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3-7-7 14:15:00
|
只看该作者
在一篇关于吴志剑的正面报道中,讲了这么一段故事,说吴志剑当兵的时候做过司令员的警卫,由于他勤奋好学、爱好文学而被司令员看中,要招他为四女婿,可吴志剑却拒绝了此事,并因此申请退伍回了地方。
不过,熟悉吴志剑的人认为,这个故事像是吴志剑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编出的;在他们看来,吴志剑是一个政治欲望很强,个人英雄主义的人,他不可能放过当司令员女婿从而扶摇直上的机会。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出狱后的吴志剑把自己第一次上市融资的失败归结为政治影响力不够。他的这个想法,也直接导致了政华的经营方向。最终图大、图强、图政治影响成为政华经营的主导方向,而如何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做长期的规划,以企业利润增长为发展目标反而被放置一边。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政华名义上直属于公安部21局,可是在各种公开材料中,吴志剑都宣称政华是一个民营企业。对这种状况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吴志剑想给政华找顶红帽子。这种行为多多少少也能反映出吴志剑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
吴志剑希望在仕途上发展也是众所周知。政华集团总部曾经为了一个和新疆某建设军团的合作项目——农业五彩棉忙了近半年,当时吴志剑志在必得,因为此项目若成功,不仅有可观的收益,而且对于其仕途大有帮助。据说项目一旦成功,政华将享受军团级编制。在那段日子里,吴志剑喜不自禁,大会小会都在吹风,一下给这个封个团级,一下给那个封个师级,好像他自己已经是军团司令。
就在政华集团发展兴旺的时候,吴志剑的文人天性也被发挥到极致。他崇拜个人英雄主义,在公司内大力树立个人崇拜的人格魅力。当时政华宣传部最重要的工作是做好吴志剑的个人事迹宣传,不断地对各大报社、杂志社、电视台主管领导进行公关活动,经常要策划出特别的活动来满足媒介选题的需求。
为了扩大企业影响力和提高自己的政治影响,吴志剑在捐赠投入方面一向大方,多次向中央有关部门举办的公益活动捐赠,以向政府显示企业的财力雄厚,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吴志剑也因此获得众多的社会荣誉,1994年获得“全国杰出青年企业家”称号,并出任“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等职。
不过,吴志剑最得意的头衔是湖南首富。中国版《财富》杂志专门策划过包括吴志剑在内的中国十大富豪的选题,以封面人物形式展开系列报道,在全国引起热销,据说当时在湖南非常小的小镇上也能看到这期杂志。
2003年4月18日,这个湖南首富被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有期徒刑17年并处罚金50万元。罪名有两个:合同诈骗和伪造国家机关证件。
吴志剑被判刑的消息传到他的家乡湖南常德时,熟悉他的人只是报之一笑,似乎对此结果早有预料。位于常德市中心最繁华的“省样板街”——武陵大道与洞庭大道交汇处的银座大酒店,依然人来人往,这座25层楼高的大酒店共有建筑面积39620平方米,是常德市最豪华的大酒店之一。住店的旅客大概没有人会想到这座酒店与“湖南首富”有什么联系,但老员工们都知道,这座酒店的投资商就是吴志剑。不过此时酒店已与这位大富翁没有任何关系:由于拖欠巨额建设费用,酒店已在2000年12月15日被整体拍卖易手。
从众多媒体的报道来看,吴志剑是个富了不忘家乡的典型代表。他曾以政华集团的名义在家乡常德开发政华广场、银座大酒店,就长沙成立政华计程车有限公司,在衡阳投资改造湘南酒厂,每一项目投资少则500万元,多则上亿元……
