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台湾林荣瑞”谈当前的大陆制造业“

[复制链接] 1
回复
124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2-20 12:0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中国价格

    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无疑的已遍布全世界的消费市场是国人的骄傲与光彩。遗憾的是中国制造同样也是低价位与低品质的代名词。国内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资源最大的优势就是充沛的劳动力,与低廉的劳动成本,早就了低廉的“中国价格”,这也是“中国制造”最大的优势。

    前些年,大部分的企业因为国内劳动力过剩,可以说采用的是人海战术的“生产模式”,即大量的人生产大量的产品,再用大量的检验人员检验生产出来的不良品,最后再用大量的整修人员整修挑出来的不良品,这种生产模式生产出的产品往往数量大而质不精。且在这种过剩的劳动力及低廉的劳动成本的环境下,造成了国内大部分企业的管理模式相当粗放。 

二、成本压力

    近几年来,缺工的情况困扰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这种现象与其说是缺工,倒不如说是劳动力重新分配的一个过程,也就是劳动力逐渐往优秀的企业流动的过程。

在争夺劳动力的过程中,劳动成本节节攀升,原材料成本势必也随之一路走高;而国人惯用的降价争取市场的做法,使得企业腹背受困,生存将会愈显困难!依照目前的劳动力环境,企业如未尽快积极主动地采取脱困做法,企业经营将日益困难,逐渐被市场淘汰。 

三、改善体质、产业升级

    人体的机能若不健康,表现为体质弱,容易患病,平时若无自我锻炼、保健或借助医生医治,将一步步衰竭,进而面临死亡的威胁。企业的体质如同人体,也包括了各种运作机能,这些机能是否健康,这就标志着企业体质的强弱,企业体质要如何衡量,“品质”优劣是一个关键指标。

以往粗放式的管理,低品质的产品与服务,然后靠降价争夺市场、只会陷入红海竞争中,这是一种零和游戏,何况比国内工资成本更低的国家如越南、印度等,将会一步一步侵蚀抢夺低价品市场。

如何跳脱红海,国内企业目前迫切要做的应是提高管理品质,加强品质管理。除了保持价格优势,更要以品质说话,使“中国制造”飞跃成为“中国品质”,从而使中国这一泱泱大国不但是“制造大国”,更是“品质强国”,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跳脱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驶向蓝海。

四、论品质

“品质”这两个字对国内的企业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问题是在“赶量”的生产文化下,对许多企业来说,却往往停留在一种口号上。 

企业管理的精髓在于品质管理,就如同前文所讲,企业体质的好坏等同于企业品质的好坏。从来没有听品质管理很强的企业被淘汰了,道理就在于此。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品质非同于技术或市场依靠一个人或短期内就可改变大局面,它要求的是企业团队的全员参与、不是单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的事;也不是短时间可以脱胎换骨,而需要长时间的持续不断的作战。

对国内大多数企业的品质管理来说,目前多数仅仅停留在通过检验的手段来控制品质的水平上,这对世界先进国家的制造业来说只是30年前品质最初阶段的做法。“中国品质”要得以实现,唯有提升品质管理阶次,从品质检验(QC)→品质改善(QE)→品质预防保证(QA)来提升管理水准,从而将目前企业从赶量粗放的生产文化,逐步转型为追求精致的品质文化。

五、提升的借鉴

   笔者曾服务于在台湾的日本企业,更担任品质主管多年,对日本企业的品质文化的转变过程有相当的体认。

    上个世纪60年代之前,“日本制造”在欧美国家何尝不是低廉、低品质的代名词,同时也在60、70年代遭遇到缺工、成本升高的生存威胁,但是到了70年代以后,日本制造却摇身一变为“物美价廉”的代名词。是什么改变日本制造的形象?是什么改变了日本企业的产品价值?答案很简单--品质。

    当代日本的品质大师石川馨这样说:“日本近代向国外输出的产品只有一个—“品质!”。研究日本制造的品质发展史,可追溯自二战后,美国的品质大师戴明博士来到日本,指导企业将统计方法运用于品质管理。此方法被日本企业视为珍宝,因此在企业界被迅速推展开来。同时,日本政府于1951年专门设立戴明奖(注:戴明奖是目前全世界最权威的品质奖),这一年更被宣布为“日本品质元年”。(续下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0 12:08:20编辑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2-20 12:09:17 | 只看该作者

续上帖

从“日本品质之路”中找出“中国制造”之差距并不难,笔者以为国内企业提升品质应从两个地方入手:

1.人的习惯(品质)

品质是由全体成员形成的,这就是决定于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又是来自企业成员的习惯。日本和中国员工的习惯是个很明显的反差--

日本人的习惯是:把事情“做好了”才叫“做了”。

国人的习惯是“做了”就算“做好了”。

工作习惯“质”的差异,结果的“质”当然就有差异了。

2.教育训练

这一点是落后日本企业较多的,在日本本土的企业,从一线的基层员工开始都会投入相当大的教育训练成本。教育训练内容除了观念,态度、更多的是工作方法,当然最多的是品管方法,对于品质管理工具的应用技术强调“普及化”、及管理工具“阶次的提高”。

反观国内的企业,在管理上更多的是经验型(师徒型),品管工具的使用普及程度低,应用管理工具的阶次能力也低。

因此,笔者以为惟有先填补差距,才能够迎头赶上。

 

六、品质教育

“品质始于教育,终于教育!”

在国内的企业推行“品质管理有两难:

1.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观念与品质决心

一味的求大是危险的,尤其产业环境不断在变化,不能用做生意的心态经营企业,做生意多求短暂利益,经营企业应求持续发展、永续经营,这必须要强化体质,使企业具有抗拒环境变化的能力。

“观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命运”,能够下定决心、付之行动的企业主是相当不容易的,不仅具有先见之明,更具有过人的胆识、勇气和毅力!

2.国内的品质教育缺乏

不光是国内大专院校缺乏品质管理的科系,国内的顾问咨询机构虽多,多为泛泛之谈,能具有较为专业性实为不多,这也影响品质教育的推广。

 

七、福友可以做什么?

福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来自制造业管理较发达的台湾,定位于大陆制造型企业的管理提升,从创业开始就以在国内“提升人的品质”为已任。目前公司已有近20位专职顾问师,且大部分是拥有20年以上两岸制造业实务经验的台湾管理专家。人资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品质管理、研发管理等管理系统为福友的长项。主营业务有制造业管理书籍,企业管理研习会、内训课程、到厂辅导、管理学院等,在国内企业享有盛誉,被企业评价为填补了国内上世纪90年代企业管理的空白,公司名福友即为取“造福朋友”之意也。

提升“中国品质”这个伟大的工程、福友企管自知力量有限,但我们知道力量来自决心、来自于广大企业的支持参与,现在福友企管诚挚的发出邀请,邀请身为有识之士的您一起为填补“中国品质”的不足做贡献,更为“中国制造提升到“中国品质”贡献力量!

福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总经理:林荣瑞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