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华为怎样培养职业化经理人

[复制链接] 3
回复
134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8-27 17: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华为怎样培养职业化经理人


来源:慧聪网企业管理频道 作者:添加日期:07-08-27 13:38:08 责任编辑:


    企业通过职业发展通道的设计和鼓励经理人在职业通道上的不断进阶,希望达到经理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共赢的目的。

    在许多经理人看来,职业发展既像是在登山,又像是在走迷宫,登山是指在层级式的组织结构中,越往上爬位置越少,还要同时顾及一不留神出溜下去的危险;而走迷宫,就是有许多条通道可供选择,但很难辨别到底哪条路径正确,毕竟走错路或回到起点的情况时有发生。

     作为一种持续激励的手段,各种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案应运而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成了主要的理论依据;对个人而言,不仅需要追求物质利益的满足,还要不断 寻求“自我实现”。因此,企业通过职业发展通道的设计和鼓励经理人在职业通道上的不断进阶,希望达到经理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共赢”的目的。

    话虽如此,多数情况下,经理人职业发展的规划设计,却不是一个自动自发的过程,华为推行经理人职业化发展的思路,是从解决管理队伍的新老接替问题开始的。

    1995 年,随着自主开发的C&C08交换机市场地位的提升,华为的年度销售额达到15亿,标志着华为结束了以代理销售为主要赢利模式的创业期,进入了高 速发展阶段,创业期涌现的一批管理“干部”,许多已经无法跟上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成了制约公司继续发展的瓶颈。正如任正非所说: “华为初期的发展,是靠企业家行为,抓住机会,奋力牵引;而进入发展阶段,就必须依靠规范的管理和懂得管理的人才。”

    新老接替是必然的,但华为当时面临着一个中国社会的普遍问题:官只能越做越大,免掉或降低职位,都意味着彻底的失败。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模式,以尽量减少对人们心理所造成的冲击,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任正非选择的方式是所谓的“集体辞职”,1996年1月,华为市场部所有正职干部,从市场部总裁到各个区域办事处主任,都要提交二份报告,一份是述职报 告,一份为辞职报告,采取竞聘方式进行答辩,公司根据其表现、发展潜力和公司发展需要,批准其中的一份报告。在竞聘考核中,包括市场部代总裁毛生江在内的 大约30%的干部被替换下来。

    “集体辞职”,让大家先全部“归零”,体现了起跑位置的均等。竞聘上岗,又体现了竞争机会的均 等,这种看似“激烈”的方式的背后,实际隐含着的是一种“公平”,毛生江代总裁慷慨激昂的去职宣言,更让其他下岗干部平静许多,这充分展现了任正非高超的 领导艺术:在顺利实现人员更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落选“干部”的面子。

    但就本质而言,“集体辞职”还是一种“群众运动” 的新老接替模式,弊端也是相当明显的。其一,运动都具有突发性,对公司业务经营的冲击比较强烈;其二,运动方式,与依据自然法则的优胜劣汰不同,带有浓厚 的“人治”色彩,主要依靠企业家的“慧眼”来选拔人才,运动轰轰烈烈,却没有明确的更替标准和可靠的人才评价数据可以依循,很多“下岗干部”还是“口服” 而“心不服”。

    在肯定“集体辞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如何从制度上实现管理队伍的新老接替,就成了任正非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前些年,由于快速的发展,我们提拔了很多人,提拔时犯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的错误,并不是我们选拔的所有干部都合乎科学的管理规律。”

    1997年,华为与NVQ(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合作,开始设计公司员工职业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其核心就是任职资格制度,制度主要包括职业发展通道、任职资格标准和资格认证三大部分。

    多数情况下,经理人职业发展的规划设计,却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五级双通道”——从此华山多条路

     “五级双通道”(见图一),就是将员工的职业发展设计为管理和专业二个基本通道,根据需要,还可以将专业通道再细分为技术、营销、服务与支持、采购、生 产、财务、人力资源等等,每个通道上又纵向划分出五个职业资格等级。这样,对于每一名员工而言,根据自身特长和意愿,既可以选择管理通道发展,也可以选择 与自己业务相关的专业通道发展,从而妥善解决了一般企业中“自古华山一条路”、万众一心奔“仕途”的问题。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7:51:21 | 只看该作者

