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 今约大校友会的老大学生仍大都有一绝招;萨克斯风、钢琴或英语经典名曲、社交舞等都可露一手,就是年轻时为应付Party而备的。特别男同学都喜欢“夹band”,即自组爵士乐队为各Party助兴,但凡“夹band”的乐手几乎都可成校园明星,最璀璨的一颗是吉米金,还有就是今天东方广播电台英语怀旧金曲的主持查利林和王奕贤,他们年轻时都是同学Party上的乐队主手,吉米金后来索兴成为职业爵士乐领班,风靡40年代的上海夜总会,80年代他再复出,在南京金陵饭店,吉米金和他的乐队再受追捧。 开放后的Party 我家当年属落实政策早,80年代家中拥有35平方大客厅的人家不多,当时也少现今有情调的餐饮场所,故而朋友们常在我家开Party。每周三晚上7点我都开Party,我的许多上海故事,就是Party的朋友们提供的。每次Party我只需准备一大锅热汤和几盒红茶包,糖果小吃,其他每对宾客带一只菜来。我率先会电话“部署”各人带什么菜以免重复,并确定人数以免浪费,然后每次评出最佳美肴。家庭Party是纯娱乐性,因此不能有丝毫功利性,但为了活跃气氛,Party名单中要有几个有品位的“翘客”,他们能唱会弹会冷面滑稽。即使家庭Party,也要有个性,否则纯粹吃玩太没意思。我们的周三Party主题就是英文会话和经典名曲欣赏。 今日上海民居都改善了,有了大客厅后却少有家庭Party,除了外面活动场所众多,也因进屋换拖鞋影响客人Party情绪和观感——一屋盛装男女下面一双拖鞋总觉怪怪的。当然我这里指的Party是有特定西方模式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串门子作客。近两三年上海Party成时尚,场面格调都可以,然而一般市面上的Party仍脱不了农民意识——吃,总归是最重头戏。特别是冷餐会,涌向食台的次序和取食的方式仍不合社交礼仪,少有请先生夫人共同赴席,整个过程要有人刻意组织才得以进行。助兴节目也靠外请DJ和专职文艺工作者,类似以前唱堂会,还是偏重集中形式,如过去听报告,而缺乏宾主的互动空间。 除非是正式的Ball(大型餐舞会),一般Party不应开圆台面,但上海人还是习惯一屁股坐下就不想动的社交。有的Party举行方众星托月般簇着名人高层人士而冷落其他宾客,这是十分失礼的。曾试过多次因某重要人物迟到而众人干等两小时Party仍不开始;更有参加过一次请柬上印着“正装出席”的Party,举办方主人却一只光头身穿全黑功夫唐装。 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强和大批海归人士及旅居上海外国人的增多,上海人对Party的理解和需求已慢慢渗入城中生活。正宗的Party也越来越多,日前参加衡山路小红楼一次“东广音乐之夏——轩尼诗XO原创爵士夜”活动,从氛围到组织到参加宾客都是十分到位的海派Party。没有主席台,台领导与听众代表与名主持融成一片,请柬上没“正装出席”字样,但各人都以自己理解穿出合适爵士夜氛围的衣着,可谓活泼多彩,个性突显。可谓一次自然放松纯周末氛围的一流Party! 成功的Party 近年笔者也客串策划几次企业的年会或开业Party。出征前曾请教过几位搞Party的老法师,他们答得好:“上海的社交及社交礼仪一直带着独特的海派味道,融合了法、英、美国等文化特点,是‘海纳百川’的。社交,就是大家轻松聚在一起进行交际,这些交流或许与生意场有一点关系,但生意绝对是次要,不要让人觉得有‘生意’目的。一个成功的Party,是让他人感觉自如、舒服……” (未完待续) (本文转自上海作家程乃珊的博客。) 家人注:你对旗袍了解多少?你对上海了解多少?你对这个城市的文化感知多少?如果感兴趣,期待着美丽的您加入家园8月12日栖息家园“寻找”大联动活动中! 上海:弄堂----历史的纤维 有点空闲,有点时间,和我们一起,到弄堂里去转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2 14:28:3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