段特别是终端类型的选择组合就成为品牌获胜的关键。 (4)建立完善的网络制度管理体系 把总经销商的销售活动限定在他自己的市场区域内;保证各地总经销商在进货时都能享受同一价格;发现经销商有跨区销售行为,取消他的年终返利资格。总之,运用各种手段,采取各种措施、制止跨区销售。 2、建立监察体系,保证各种渠道管理、控制制度的合理正确实施 企业要建立、健全监察体系、及时掌握各种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而不要拖延。企业可在内部设立市场总监、执行董事等,配以严格的管理制度,有效地监控市场。 3、加强对自身及经销商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素质,做好营销渠道管理 (1)加强营销人员职业道德培养 企业有必要对内部领导加强工作及业务培训,向他们灌输产品知识、企业的制度和政策、市场的重要性等,以加强他们与员工、经销商的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为企业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奠定领导基础。 员工业务员素质不高、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没有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意识是渠道风险生成的原因之一,所以,一定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让他们了解企业,了解企业的政策,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与客户的沟通能力: (2)加强经销商的培训和沟通 加强对经销商的培训沟通的目的是,增强经销商的市场保护意识,提高经销商的素质,增强其与市场“恶势”的抗衡能力,和经销商搞好协作关系,将渠道风险发生的机率降到最低。 3、加强渠道成员关系的建设,消除沟通障碍 (1)选择渠道成员时严格把关,选择合作能力强、管理能力强的渠道成员;培训渠道成员,转变其观念和提高销售技能以及管理能力。推进关系营销策略,满足大客户的需求与欲望。 (2)重点培养与重要渠道成员的关系。企业组建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专门为大客户服务,着重建立长期的相互信任的关系,提供令人满意的产品与服务,而不仅仅是物质利益上的刺激。由全体成员拟定并追求共同的目标,对商品流通的认识通过协商的办法合理分工,利用团体规范来使全体成员的行动有纪律。 (3)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将作业风险法所需信息,编制成渠道成员任务分配表,在每周的销售例会上,要求渠道成员填写,并规定按时上交;制定一套严格的执行制度。将作业风险控制在一定的时间和成都内。 (4)推进营销渠道的纵向一体化。有条件的制造商应努力与经销商建立股权联系,这是从根本上规范经销商行为的举措。比如并购重要的经销商,使之成为公司的一个组成部分,或采取区域内的多个经销商共同入股,设立销售分公司,等等。只有股权的相互渗透才能把经销商的利益与制造商的利益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从而有利于解决渠道体系中的“窜货”问题和控制市场零售价格,使作为于公司或分公司的经销商愿意极力推销作为总公司的企业的产品,从而从根本上使营销渠道体系中横向竞争和纵向冲突的问题得以较好地解决。 (5)进行数据库营销。数据库营销指企业通过搜集和积累供应商、消费者的大量信息,经过处理后分析供应商、消费者的行为,给产品以精确定位,制订有效的营销计划。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整个营销渠道的整合都可以使用因特网,从而建立起与供应商、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密切联系。企业除了可以利用它加强同当地供应商的直接交流,建立快速反应供应链外,还可以建立网站,通过电子邮件加强消费者、经销商的直接交流和产品信息反馈,通过数据库建立目标客户的档案资料,灵活运用不同的直复营销手段进行客户关系管理。 此外,企业销售目标要量“市”而行。企业必须加强与分公司、经销商、业务员的沟通,认识他们,了解他们,根据市场的情况及分公司、经销商、业务员的销售能力等实际情况制定销售目标,在合理的状态下提高他们销售产品的积极性。提高物流的效率,加强运输、存储等后备工作。资金和管理能力不足的企业可以将运输、存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以满足分公司、经销商(中间商)及业务员的需要,消除分公司、经销商(中间商)及业务员因没货而引发渠道风险的可能。 (三)营销渠道风险管理的政府行为 1、政府对营销渠道风险管理行为的必然性 从前文营销渠道的根源分析来看,利益主体的不同是营销渠道风险产生的一大根源。