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警惕“被就业”背后的社会病灶

[复制链接] 3
回复
81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7-21 09:2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应届毕业生怒问:谁替我签的就业协议书?注水的就业率!》7月12日在发表在天涯论坛上,作者“酱里合酱”说道:“我就业啦,就业啦,太兴奋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就业的!”就这样,“被就业”一词诞生了,并且在网易等论坛转载的过程中被放到了标题里:《2009年的7月,我毕业了,我也“被就业”了》。(《南方都市报》7月17日) 
       如果说“被就业”一词仅仅用来证明网民的智慧,证明汉语的博大精深,倒也罢了,但是,这个继“被自杀”之后出现的新词——“被就业”,却并非那么简单。在当前就业难的社会话语空间里,笔者以为,其中隐藏着公众的焦虑,也折射社会的病态。 
    客观地说,部分高校采取措施保证就业率早已不是新闻,早在2006年安徽省教育厅就曾公开批评一些高校逼迫学生造假的现象。但发展到学校“包办服务”的今天,在笔者看来,这已经不是对就业率的扭曲问题了,而是明目张胆的造假,嚣张狂妄地异化“就业率”的问题。 
     在“被就业”的思维逻辑下,所谓的“就业率”并不仅仅是个就业率,相反,是一种欺上瞒下的“政绩工程”,是一种可以邀功请赏的“道具”,是一种粉饰太平的娱乐游戏。在他们的眼中,大学生能否就业不是一个民生问题,仅仅是个政绩问题;不是一个关乎社会稳定的要事,而是一个可以升迁的筹码,甚至是一个糊弄公众和社会的“过家家”游戏。如此以来,笔者以为,这就呈现了社会的第一重病态:在权力者眼中,在权力偏好面前,惟有政绩为大,其他的事情都是可以忽略不记的。 
      第二重病态是对大学生就业难带来的社会风险熟视无睹,乃至最终造成社会风险的非正常积聚。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早已引起社会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危险。在“被就业”的逻辑面前,我们没有看到相关方面对消除大学生就业难的努力,而是采取了数字游戏的做法,可以说,这是对大学生就业难带来的社会风险的放任自流。 
     殊不知,如果任由这种情况持续增加、累积,那将会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产生冲击和威胁。一方面,大学生的社会批判力较强。人数少或零星状态还不会引起社会注意,一旦人数积累到一定数量,他们将形成一股很大的社会冲击力量。另一方面,城市一旦出现大批有文化的青年失业者,社会舆论的压力也将陡然增加。如果说新一代农民工如引导不好、管理不善对城市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主要地将是实体层面的;那么,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对城市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主要地将是思想文化层面的。而“被就业”的出现,在笔者看来,就是对大学生就业难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无视,最终必将自食其果。到时候,承担代价的就不仅仅是学校,而是整个社会。 
      最后,“被就业”隐藏的社会病灶是对社会流动扭曲的淡漠,最后将给政府决策带来负面影响。就业率能较好地反映一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有利于教育部门宏观调控高校教育资源和出台相关政策。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大学生失业是合理和必然的现象,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不必过分渲染大学生失业的后果。但是,在“被就业”面前,这一切都会被扭曲,大学生就业难释放的信号将被阻隔,或者被不恰当地遮蔽,由此带来的后果,大家是可以想象的。 
      “被就业”的出现与学校对自身责任承担的忽视密切相关。就笔者的观点,面对“被就业”现象,我们必须看到隐藏在其后的社会病灶,并找到医治的制度之策,否则,社会将陷入不必要的恶性循环。而这一切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有百害而无一利。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7-21 09:23:18 | 只看该作者

         应届毕业生怒问:谁替我签的就业协议书?注水的就业率!

      

       天涯的筒子们,你们就业了吗?
   我就业啦,就业啦,太兴奋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就业的!
   感谢CCTV,感谢D和政~府,感谢我的学校,感谢你们为我安排好了这一切。只是,这一切来的太突然了,太莫名其妙了,我完全不能适应!
   据说上周末是我们办理档案关系转接的最后一天,我风风火火地带着自己的手续赶到了要去报到的某市某人才中心大厅。排队等候之余,我翻出了自己手头的几张材料(之前一直忙于找工作,这些东西都是同学帮我收集的,我压根没来得及看过):有户口迁移的手续,有档案手续,还有一张盖满大红戳的“就业协议书”。看着就业协议书上的内容,我顿时惊呆了,天哪,我居然已经就业了,协议书上面白纸黑字的就业单位名称,还有就业单位大红的印章。
   我的就业单位是XX工业公司,晕哪,我怎么没有听过这个公司,到底有没有这个公司?公司到底是和谁签的就业协议?我什么时候可以上岗等等的疑问顿时沾满了我的大脑~~
  …………
  …………
   除了无语,我还能说什么?
   前段时间,听说人保部放话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争取达到百分之八十多,而最近的统计表明就业率似乎已经达到百分之七十多了,我不敢揣测其中到底有多少人是像我一样被就业的,但从社会对就业率的质疑我们似乎也能品味出一些特殊的味道,涩涩滴,苦苦滴……
   喵了个咪滴,老~子从今天起不找工作了,老子去找那家XX工业公司,找它要岗位,找它要薪水去!
  我的神奇的就业,神奇的就业率——2009年7月,一切都是神奇的!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7-21 09:24:08 | 只看该作者