然而,当一位记者费了一番周折,准备了解这些项目的现状时,都发现这些项目早已与政华无关。银座大酒店、政华广场因拖欠银行巨额贷款和建筑商费用,早已易主,计程车公司更是不复存在。湘南酒厂厂长王远政更是气恼:“媒体宣传称政华投资3000万港币用于湘南酒厂改造,我们可是30万都没见着……”
对名誉的过分追逐与吴志剑的好大喜功相映成趣。
有很长一段时间,上大项目成为政华集团的重要工作方向。但是自负和激情的吴志剑终于没有峰回路转,最终政华集团在大项目的经营上全军覆没。
就连吴志剑那位喜欢法国蜗牛的弟弟也看出了政华在这方面的弊端。1996年底,就是这位彭董事长在亲自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深有体会地谈到:政华有些负责人贪大喜功,仅仅了解项目的一个表面,就为使自己能“负责”这个项目,在可行性报告中增加水分,一点不实事求是,导致集团大笔资金投入毫无保障的风险项目中。而项目上马后,这些人又往往报喜不报忧,将企业问题用数字游戏隐藏起来。等到问题不得不解决时才报告,而这时已骑虎难下,给集团造成了巨大的亏损。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如果不是吴志剑的性格喜好和错误引导集团投资方向,相信这些负责人也不敢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到处寻找所谓的大项目。正如管理格言所说:企业领导风格造就企业发展的模式。
对于“吴志剑现象”,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同很多早期实业泡沫派企业家不同,吴志剑是个文人概念型企业家。早期实业泡沫派企业家喜欢上项目,多元化铺陈,最终导致现金流衰竭,企业空虚化和泡沫化。文人概念型企业家不同,他们并不懂也不太在意商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他们喜谈战略而不懂战术,他们乐于塑造人格魅力而轻视企业形象,厌恶精确的企业知识而崇拜神秘的意志力图腾。
其实这些观点多有偏颇,吴志剑并不厌恶精确的企业知识,相反对这方面非常重视,对商务管理和业务模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曾经下大力气对集团管理结构进行调整,在提高企业经营素质和提高企业利润率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政华的工业城管理在当时的深圳是非常成功的,出租车的营运管理也在业内受到推崇,曾多次被评为样板标兵,受到来自北京、上海等地同行的观摩考察。
但是吴志剑太自负,只想做大项目、轰动性项目,而不将现有的项目做精做专;为达到目标吴更是不择手段,导致当政策环境出现变化时,现金流出现困难,资金链断裂,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因此,吴不得不走上靠银行借贷维持现金流这条不归路上,不得不陷入无休止的资本游戏中去,最终铤而走险,跳进了自己掘的墓穴……
以一种体面的方式死去---政华是如何倒下的?
看上去,是深圳市政府的公告让政华在海外的上市公司停牌,从而彻底切断了多年来已无造血功能的政华公司的最后一条生命补给线,但实际上,长期依靠银行和资本运作苟活着的政华集团的倒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海外上市公司的停牌让政华公司以一种体面的方式死去……
政华是如何倒下的?
在政华倒下前,外部看不出一丝迹象。一位政华员工给记者透露了政华员工的收入组成:由职位工资、绩效奖金和总裁红包组成,年底还有年终奖。在政华事业发展的高峰期,员工每月仅绩效奖金一项就比职位工资高许多,员工感觉钱到手容易得像纸一样。政华的员工宿舍位于号称深圳最好的豪宅区——怡景花园,据说当年刘晓庆在那里也有别墅。员工每天乘单位丰田中巴到位于发展中心大厦的写字楼上班,下午5:30准时乘车回宿舍,然后到食堂吃饭,很丰盛的一餐只要3元。
良好的员工福利来源于企业殷实的财力。看上去,政华应该是实力雄厚的大财团。可实际上呢?
