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人习惯了推陈出新,做“加法”的生意,而美国人却做着“减法”生意,让BP机这种过气产品成为发财工具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3月5日,中国联通宣布,将在一周内关闭自己的寻呼网,风靡中国一时的BP机终于走进了“坟墓”。上世纪90年代,寻呼业曾经如火如荼,仅1998年一年,波导寻呼机就卖出了100多万台。2000年寻呼业到达顶峰,但之后被手机短信一招击败,从此萎靡不振,2007年,寻呼业将在中国彻底离开历史舞台。 BP机在中国的兴衰史让通讯专家和商家都嗟叹一声:技术进步的大潮不可阻挡。事实也确实如此,不过,技术进步之日真的就是产品的末日吗? 不尽然,商机往往蕴藏在某个被我们遗忘的角落,在通讯技术发展比中国更快的美国,BP机仍然是一项挣钱的买卖:纳斯达克市场上甚至还有专门的寻呼企业,如USA Mobility Inc(USMO),其业绩依然不菲,股价也稳定在20美元,远胜一些新技术企业。 美国公司是如何在这样一个夕阳产业挣大钱的?经济学上常说需求创造供给,当需求迅速下降,供给也就趋于消失。不过,故事并不是到此为止,需求很难降到零,如BP机长期以来锁定了一批最基础客户,他们的忠诚度非常高。换言之,一些客户甚至患上了“寻呼信赖症”,手机虽便宜,但带给他们的“边际满足感”却不及BP机。这些“死忠”客户甚至花费更多的金钱去使用寻呼,这种“狂热需求”不理会相关公司大幅提高服务价格,让USMO们利润丰厚。同时由于市场不大,往往几家小公司就能垄断市场,又由于地处“夕阳产业”,市场的大鲨鱼们根本不会来找你麻烦,小鱼活得悠哉悠哉。 什么人是寻呼的死忠客户?医院医生需要呼机,因为呼机辐射更小,适合特殊环境;餐馆老板需要呼机,他可以发给等位的客人每人一个,让客人边逛街边等位;甚至学校也需要呼机,老师可以将作业和课堂内容发给家长,这时候只需要单向联络;当然,还有那些愿意拿个古董呼机显摆的“个性族”。 这其实承接了营销学大师菲利浦·科特勒的理念——创造“顾客流价值”,即从一些细节上为特定客户提供一些增值服务,或是减少其一些时间、精力、金钱成本。也就是说,呼机从大众产品变成了细分产品。而细分产品利润最丰厚。 在“眼球经济”时代,中国商人最大的优点是向西方学会了推陈出新,而最大的缺点也正在于此,即习惯了用“加法”,而舍不得用“减法”。所谓用“加法”,即新产品、新技术还没有取得规模效益,就匆匆忙忙考虑“创新”,更快、更多地搞一些所谓的创意,这“加法”也让我们陪着美国度过了一场苦涩的互联网泡沫。而利润更大,投入更少的商机往往在于BP机般的“减法”,中国商人倒应该在这方面再动动脑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