1

图一:职业发展的“五级双通道”

     以研发部门为例,员工至少可以选择技术与管理二个职业发展通道,技术通道包括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资深技术专家等。由于两条通道的 资格要求不同,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做出选择,如果技术特点突出,但领导能力或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相对欠缺的话,就可以选择技术通道发展;而一旦成长为资 深技术专家,即使不担任任何管理职位,同样可以享受公司副总裁级的薪酬与职业地位,企业也可以因此而保留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技术骨干。很多员工还可以 选择两个通道分别进行认证,最后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来确定基本的职等待遇,一旦失去管理职位后,员工可以凭借其相应的技术等级资格,转向技术职业发展通 道,这就有效解决了企业管理队伍新老接替过程中下岗“干部”无法安置的问题。

    职业发展等级标准——管理者来自优秀骨干

     从图一中可以看出,管理者职业发展通道中只设有三个基本等级,即监督者(三级)、管理者(四级)和领导者(五级),它们分别对应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基层(团 队)、中层(部门)和高层(公司)管理者。要想成为三级(基层)管理者,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二级以上任职资格,这就意味着除少数“空降兵”之外,管理者一 般是从优秀的专业骨干中选拔产生。

    管理者职业发展等级资格标准的设计,是根据任职者取得高绩效所应该具备的关键行为提炼而成 的,其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者的职业化工作水准,但最终目的还是提高管理者的绩效水平。因此,资格等级标准侧重衡量的是行为标准,也就是考核评价任职 者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所应该具备的行为要素。资格标准由行为单元构成(见图二),每个行为单元又包括若干行为要项以及行为标准项。例如,对于三级(基层)管 理者而言,最重要的行为单元就是任务管理,而任务管理又是由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组织实施工作计划、指导和控制工作计划的实施以及工作绩效的改进四个行 为要项组成,每个行为要项中,均含有若干个衡量评价行为要项的关键行为标准。而资历、经验等因素仅仅作为参考项,不会造成“论资排辈”。此外,行为标准易 于通过日常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进行“举证”,符合评价标准“客观性”和“可衡量”的基本要求。  

1

图二:管理者任职资格行为单元

     三个级别管理者工作内容的不同,体现在相应行为单元的差异上面(见图二)。对于三级管理者,主要承担的是基层管理工作,因此有效的完成工作任务(任务管 理),所负责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团队建设),按照流程规范的要求开展工作(流程执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资源有效利用),就是其关键的行为单元; 而成为四级管理者之后,随着管理幅度的增加,主要的管理职责也就由对任务的管理转变为对目标的管理,同时,对部门组织文化的建设和周边部门的协调,也就成 了其重要的工作职责;作为公司级领导的五级管理者,目标管理又进一步提升为方针管理,也就是对重大方向的决策把握。此外,公司层面的组织与文化建设,以及 干部队伍的选拔与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与GE高层的用人标准不谋而合。

    将“萝卜”向匹配的“坑”里迁移。不断向更大的“坑”中迁移是积极的发展方向,但原地不动或向更小的“坑”中迁移的现象也会发生,由此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化管理。

    职业发展资格等级的认证——实现“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化管理

     职业等级资格标准建立之后,就可以对管理者进行职业发展等级资格的评价认证,认证可以分为初次认证与周期性认证二种。初次认证就好比是“一个萝卜一个 坑”,职业发展等级资格标准,规定了职业发展路径上不同职位等级的职位要求——“坑”的大小。而比照行为标准,衡量评价管理者的职位胜任能力——“萝卜” 的尺寸,将相应尺寸的“萝卜”放入大小匹配的“坑”中,就是企业人/职匹配的基本过程(见图三)。当然,“萝卜”与“坑”的完全匹配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因 此,对于每一级标准,匹配程度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情况,即职业等(完全胜任)、普通等(胜任)、基础等(基本胜任)、预备等(尚未胜任),职位胜任情况,又 和管理者的职位薪酬范围相对应。初次认证之后,将来每隔1-2年,都会对管理者职业发展状况进行周期性认证,根据认证结果,将“萝卜”向匹配的“坑”里迁 移。不断向更大的“坑”中迁移是积极的发展方向,但原地不动或向更小的“坑”中迁移的现象也会发生,由此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化管理。

