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关于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复制链接] 0
回复
86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1-16 00:1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创造性的问题。

什么是创造性问题?

创造性的问题和逻辑性问题的区别在于,它往往有多个正确的、可供选择的答案。

比如,如何建造一艘登月飞船?或者,举个简单的例子,手中有10元钱,用来买什么吃的?可以买熟食,也可以买点心,也可以买菜自己做饭。你可以有若干正确的选择,一切取决于你当时的条件和心情。

逻辑性问题是另外一种情况。甲比乙年纪大,丙比甲年纪大,他们当中谁年纪最大?这里没有选择的余地。惟一的条件,惟一的算法,惟一的结果。逻辑性问题也可以很复杂,但它们一般都只有一个答案。

我们在什么地方会经常遇到逻辑性问题呢?

在课堂上。不论数学、物理、化学,还是语文,历史,地理,我们所遇到的问题都是这样的:“34等于多少?”“抗日战争发生在哪一年?”“我国的高原有哪些?”问题的条件清晰准确、不多不少;解决的办法是老师已经教给我们的、惟一的方法;答案只有一个,错一个字都要扣分。这就是我们经年所受的训练。标准的考题,标准的解法,标准的答案——我们的思想也标准化了。

不幸的是,生活中这种逻辑性问题几乎不存在。

我们每天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开会老板会问我什么?”“今天下班和谁一起HAPPY?”“怎么达成业绩指标?”显然,知识、逻辑和公式在这里帮不了什么忙。每个问题都混沌不清,都有无数的解法,会导致各不相同的结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从衣食住行到工作,到人际交往,需要解决的几乎都是创造性的问题。

逻辑性的问题生活中有没有呢?也有,在买菜的时候:一斤黄瓜2元,买13两多少钱?这是逻辑性问题。还有,工作中免不了要进行一些运算。我们把它们外包给了计算机去完成。

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地解决创造性问题的过程。有些我们没有意识到,有些刚刚解决,又在更高层次上显现出来。从上面提到的几个问题来看,如果我们不能妥善地解决,生活和工作就会变得一团糟,包括我们自己,也包括我们身边的人。

非常遗憾,我们在人生中最需要的技能,学校并没有教给我们。想象我们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到的知识用上了多少呢?有人说我们学到了思维方式。可是这种直线式的思维方式又有多大帮助呢?

 

TRIZ研究领域,人们言必及创始人Genrich Altshuller。现在我们知道他创造了“解决创造性问题理论”(TRIZ)。可是他同时创造了另一个全新的理论“创造性人格发展理论”

关于后者,有谁提起过呢?

“创造性人格发展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两种思维能力:一种叫做聚合思维能力,另一种叫做发散思维能力。

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发散思维则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

换言之,聚合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就是演绎、归纳思维,而发散思维就是想象力,就是形象思维。例如,在聚合思维中,1 1 只能等于2;但在发散思维中 1 1 可以有各种答案,如等于 3(如夫妻结婚生子),等于1(两个人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等于0(两个人闹矛盾,互相拆台)。而在汉语中,它还可以等于二、十、王、田等,凡此种种都是发散思维或想象力的表现。

聚合思维能力占主导地位的人,我们称之为“学者”,发散思维能力占优势的人称之为“创造者”。 “学者”在某个或某些领域具有深厚的知识。他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之内,面对清晰设置的问题,在明确限定的条件之下,使用自己所熟知的解决工具,去追求唯一正确的结果。“创造者”呢?他们似乎总是在自己寻找问题,自己设置问题。模糊的问题,跳跃的思维,若干个解决方案,。。。。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同时具有这两种思维能力。只是由于我们后来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聚合思维能力经过反复不断的训练,越来越变得强大,充斥了我们的思维;发散思维能力则反之,逐渐枯萎弱化,就像那段萎缩的阑尾。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要归结到我们的教育体制的根源。

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不论中外,都来源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

在此之前,孩子都是在家里,由长辈教育的。由于机械化大工业生产的出现,急需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工厂务工。这些农民没有受过教育,不掌握使用机器的技能。必须让他们经受培训,掌握基本知识。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学校诞生了。在学校里,孩子们被传授一样的知识,目的只有一个——尽快成为熟练工人。个性化、创造力在这里没有位置。孩子们就是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和批量化生产的车床、零件没有区别。因此,学校就成了工厂,学生就成了产品。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描述,以后有机会再展开讲)。

这就是问题所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已经在改变现状。

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改变?

培养“创造性人格”的理论和实践,或许可以提供一种有益的思路。

(待续)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