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儒家思想与现代科学管理[转帖]

[复制链接] 0
回复
121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7-28 19: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儒家思想与现代科学管理

作者:马楠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正当中国人引进美国的管理理论,而美国人又向日本学习的同时,日本人却说:“他们在管理思想方面主要是学中国,而且早就开始学习了!”日本现代管理思想家伊藤肇在其所著的《东方人的经营智慧》一书中说:“日本企业家只要稍有水准的,无不熟读《论语》和《道德经》,孔子和老子的教训给他们的激励和影响之巨,实例多的不胜枚举。”而被称为日本实业界一代霸主的著名企业家涩泽荣一则写了一本《论语加算盘》的著作,总结自己成功的经营之道,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拿《论语》,既讲精打细算赚钱之术,也讲儒家的忠恕之道,二者互相补充,使事业得以发展。

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传统的人文伦理精神在当代管理实践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也得到了西方管理学界和众多中外知名企业的认可。198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开会时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而近日我们还听到这样的消息,现在有很多企业的老总每周打着“飞机的”来北京听课,他们所学习的不再是什么MBA,而是中国的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同时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奉为至宝,不断地从中摄取着精华,并把之深深的融入到了企业文化之中。正如我们所熟悉的海尔的发展观——“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自于《道德经》、清华大学的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来自于《易经》一样。国学大师汤一介对此有着其独到而非常有见地的看法,他认为当一个民族吸收外来文化的时候,首先要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意大利时期的文艺复兴运动和中国宋明时代佛教的兴起皆是如此,因此我们现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同样需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传承和发展。

笔者近段时间重温了《论语》、《道德经》、《易经》、《菜根谭》以及当代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所撰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等中国伦理文化的经典书籍,在深感其汪洋浩瀚、博大精深,喻至理于趣事,比大道若细物,实为为人处世、成功立德之本的同时,笔者更是不揣浅陋、异想天开,发现当今为众多企业所追捧的,被称为未来成功企业模式的——“学习型组织”和以孔子及其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有很多异曲同工、相融相通之处。中国的儒家思想的很多见解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也对现代科学管理可以提供很多可以借鉴之处。现将自己的一点菲薄之见与大家共享,因学术不精,难免有曲解和偏颇之处,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   以人为本

我们都知道,现代科学管理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人本化,把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成长看得同样重要,把员工个人的充分发展作为企业追求卓越目标的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而儒家主张“天生万物,维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治理国家应“以富民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其意思同样是指人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好理解的,但我们还需要理解的深层问题是以什么人为本和以人的什么方面为本?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从现实中的企业管理文化来看,要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就有一个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比如:从企业领导到企业员工,从个人到集体,都是一般意义上的人。那么,在一定时空中主要以哪些人为本或者说以人为本的重点对象是谁?如果以人为本中的人泛指企业中的所有成员,即把所有成员作为以人为本的客体,那么谁又是以人为本的主体,也就是说,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怎样体现以人为本?弄清这个问题,无论是对于以人为本的深入研究,还是对于在企业管理中更好地发挥以人为本的作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先让我们看看儒家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孔子在解答鲁定公关于治国安邦之道时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说,一个领导人要求部下能尽忠,首先要从自己衷心体谅部下的礼敬做起,也就是说上面对下面的人如果尽心,那么下面对上面的人也自然忠心。以笔者的理解,其思想内涵是现在我们经常所说的“换位思考”,其体现形式是现代科学管理所追求的“交互式管理模式”,其核心是使管理者和执行者互为彼此,在工作中不断转换一种职能的两种角色,而其实质是在最大限度地倡导以人为本,通过建设一种环境,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所有参与者的潜能,把以人为本的功能放大。儒家的这种“相互为本”的思想对于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增进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感情,建设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强调对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讲究富有人情味的管理,也正是东方式管理的一大特色。在美国,曾轰动一时的一本书《掌握人性的管理》,提出激发员工的不二法则是,你希望别人如何看待你,你就该如何待人。这一被誉为管理的黄金准则,恰恰是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

其次我们再分析一下以人的什么方面为本的问题?人是一个具有多重属性的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人有七情六欲,也有理想信念;有价值观,也有人生观;有经济利益,也有精神利益;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当我们在企业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时,到底应该以人的什么方面或者说以人的什么属性为本呢?

孔子说“君子务本”,其意思是指文学好、知识渊博,那是枝节的,学问之道在自己做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内心的修养。所以“本立而道生”,学问的根本,在培养人性光辉的爱,“至爱”、“至情”的这一面,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就是孔子对以人的什么方面为本的认识。

笔者同样认为:在现代科学管理中,以人为本应该主要以人的社会属性为本,而在人的社会属性中,又要以人的理想信念为本。这主要是由理想信念在人的生存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理想信念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范畴,同人的思想观念、本质、需要和人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在支配人的行为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只有解决了关乎员工的愿望和动机的理想信念问题,才能使员工产生工作动力和劳动积极性。因此在贯彻以人为本方针的过程中,突出人的理想信念,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即把以人为本的重点放在人的理想信念方面,就能抓住人的灵魂。也只有关注并指导员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企业目标与个人理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激发出员工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