1

图三:一个“萝卜”一个“坑”

    企业的国际化,一般所指就是市场国际化和资本运作国际化,实际上,经理人以及员工队伍的职业化才是根本意义上的国际化。

    经理人的职业化才是根本意义上的国际化

     中国目前的企业环境,还无法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是时下普遍的观点,但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职业经理人,应该鼓励管理者沿着什么方向发展成长?大 家的见解就不那么一致了。其实,从一般意义上分析,经理人的职业化程度与足球运动员的职业化程度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需要从所谓职业素质上来评判,最简单 的评判维度就是职业技能和职业心态。中国足球队也好,中国企业的经理人也好,在这两个方面与国际水平都相去甚远。以华为为例,推行职业化管理之前,大家习 惯的工作方式就是边干边改,没有事先的工作计划,这种想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习惯,也许不出问题,但出问题却成了迟早的事情。相反,IBM顾问在推行IPD (集成产品开发)的时候,却非常强调工作的计划性,在研发流程中,产品开发计划制定的时间有时长达三个月以上,从而为产品最终的市场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 础。“没有时间一次做好,却有时间将事情一做再做”,是当时国际同行对华为人的基本评价。另外一点,就是不按规矩做事,“狼性”实足,工作敢打敢拼,却不 讲究章法,例行的工作,张三李四还要各有一套,缺乏知识经验的积累和传承。在向国际优秀企业学习时,华为人逐渐认识到,不改变这些不良的工作习惯,工作效 率将无法提高。因此,在推行职业化管理过程中,按流程要求做事,讲求一次性做好,就成了对经理人的基本要求。随着不断地达标认证,以及各种针对职业发展资 格标准的系列培训,管理者从观念到实际行动都逐渐接受了这些良好的职业化标准,而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体现在企业的经营效益的提升:1996年,大家几乎天天 加班,但公司人均销售收入才57万元/年,而到2003年,加班现象越来越少,人均销售收入却增加到了120万元/年。当然,人均效益的提升是企业全方位 管理改进的结果,但不能否认推行职业化管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普遍认为,国内现行的企业制度体系,不适合“空降兵”的生存和发 展,这里固然有“空降兵”自身适应能力的问题,但企业内部职业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是同样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现在还没有消化‘空降部队’的能力。他们 做的那套东西我们适应不了,结果,我们既没有受到教育,他们也没有发挥作用。但是,如果我们不用他们呢,像我们这样的‘农民’,何时才能革命成功呀。” 1999年,任正非发出了上述的感慨。2000年,任正非又提出:“再过两三年后,公司管理规范了,我们要引入一批胸怀大志的人进入公司,来激活沉淀 层。”

    谈到企业的国际化,一般所指就是市场国际化和资本运作国际化,实际上,经理人以及员工队伍的职业化才是根本意义上的国际 化。90年代的华为,在与IBM、摩托罗拉等国际企业的合作过程中,谈判桌上大发雷霆或预约好的时间爽约,管理者“不职业”的现象时有发生。走出国门之 后,不按牌理出牌,代价是非常昂贵的。1998之后,在华为的研发管理流程的每个阶段中,都按照是否违反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是否通过申请专利保护企业利益进 行审查,而管理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研发流程执行,这样,才为2003年与思科的知识产权之争中,“用美国的方式,在美国当地打赢官司”创造了可能。“你 到人家的家里去做客,就得按人家家里的规矩办,不能说你是农村来的,就在人家的客厅里抠脚丫子。”在任正非的心目中,员工达到了国际水准的职业化,华为才 能算得上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级企业。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7:52:45 | 只看该作者