自90年代后半段开始,政华在项目经营方面屡战屡败:投资龙润棉麻制衣、美食达方便面、阳光俱乐部、洞庭港大酒楼、鸿润真皮、长沙计程车、货运等项目纷纷巨亏,损失惨重。而曾被集团树立为企业经营管理标兵的中润印刷、军澎汽车修理厂、波皇保龄球俱乐部等单位,也只是年营业额在1000—2000万左右的单位,所得利润根本不能维持政华集团的运作。
为了在银行面前树立良好的集团形象,政华集团先后设立了集团机关、交通总公司、工业总公司、巨瀛总公司、上海总公司、常德总公司、北京总公司、进出口总公司等管理机构,仅集团机关一年的各类费用开支就多达数千万,这还不包括各类融资费用和利息。这无疑加速了政华的财务黑洞的形成。
在《吴志剑其人》一文中,讲到了吴志剑其实是一个经营人才,从他投资的项目来看,也多为有市场潜力的项目,但为什么后期投资项目会连续失败呢?除了用人不善外,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呢?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与政华集团的内部管理和人才结构有关。
由于政华投资的大部分项目都产生过经济纠纷,引起了很多法律诉讼,为了应付这些诉讼,政华集团网罗了一大批法律人才。因此在1997年以前,政华在法院的诉讼官司基本上是赢为主,所以当时的法律部在政华集团的地位非常高,吴志剑也是在大会小会上给予高度评价,而且只要是法律部的公关费用审批都是大开绿灯。可能正是因为这方面原因,造成吴志剑有恃无恐,更加大胆地进行资本运作。除了广纳律师人才外,政华还广纳金融人才。1992年—1995年,政华集团网罗了一批融资高手,大量的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公司,造就了政华集团快速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为政华发展埋下了定时炸弹。
吴志剑在实践中,非常深刻地了解了中国金融环节的漏洞和问题,他的聪明才智也因此有所偏移。从政华集团以前最受重视的两个部门——金融部和法律部可以猜测到,他希望围绕金融的漏洞合法地获得企业的快速发展。
但是吴志剑对人才重视的侧重观念导致了企业人才结构的不合理性,政华集团人才发展出现不平衡趋势,公司干部纷纷打报告要求调入金融部(法律部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而金融部对于专业技能要求较低,只需要拥有较强的社会关系和公关能力),原因非常简单,一是吴志剑非常重视,在待遇和收入方面能得到快速提升;二是能大把向外花钱,每天金融部员工都可以以请银行吃喝玩乐或送礼名义申请费用,同时自己也可以中饱私囊,拿大量的私人票据来报销。因此,一时集团内部形成一种风气,下属企业领导纷纷将融资作为工作的重点,轻视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在政华,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争相上大项目,因为只有大项目才有高利润,才能在银行获得大额贷款。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次年终,政华内刊要写年终总结版,涉及到一些数字的问题,主管宣传的常务副总裁同财务部和企业发展委员会核对以后,准备以25亿总资产作为对外统一宣传口径。第二天,吴志剑见过资料后当即要求将数字改为28亿,理由是这样更便于银行融资工作。这个故事可以看做当时政华管理层对于财务数字的随意夸大,也可以看作吴志剑一切以融资为中心的基本思维。
就这样,政华的“输血功能”(银行融资)越来越强大,而“造血功能”(企业利润)越来越弱,政华对银行政策,特别是资金链的依赖越来越重,渐入膏肓。
于是,在境外上市融资,然后用国外的钱救国内的急,重新建立政华的造血体系成为政华集团没有退路的选择。
1998年1月1日,吴志剑在美国纽约以个人名义成立了美国联合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是ITR。据粗略统计,2000年之前,政华通过纽约股市筹集到4000多万美元。不过,陆陆续续的4000万美元不能就此让政华重新站起来,只能给已经奄奄一息的政华续命而已。截至1999年,政华集团仅在深圳地区银行欠贷就多达4亿多人民币。政华只有寄希望于美国联合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能在资本市场上有所作为。但好景不长,1999年8月24日,美国证券交易所宣布暂停该公司的交易,原因是“在获得中国境内下属公司的有关信息上存在困难”,称公司不能按时披露财务报告。
公司无法披露财务报告的真正起因缘自两份特殊的公告。1999年7月12日,《深圳特区报》刊登了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则公告。公告称:“因执行案件需要,本院拟对深圳国润小汽车服务公司、深圳安润小汽车服务公司、深圳奥润小汽车服务公司三家公司378块营运车牌依法处理。”7月30日,深圳市中院再发公告,责令上述3家公司的司机将“应交纳的承包费、管理费等”自8月1日起一律交付法院。
