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传递书] 中国式管理的外衣:读《中道管理》

[复制链接] 9
回复
301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8-31 08:1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式管理的外衣:读《中道管理》
    中国式管理自去年风行以来,一直是管理界激烈讨论的话题之一。始作俑者曾仕强是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成功》杂志首席顾问,中国统一建设促进会理事长,被业界誉为中国式管理大师,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被《民生报》调查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生产力中心调查为最受企业界人士欢迎的十大名嘴之一。看到这么多令人目瞪口呆的头衔,先别管书的内容,你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揣一本回家读读再说。
    曾老先生也不愧为文坛快手,《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的管理行为》、《管理思维》、《管理大道》、《大易管理》、《中国式领导》等几部作品累积起来怎么也有近200万字,用“笔耕不辍、诲人不倦”来形容他似乎并不为过。
    不过,我并不明白,为什么中国式管理的颠峰之作——中道管理——为什么要披上一件洋外衣:M理论及其应用?当然,为了自圆其说,作者认为M一词如同他探囊取物的资源宝库《大学》一样包容万物:M既是管理的意思,又是中庸的意思,既是人力的意思,又是心的意思(此处略去N个字)。
    恰如阿Q先生的头上戴了一顶高尔夫球帽,让人难免有卖弄概念、曲意逢迎之嫌。
    任何一个管理者都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威、德、仁。《北大商业评论》曾经对大陆、台湾和香港德几十家企业进行过调查,发现就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和凝聚力而言,德的功劳最为显著(如果单纯只应用其中一个要素的话)。不过,如果将这三个要素结合起来使用,则以德仁、威仁两者的效果最佳。可见,威并不是可有可无,即只要将威与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样可以产生人性化的管理方略。
    不过,曾仕强先生仅仅从中国文化(尤其是《大学》)中汲取了德和仁两个字(其实,用他的话来说,是仁义礼),完全把“威”一脚踢开,认为这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试问,如果刘邦(这是曾仕强著作中中国式领导的化身)彻底与威绝缘,那么,韩信又是怎样灭亡的呢?
    更可笑的是,在《中道管理》一书中,竟然还谈到了荣耻和小康,难道是老先生的ZZ嗅觉太敏锐了,还是他的知识太渊博了?不过,可惜的是,他为了印证自己实践要以知识为基础的理念,援引了大量“中国传统文人”的“名言”,自然也不肯放过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可惜,他根本没有弄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原来王阳明大师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他本人就是典型的知行合一的代言人。凡是度过考研版政治红宝书的人都会对此心知肚明,为什么嗅觉如此敏锐的作者竟然没有闻到?
    作者还举了一个司马懿的例子,说他其实看透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但是却故意不说破,因为他怕被自己的CEO除掉。如果真的是这样,为什么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就这样昏昏沉沉的“定三分天下、统一方疆土”了呢?难道他们不如司马懿高明?还是他们青出于蓝?
    一本书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以某种理论做支撑;为了自圆其说,作者只好举出什么“虚以控实”的理论,还引用《道德经》里的文字: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越说越玄乎,如同佛祖拈花不语,或云“不可说,不可说。”
沙发
发表于 2006-9-2 11:34:45 | 只看该作者
一定能建树大功[em12]
板凳
发表于 2006-9-5 16:40:18 | 只看该作者
呵呵,任何一本书都有不妥之处,看书看大处。曾先生的理论对了解中国人的很多行为还是大有裨益的。至于他的管理理论我一向抱着听一听,看一看,验一验的态度。
4
发表于 2006-10-14 22:54:51 | 只看该作者

webboy2004兄,如果真的以人生历练读透了曾的整套理论(而不仅仅是近来大陆在商业因素驱动下出版的这些书),应该不会说他把“威”抛开了,特别是如果读了他和他夫人合著的《中国的经权管理》(1983),相信你就不会认为曾谈的只是仁、义、礼这些了。曾的深邃,很容易因为他目前出版的这几本书、做的一些讲座而被解读为圆滑和市井,但以我的认识,曾近来在大陆出的这些书、四处的讲学,背后的商业运作意味实在太明显,这恐怕也不是他老先生可以奈何的。