1

图一:职业发展的“五级双通道”

     以研发部门为例,员工至少可以选择技术与管理二个职业发展通道,技术通道包括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资深技术专家等。由于两条通道的 资格要求不同,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做出选择,如果技术特点突出,但领导能力或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相对欠缺的话,就可以选择技术通道发展;而一旦成长为资 深技术专家,即使不担任任何管理职位,同样可以享受公司副总裁级的薪酬与职业地位,企业也可以因此而保留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技术骨干。很多员工还可以 选择两个通道分别进行认证,最后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来确定基本的职等待遇,一旦失去管理职位后,员工可以凭借其相应的技术等级资格,转向技术职业发展通 道,这就有效解决了企业管理队伍新老接替过程中下岗“干部”无法安置的问题。

    职业发展等级标准——管理者来自优秀骨干

     从图一中可以看出,管理者职业发展通道中只设有三个基本等级,即监督者(三级)、管理者(四级)和领导者(五级),它们分别对应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基层(团 队)、中层(部门)和高层(公司)管理者。要想成为三级(基层)管理者,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二级以上任职资格,这就意味着除少数“空降兵”之外,管理者一 般是从优秀的专业骨干中选拔产生。

    管理者职业发展等级资格标准的设计,是根据任职者取得高绩效所应该具备的关键行为提炼而成 的,其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者的职业化工作水准,但最终目的还是提高管理者的绩效水平。因此,资格等级标准侧重衡量的是行为标准,也就是考核评价任职 者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所应该具备的行为要素。资格标准由行为单元构成(见图二),每个行为单元又包括若干行为要项以及行为标准项。例如,对于三级(基层)管 理者而言,最重要的行为单元就是任务管理,而任务管理又是由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组织实施工作计划、指导和控制工作计划的实施以及工作绩效的改进四个行 为要项组成,每个行为要项中,均含有若干个衡量评价行为要项的关键行为标准。而资历、经验等因素仅仅作为参考项,不会造成“论资排辈”。此外,行为标准易 于通过日常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进行“举证”,符合评价标准“客观性”和“可衡量”的基本要求。  

1

图二:管理者任职资格行为单元

     三个级别管理者工作内容的不同,体现在相应行为单元的差异上面(见图二)。对于三级管理者,主要承担的是基层管理工作,因此有效的完成工作任务(任务管 理),所负责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团队建设),按照流程规范的要求开展工作(流程执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资源有效利用),就是其关键的行为单元; 而成为四级管理者之后,随着管理幅度的增加,主要的管理职责也就由对任务的管理转变为对目标的管理,同时,对部门组织文化的建设和周边部门的协调,也就成 了其重要的工作职责;作为公司级领导的五级管理者,目标管理又进一步提升为方针管理,也就是对重大方向的决策把握。此外,公司层面的组织与文化建设,以及 干部队伍的选拔与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与GE高层的用人标准不谋而合。

    将“萝卜”向匹配的“坑”里迁移。不断向更大的“坑”中迁移是积极的发展方向,但原地不动或向更小的“坑”中迁移的现象也会发生,由此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化管理。

    职业发展资格等级的认证——实现“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化管理

     职业等级资格标准建立之后,就可以对管理者进行职业发展等级资格的评价认证,认证可以分为初次认证与周期性认证二种。初次认证就好比是“一个萝卜一个 坑”,职业发展等级资格标准,规定了职业发展路径上不同职位等级的职位要求——“坑”的大小。而比照行为标准,衡量评价管理者的职位胜任能力——“萝卜” 的尺寸,将相应尺寸的“萝卜”放入大小匹配的“坑”中,就是企业人/职匹配的基本过程(见图三)。当然,“萝卜”与“坑”的完全匹配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因 此,对于每一级标准,匹配程度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情况,即职业等(完全胜任)、普通等(胜任)、基础等(基本胜任)、预备等(尚未胜任),职位胜任情况,又 和管理者的职位薪酬范围相对应。初次认证之后,将来每隔1-2年,都会对管理者职业发展状况进行周期性认证,根据认证结果,将“萝卜”向匹配的“坑”里迁 移。不断向更大的“坑”中迁移是积极的发展方向,但原地不动或向更小的“坑”中迁移的现象也会发生,由此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化管理。