1999年11月初,政华集团为了应付香港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一直为美国联合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做审计)的审计,在吴志剑的指使下,政华集团的孙本俊、欧阳文杰、张文毅等伪造了政华集团下属的深圳国润、奥润、安润小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已经抵押给银行的出租车产权证400多本,骗过审计。
以假乱真骗过审计后,吴志剑的“胆子”更大了。1999年底,他成立了“中心工作领导小组”,小组的主要职责就是利用出租车“融资”。伪造的产权证再次派上用场。吴志剑等人利用虚假产权证先后和承租者签订了承包合同,多少有些一不做二不休的味道。
纸总包不住火。深圳市公安局110报警登记表上记载,从2000年3月起,许多承租者多次到国润公司闹事,感觉到被欺骗了,找负责融资的刘庆平等人退承租款。但政华集团并没有因此停止犯罪活动,反而从6月份开始加快了诈骗承租司机承租款的步伐。在总裁吴志剑的督促下,外联部每星期五下午都召开“融资”工作会议,由刘庆平等汇报工作进展。吴听取汇报后指示要加快进度,下达了每天最少要签20份合同的指标。
政华集团诈骗承租者承租款的犯罪活动因此愈演愈烈,直至引发2000年7月11日承租司机大规模上访请愿事件。经深圳市司法会计鉴定中心审计,政华集团利用虚假产权证先后和200多名承租者签订了承包合同,骗取承租款总计人民币1亿多元。而据政华集团的财务人员事后透露,每天收的承包款和从存折上提的款都交给了吴志剑。因为吴志剑专门交代,存折上的钱不能超过10万元。吴被捕后,政华退款近4000万元人民币,其他款项则不知去向。
2000年9月18日,也正是在《福布斯》“中国首富”评选的过程中,ITR被美国证券交易所宣布摘牌除名,转到OTCBB上进行交易,股票代码为ITRT。
2003年4月18日,吴志剑被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定有合同诈骗及伪造国家机关证件两项罪名,判处有期徒刑17年。随着吴志剑的入狱,已经跨了半边的政华大厦就此轰然倒下。
准红顶商人和“原罪”
严重影响我国工商业的“非典”,在6月初好像已经过去。然而官方依然谆谆告诫民众,小心“非典”卷土重来。此时,据称名列中国富豪第23位的上海首富周正毅的妻子毛玉萍涉嫌与香港多笔巨额问题贷款有关,6 月1日被廉政公署拘捕。据报道,上海滩新首富本人,也同时在上海被扣留。而另一位大人物,号称湖南首富的吴志剑,也开始度过其铁窗生活。
究其原因,无非是剧烈扩张或资金滥用,企业的资金流出了问题。正常途径难以得到贷款,便通过贿赂买通银行官员,涉嫌金融诈骗。我看是“原罪”没有消除,病毒在更大的规模上重新发作,终于闹出致命的毛病。
记得2002年底,一些国内知名的企业家开会时,针对全球500家大公司CEO的诚信道德受到广泛质疑的现象,回首自己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诚信缺乏问题,认识到企业诚信与社会责任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集体“忏悔”起了当初的“原罪”。
这些“原罪”无非是赖账、跑政府关系、过度吹嘘产品质量等。巨头们回顾当初,自然会有“原罪”的感觉。问题是,当初目标小,大家彼此彼此,因而不引人注目,也不会有大麻烦。如果现在还如此作为,那代价就大了。吴志剑和周正毅都是这样的例子。他们的起家,与当时起步而现在依然活跃的工商界人士一样,主要靠机遇和胆识,与自己的本事没有多大关系,他们办企业的初期,正是国内高速发展,各方面机会很多的时候。几个机会抓住,财富倍增再倍增而终于成为数十亿资产的主人。
问题在于,对残酷的市场考验他们没有什么感觉。他们得免于与别人的竞争,一靠当时中国与世界通行规则有距离,外资还无法直接竞争。二靠关系罩住,就像红顶商人胡雪岩那样,有事就赶紧打点买平安。感觉良好,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无往不利,小公司的经验可以永远复制沿袭。
企业规模小的时候政府和公众都不太在意的猫腻,并不意味这在更大规模上复制也不会有麻烦。所谓虱子多了不痒,并不意味着小虱子变成大臭虫了别人还不在乎。因为你规模大了,公众对你的注意也就以几何级数增加。人人都盯着你的时候,你的任何错误都会被放大。
因此,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也越来越规范的今天,靠正常的渠道,用比较规范的方式,经营一家企业是有可能的,也是必须的。相反,用肮脏的手段,靠歪门邪道,用寻租等卑劣手段已很难将企业做大并形成气候。正因为此,中国的一些知名企业家忏悔“原罪”,并花费大力气制订诚信和负责任的行为规范。
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最终是对自己和企业的不负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