          “被就业”是对公共治理的戕害

   继“被自杀”后,网民们又发明了一个新词——被就业。有网友称在自己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已经就业了,就业协议书上赫然是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该公司的公章。(见17日南方都市报)
        享受“被就业”待遇的,是即将或者正在离校的大学毕业生们,虽然他们为了获得一份可以维持生计的工作早已经使出浑身解数,但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他们的努力将注定不会给他们带来曾经的预期。
        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人们早已经分析的清清楚楚:一、教学与实践脱节导致学无所用;二、教育与经济发展脱节,有限的岗位需求面对过剩的供给时注定无所作为;三、经济危机的持续深化加剧了就业形势的恶化。如果将上述归结为一个原因,就是就业的蛋糕规模在短时间里无法快速做大,而分食者无限,所以就业紧张的状态将长期维持。
        经济发展以民生进步为本,民生以就业为先。历史与实践也表明,民生匮乏,就业无门,是一切祸乱之源。所以,从去年到今年,从中央到地方,均把扩大就业,解决800万大学毕业生的去向问题列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承担责任,对症下药的角度,政府的行为无疑是正确的。但是,重视是一回事,实际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则是另外一回事。“被就业”的怪现象的出现,说明在就业指标的压力下,相关的部门开始玩起了“躲猫猫”游戏。它一方面暴露出某些政策的不切题,一方面也表明一些部门欺上瞒下的功夫早已经炉火纯青。
  正如新闻中所说的,在统计就业率的背景下,部分高校的毕业生“被就业”,其中大多是大家都已经熟悉的“被要求就业”,即学校要求没就业的毕业生自己随便找个章盖在协议书上证明自己就业;而现在网帖曝光称也出现了个别“被瞒着就业”的情况,毕业生自己不知情就已经就业了。
        实际上岂止是就业,类似的出于个人或者部门的一己之私而欺上瞒下的情况还少吗?政绩造假已经是沉疴顽症、统计造假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学术造假正如火如荼,既然大家都在造假,在就业率上造造假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当然,如果我们真的只把目光盯在造假问题上,那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因为,一件两件的造假可以是个案,诸多领域存在类似的问题,我们就得追问一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而问题的荒谬就在于,我们很容易得出诸如权力无有效监督,权大于法等等结论,包括对于“被就业”,我们也很容易发现造假背后隐藏着的利益推动力,甚至可以持续的究根溯源。然后由结论出发,要加强监督,强化法制乃至于调整政策云云,绕来绕去我们却发现,实际上我们始终是在一个泥坑里徒劳的挣扎,越陷越深,始终是在一个迷宫一样的局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相同的路线而找不道实质的出路。
        所以,这个局不破,我们就会在一通又一通的分析总结过后,重归平静,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个水。这个局怎么破?需要大智慧、大毅力,以大决心推动公共治理回归公共本位,让每个人能够充分的为自己的利益发出声音,是公共讨论不仅成为一种可能,更能够对公共治理产生实质影响。这样,也就不会有前述乱象令公众烦心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09-7-21 09:26:52 | 只看该作者

                 “被就业”:“皇帝新衣”上面一寒毛!

 
“被就业”:“皇帝新衣”上面“一朵花”!
“被就业”:“皇帝新衣”上面一寒毛!                                                                                        
    网民的智慧一再证明汉语的博大精深,继“被自杀”后,他们又发明了新词:“被就业”。日前有网友称在自己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已经就业了,就业协议书上赫然是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该公司的公章。在统计就业率的背景下,部分高校的毕业生“被就业”,其中大多是大家都已经熟悉的“被要求就业”,即学校要求没就业的毕业生自己随便找个章盖在协议书上证明自己就业;而现在网帖曝光也出现了个别“被瞒着就业”的情况。(据7月18日《西安晚报》报道)
    就业就业,就的当然是职业。何谓职业?依基本的定义:一,须付出劳动;二,能获得报酬;三,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持续时间。所以譬如美国,就业率统计要跟踪3年包括在业时间、工资水平等。而在我国呢,就业率的统计则是着眼于毕业生有无一个接收单位——有就行!似乎思维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饭碗”多是“铁”的,个人职业生涯相当稳定一样!当然并不科学,浑如“鸵鸟遇敌埋头沙子——顾头不顾腚”一般的可笑!而今呢,全球性金融危机持续,就业形势严峻,由“被要求就业”再到直接“被就业”,连给就业率注水这样的事儿有的高校索性也“一条龙服务”式给“包办”起来了!不过是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登登峰,造造极罢了!
    探究就业率统计的压力源头,在毕业生,是因为高校,譬如7月15日《河南商报》报道“某些高校,学生不签就业协议就不发毕业证”;而在高校呢,则源于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早在2003年就有规定:就业率明显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原则上要减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调低增幅;有的省甚至还明确规定就业率低于30%的高校专业停止或者隔年招生。自然,反过来也就是说:就业率愈高,则专业以至高校就愈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教育主管部门是“大棒”与“胡萝卜”齐舞;而高校则是“压力”与“动力”同有!
    但是,既然切身利益攸关,正如“自然正义原则”所谓:“没有人能够做自己案件的法官”,由高校进行统计、上报的就业率,能够客观、独立、公正吗?能不对自己产生偏向吗?不催生出弄虚作假盛行才怪呢!而这,不是也正给实践所充分证明了吗?!
    如何统计?!谁来统计(如加拿大就是国家统计局等全国性机构及一些民间机构进行统计)?!——这两大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在我看来,既有的“皇帝的新衣”式就业率统计也还是索性给弃如敝履掉吧!——因为,与之相伴随的,是大量社会成本的沉没;误导于人的同时,对世道人心也起着难以低估的败坏作用;至于教育主管部门公信力的损蚀、高校的斯文有辱,——不说,也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