1

图三:一个“萝卜”一个“坑”

    企业的国际化,一般所指就是市场国际化和资本运作国际化,实际上,经理人以及员工队伍的职业化才是根本意义上的国际化。

    经理人的职业化才是根本意义上的国际化

     中国目前的企业环境,还无法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是时下普遍的观点,但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职业经理人,应该鼓励管理者沿着什么方向发展成长?大 家的见解就不那么一致了。其实,从一般意义上分析,经理人的职业化程度与足球运动员的职业化程度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需要从所谓职业素质上来评判,最简单 的评判维度就是职业技能和职业心态。中国足球队也好,中国企业的经理人也好,在这两个方面与国际水平都相去甚远。以华为为例,推行职业化管理之前,大家习 惯的工作方式就是边干边改,没有事先的工作计划,这种想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习惯,也许不出问题,但出问题却成了迟早的事情。相反,IBM顾问在推行IPD (集成产品开发)的时候,却非常强调工作的计划性,在研发流程中,产品开发计划制定的时间有时长达三个月以上,从而为产品最终的市场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 础。“没有时间一次做好,却有时间将事情一做再做”,是当时国际同行对华为人的基本评价。另外一点,就是不按规矩做事,“狼性”实足,工作敢打敢拼,却不 讲究章法,例行的工作,张三李四还要各有一套,缺乏知识经验的积累和传承。在向国际优秀企业学习时,华为人逐渐认识到,不改变这些不良的工作习惯,工作效 率将无法提高。因此,在推行职业化管理过程中,按流程要求做事,讲求一次性做好,就成了对经理人的基本要求。随着不断地达标认证,以及各种针对职业发展资 格标准的系列培训,管理者从观念到实际行动都逐渐接受了这些良好的职业化标准,而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体现在企业的经营效益的提升:1996年,大家几乎天天 加班,但公司人均销售收入才57万元/年,而到2003年,加班现象越来越少,人均销售收入却增加到了120万元/年。当然,人均效益的提升是企业全方位 管理改进的结果,但不能否认推行职业化管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普遍认为,国内现行的企业制度体系,不适合“空降兵”的生存和发 展,这里固然有“空降兵”自身适应能力的问题,但企业内部职业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是同样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现在还没有消化‘空降部队’的能力。他们 做的那套东西我们适应不了,结果,我们既没有受到教育,他们也没有发挥作用。但是,如果我们不用他们呢,像我们这样的‘农民’,何时才能革命成功呀。” 1999年,任正非发出了上述的感慨。2000年,任正非又提出:“再过两三年后,公司管理规范了,我们要引入一批胸怀大志的人进入公司,来激活沉淀 层。”

    谈到企业的国际化,一般所指就是市场国际化和资本运作国际化,实际上,经理人以及员工队伍的职业化才是根本意义上的国际 化。90年代的华为,在与IBM、摩托罗拉等国际企业的合作过程中,谈判桌上大发雷霆或预约好的时间爽约,管理者“不职业”的现象时有发生。走出国门之 后,不按牌理出牌,代价是非常昂贵的。1998之后,在华为的研发管理流程的每个阶段中,都按照是否违反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是否通过申请专利保护企业利益进 行审查,而管理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研发流程执行,这样,才为2003年与思科的知识产权之争中,“用美国的方式,在美国当地打赢官司”创造了可能。“你 到人家的家里去做客,就得按人家家里的规矩办,不能说你是农村来的,就在人家的客厅里抠脚丫子。”在任正非的心目中,员工达到了国际水准的职业化,华为才 能算得上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级企业。

4
发表于 2007-8-28 00:56:06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好文章

越来越佩服老任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