近来曾出书是很快,难免给人暴发户的感觉。不过我想你也一定知道,曾出道成名已经几十年了(上面提到的这本书,在台湾获颁“中正文化奖”和“经济部”中小企业处金书奖),而从他的《中国管理哲学》一书溯源而下,便知曾所鼓吹的,不仅是历经磨练的人事精髓,还有着深厚的国学造诣作为支撑,纵然难免夹有糟粕(但以中道的理论视角观之,则糟粕本身亦无可厚非),但其借鉴价值绝非秉持先入为主的批判眼光读过一遍,便可妄下定论、品头论足的。

我想,webboy2004兄的有些批评很中肯,但有些则恐怕有些过激了。《北大商业评论》所进行调查的信度、效度不论,我特别想指出一点,这种提炼成功要素的做法,本身就是有悖论在其中的。特别是,怎么能以考研教材这么荒唐的东西作为佐证呢?而阳明先生的理路,也恐怕不是考研教材那种断章取义的资料所能够阐明的吧?

佛经翻译中有“多义则不翻”的原则,因此,由于M含义的丰富性,用它来统摄中道的理论,似乎亦无不可吧?易经的易,就有简易、变易、不易,三种含义,如果讲明,那岂不是太罗嗦直白了!

我的看法是:四十岁之前,慎读曾仕强,既然慎读,恐怕也可推论出对于评论曾式理论的态度。曾的理论价值姑且不论,他出书背后的个人动机也可以存而不论,但他的书热销,这个现象本身倒是值得思考。更加积极的态度,我想可能是:读书不在挑刺,而在有所借鉴和扬弃,这样才能于人于己有大效用。webboy2004兄以为如何?

5
发表于 2006-11-6 20:18:57 | 只看该作者
我以为他的书主要是对中国式管理行为的分析,对中国人行为习惯的解读,而且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及其对现代管理的认识,对现代管理尤其是在西方管理大行其道的情况下,这种分析还是很有帮助的。
6
发表于 2006-11-13 12:07:47 | 只看该作者

  曾仕强的理论是综合深邃的,他的中式管理式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

有的方法和态度大家觉得有问题,但这恰恰是中国文化本身的特色或问题,如果

让欧美人来看,简直不可理解,甚至是荒谬的,不知道大家明白我的意思没有,

所以我不主张年轻人(35岁以下)去实践曾的理论,但是中高层管理是要充分明白的。

7
发表于 2006-11-16 13:11:17 | 只看该作者

我还是比较喜欢他的书!

[em01]
8
发表于 2006-11-17 17:23:54 | 只看该作者

我是栽了不少跟头后,才看到曾先生的书的.看完之后,收获很大.我以前一直是信奉西方一套行为准则的,结果人际关系也不是很好.看了曾的书,至少学会了一些委婉处事的方法,对中国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处理人际关系是很有帮助的.

9
发表于 2006-12-24 03:28:23 | 只看该作者

曾老先生的书,可以说是读透了人性,尤其是东方人\中国人的人性而作的管理书.

不懂得人性的管理者,一定不是一个好管理者,更不可能成为管理大者.

10
发表于 2008-7-2 11:06:57 | 只看该作者

    《中道管理》我只读了一小部分,M理论的视频我也只看了一部分,或许是我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管理也没有太多的管理经验,待人处事的方法也有很多欠缺,如果说他以前的一些讲座对于人际交往方面给了我很多感触的话,《中道管理》系列让我在管理方面的收获还是很多的。

    书中引用孔子的话“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于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我想我们在学习时也应该表现得“空空如也”,才能很好的学习到知识。

    另关于“空城计”,以前我也一直在怀疑:至少以司马懿的情报与判断能力,应该对于诸葛亮的兵力有相当的了解,怎么会被空城吓跑呢?还兵退三十里,至少应该围城不动嘛。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