二、   以义统利

“义利观”是儒家思想最为精髓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中最根本的主张是“以义统利”。孔子说“见利思义”,孟子说“先义后利”,均把义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义利之辨的文化思想影响下,到宋明以后,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贸易不欺三尺子,公平义取四方财”的商业道德。而在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所称道的晋商更是提出了“利以义修,名以清修”的诚信观,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在商业道德上的教育成果。但我们在理解义利关系时,首先要明确儒家思想的义和利的内涵。

儒家所谓的义,是指整体的利益,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对于企业来讲,强调生财有大道,利己不损人。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由此可见,孔子不是反对致富,只是主张正当致富。而儒家所谓的利,既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是权利的利,而是广义的利、长远的利,它认为仁义是利,道德也是利,在儒家思想看来,没有任何一件事不存在着利,而“人之情”,最为根本的是“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趋利避害”。

而儒家思想在义利关系上认为:“仓廪实然后知荣辱,衣食足然后礼义兴。”以这种观点看待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每个企业追求利润,从而形成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的现象同样是十分一致的。而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很多经营管理的实践告诉我们,强调儒家的“义”,强调把追求利润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以达到“以义统利”,“义利统一”,对于经济发展和企业壮大也是必须的。

三、   以德服人

    现代科学管理一方面强调制度与法律,一方面强调“以德治企”和企业文化建设。而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既曾说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同时也说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由此可见,儒家也是既强调制度与法律,又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主张培育人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使人们高兴地按照道德准则去做他们应当做的事。而笔者认为,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更是“以德服人”的最好体现,是现代科学管理的最高境界。

在《道德经》中对无为而治有这样的两段论述:“为学日易,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东方传统伦理思想和管理观念的影响,西方管理学界正经历着一次由“科学管理”和“行为管理”向“伦理管理”转变的重大变革。美欧许多企业把经营管理哲学的“P”和“L”原则由过去的profit(盈利)和loss(亏损)转化为people(人)和love(爱)。而更有现代的企业管理学家把管理分为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无意识管理”,也就是所谓的“人盯人的管理”。在无理论指导下凭感觉进行管理,感觉对了可能便成功了,感觉错了便失败了。第二层次上升到了一定的“哲学”水平,这里的哲学是指在长期的实践中所积累总结出的理论信念,如民间流传的“和气生财”及哲人道出的“中国人患不均而非患多寡”等经营之道。第三层次上升到了“数学”问题,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量化管理。第四个层次,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是指有意识地清楚不去做什么方能做什么。当我们越多地屏弃坏的行为,我们就越接近成功的目标。从1962年由美国马丁公司首创的“无缺点管理”到现在很多公司沿袭的“零缺陷管理”其实说到底就是为了达到无为而治而产生的一种管理理念。而海尔从OEC管理到SUB(创新的战略单位),其实也是从数字管理向无为而治的过渡。

四、习比学更重要

笔者先前曾粗略地读过彼得·圣吉先生所著的《第五项修炼》一书,此书被称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至尊宝典”、“21世纪管理圣经“,而“学习型组织”在1997年的世界管理大会上就被与会专家认为是未来企业的成功模式。《第五项修炼》中一个核心的观点是“习比学更重要”,和以往强调以学习理论和知识为主的“学”不同,《第五项修炼》更强调用以获得五项修炼的基本技能——“习”,即以实践为重,强调学习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做人和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孔子在谈到求知识学问的方法时说:“多闻,择其善者从之,多见而识之,知而次之”,同样把习看得比学更重要。

我们很熟悉孔子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按照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的观点,他认为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时间的“时”和见习的“习”。他通过研究整部《论语》,认为“学问”在儒家看来既不是文学,也不是知识,而是指如何做人和做事。而“学问”从哪里来呢?南怀瑾先生认为,儒家思想中的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从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他说儒家思想中人的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的,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他们的书本,都是他们的教育。因此孔子说“观过而知仁”,就是说看见人家犯了错误,自己便反省,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学问”,所以孔子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这既是儒家思想治学的观点,同样与学习型组织的观点也非常一致。在现代科学管理中,我们搞企业文化建设,其实说到底就是要指导员工怎样做人和怎样做事,而孔子的研究方法也正是我们搞企业文化建设时需要学习和遵循的一条原则,即用每件事教育员工,引发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体验,而后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

四、   团队意识

西方强调个人的自身价值,强调个性和自由。而儒家一方面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家、国、天下四者统一起来,在社会整体中确立个人的价值,强调培养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的人生价值的追求。另一方面主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倡导团队中的团结与协作。从总体上看,儒家强调整体并不忽视个性,是以后历代统治者为统治的需要而使个性受到压抑,这和儒家的思想是相悖的。因而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团队意识和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高度责任感,处理好个人与整体的关系,在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基础上增强整体的凝聚力也是现代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儒家文化不仅从伦理道德、观念意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管理哲学等方面为现代科学管理提供有益的养分,而且古代儒家学说中,海包括许多对管理活动的直接论述,如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的“各取所长,当尽其才”的用人之道,“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考察干部方法,“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的市场物价变化趋势,“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营策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之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预测观点,以及许多关于决策和战略策略的精辟论述,至今仍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学习和挖掘。笔者也只是观其皮毛,不求甚解,只希望对您能有所启发。

[em05][em05]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