营销渠道风险产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工商企业之间的矛盾外化的结果和必然,仅仅靠工商企业自身以利润分配来联系与管理,或者仅仅靠自身的力量与意愿来控制整个渠道系统是比较困难和复杂的。特别是在不同的时期各个企业的力量对比会发生变化,这样就给企业管理整条渠道带来不利,例如现在,在买方市场下由于零售终端最接近、了解市场,顾客也习惯于在大型的超市购买和消费;这样就使得终端在整条渠道中的力量加强,企业想控制它儿乎不可能,而且往往还要敬它三分。即使是同一时期,不同产品在市场上的接受度也会导致工商在渠道力量上的变动,给企业的管理带来诸多麻烦。因此,将渠道按系统论的思想视为一个系统管理,减少嫡的内耗成为必然。在营销渠道风险管理这个大系统中,有工业性质的企业和商业性质的企业,以及服务性质的企业,系统的风险仅仅依靠前面所述的方法是不够的。所以,在这个系统中需要一个具有指挥、调节系统秩序作用的公立者即政府出现来发挥作用。 2、政府进行营销渠道风险管理的方式 (1)建立营销渠道系统中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消除区域市场的壁垒,加快市场流通 在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样一个市场上,政府之间也因为政绩这个原因,人为地给市场流通带来了障碍。这样,就会使得企业在设计、布局、运作营销渠道时遇到不可避免的系统风险,且这种风险的解除有着不可预期的结果。为了打破企业营销渠道在区域市场间受到不公平待遇这个局面,政府应该消除区域市场的壁垒,加快市场流通速度,引进新鲜的血液(有竞争力的产品)。只有这样整个市场刁’可能公平,企业面对的营销渠道系统才有可能处于一个公平的环境下。 制定销售渠道系统相关运行法规,规范市场运作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工商企业之间利益冲突的矛盾,为营销渠道运作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政府还应该对市场的运作环境进行规范,引导企业与行业的竞争行为朝着合法、合理的方向发展。根据地区工商业发展状况,出台相应的销售代理、运输、公平交易等等一系列法规和规章,将对企业渠道运作不公平而引发风险的可能性降低。例如在规范终端和企业之间的利益时,政府就应该明文规定终端收受有关费用的总额和类别以及调整幅度;在终端到消费者这一步严格榨制相美成术转校P-47.防}卜终端为了赚取高额利润,私自定价扰乱企业的市场价格体系,抬高物价,既伤害消费者的感情又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包括渠道价格体系的破坏和整体渠道价差的分配,从而给企业渠道带来风险。 (2)参与信息区域渠道信息系统、行业指标的建设,为渠道风险管理提供基础性建设。 从前文的叙述可以看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渠道风险问题。信息沟通的及时、行业指标的科学以及准确是必要条件。对营销渠道风险进行的量化分析需要大量的历史和适时信息以及各种行业指标,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在短期内有财力、物力以及能力建立这样一个信息系统。因此政府除了规范各主体(包括政府自己)行为以外,必须提供这样一个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当然这种建设是基于各个行业而言的,需要统计大量的各行业历史销售数据,以及一个信息反馈系统的平台或者软件的开发,而不是要政府去完成应该由企业去收集信息、分配、修正指标的这样一个工作。作者建议政府的统计部门、信息部门和工商部门以及各地区的主要产业部门建立一个营销渠道工作小组来完成这一工作。 (3)引导商业企业转换角色,规范物流、服务业的发展。 现代企业经过千锤百炼,已经有很强控制市场的能力,部分企业甚至成为当地或某行业的核心,因此他们需要的是其他配套服务。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随着大的专业分工进一步的进行,大多数行业的集中度将越来越高,最后持续在某一水平,这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公司规模发展的趋势可以略见一般。所以政府应该引导那些徘徊的中间商进行第三次创业,转换角色。利用自己中间商所特有的资源(行业经验)优势进行定位。物流是营销渠道中重要的流程,目前在中国市场具有“人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战略地位。在营销渠道风险管理中,其对企业的意义更加重要,由于物流因其重要性在众多的企业中己经分化出来,单独进行管理。为了减少营销渠道系统中中间商引起的风险,政府应该将其规划到地区的物流系统中,引导其朝着服务业发展以争取新的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