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民币汇率代表着中国人民的信用和尊严 雷建炎 内容提要 人民币汇率是当今国际社会争论的热点之一。由于各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利害关系不同,他们对人民币汇率的态度也就各不相同。本文作者从经济学理论的高度,阐述了汇率的科学定义、人民币与其它各种货币汇率的认定及精确计算方法。 关键词 汇率 换算比率
计算尺度 2003年6月26日,《南方周末》B 22金融版上,刊载其见习记者胡惠民的一篇文章“美国财长为何要求人民币升值”中说: “6月16日,美国财政部长约翰.斯诺(John Snow)发表讲话说,中国应该实行更灵活的汇率制度。其话中之意,是要求中国放弃人民币钉住美元--8.28=1为中线--的汇率制度,让人民币升值。 由此,在国内国外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争论再次喧嚣。在此之前,日、美和欧洲等地区的一些金融界人士和官员已经大肆渲染过人民币应该升值的观点。” “人民币到底该不该升值?从技术理论上讲是一个繁杂难论的问题,本就不可能得出一个绝对正确的结论。但如果看一看19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和1980年代的日元升值,不难看出斯诺的该番讲话,背后蕴涵着阴谋。” “‘前车覆,后车诫。’作为人均收入不足8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如果任由人民币升值--以体现所谓的‘大国风范’或‘大国实力’,而不顾国内的实际情况--将是一条成本高昂的危险之旅。” 2003年7月10日,《南方周末》b14版在大幅标题人民币汇率应成为国际谈判筹码下,刊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易宪容的文章说: “近日,央行高层明确表态,人民币近期不会有升值的可能。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央行采取稳健与务实的态度,这没有错。但汇率是国际货币之间的价格,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由相当复杂的因素集合而成的,正如李扬(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主任)所说:‘汇率水平没有任何模式可以精确地计算它,更不能根据某种计算的结果进行调整。’判断汇率水平合适与否的惟一标准是看汇率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2003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约翰.斯诺亲自访问中国,同中国政府总理、财政部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直接讨论中国人民币的升值问题。但得到的结果是:中国政府决定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不变。 2003年9月19日,中国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就人民币汇率等有关问题接受记者专访时再次重申,中国将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并称不能把汇率问题变成国际政治问题,当作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 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称: “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经国务院批准,现就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三.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 四.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2006年3月14日,面对记者关于人民币汇率的提问,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 “去年7月,我们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改变了人民币单一与美元挂钩,建立了根据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那种用行政性办法使人民币或升或降的事情不会再出现了。” 首先,我们必须回答“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争论”为什么会不断“喧嚣”? 道理很简单。如同我们人类社会必须采用国际通用的重量计量尺度克、公斤,长度计量尺度厘米、米,体积计量尺度毫升、升等等一样,我们也必须有国际通用的商品价值计量尺度。 其次,我们必须指出:将汇率定义为“国际货币之间的价格”,这是不学无术。 将“改变人民币单一与美元挂钩”就称为“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中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探索与改革也未免太简单了。人民币汇率代表着中国人民的信用和尊严,恰好必须“用行政性办法使人民币或升或降”,而不能任由“市场供求为基础浮动”。中国政府总理不管人民币汇率,这是不识大体,放弃中国主权。 法国经济学家布阿吉尔贝尔(1646-1714)在《论财富、货币和赋税的性质》的第十八章中指出:“货币本身并非财富;货币是大众为了互相交换所需物品而共同认可的一种信用凭证。”货币是市场上所交换物品即商品价值的计量尺度。由于各种货币计算单位所代表的价值量不同,因此,它们之间也就存在着千差万别的换算比率。这同一国货币中存在不同的计算单位,也就有不同的换算比率是一个道理。在英国货币计算单位英镑、先令、便士,在人民币计算单位元、角、分之间换算时,我们能够说它们相互之间是一种“货币价格”关系吗? 汇率的正确定义是:不同货币即不同商品价值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比率。 英国伟大经济学家李嘉图(1772-1823)指出: “如果在英国兑付的100镑汇票在法国或西班牙所能购买的货物数量和在汉堡兑付的100镑相等,那么英国和汉堡之间的汇兑就是平价。如果在英国兑付的130镑汇票所能够得的东西不多于在汉堡兑付的100镑汇票,那么汇兑便对英国发生了30%的不利差价。 把成色十足的130英国金镑运往汉堡,即使要费5镑,我在汉堡仍然会有125镑;除非我的金钱并非成色十足,否则我怎么会同意用130镑去购买一张在汉堡只能得到100镑的汇票呢?——除非是这种金镑已经耗损,内在价值已经减低到汉堡的金镑以下,费去5镑送到那里实际只能卖100镑。如果是成色十足的金镑,没有人能否认我的130镑将在汉堡得到125镑。”(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七章论对外贸易,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24-125页) “其实一切商业,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对外贸易,实质上都是物物交换。”(同上,第194页) 将人民币同其它货币的换算称为“外汇买卖”、“外汇交易”并任由“市场供求为基础浮动”。这十分荒谬,也十分危险。 美国马丁.迈耶著作《美元的命运》的封面上,印有一句名言:美元的命运就是美国的命运。他在书中说: “正如马克思所说:从原则上讲,金属货币不是某个人、政府或银行的发明,而是一个社会(或国际社会)整体的发明物。纸币是作为金属货币的代理人(而非替代物)进入流通的。最初它代表对金银的要求权,人们之所以使用纸币,是因为他们相信,可以拿纸币到银行或政府兑换成贵金属。直到林登.约翰逊总统的时候,美元券上还印着这样的话:‘持票人可以随时用来兑换白银。’(Payable in silver to the bearer on demand.) 只有各国政府承诺,按照特定的价格购买或铸造金属货币,才能使各国货币间的汇率‘固定’不变。‘贬值’意味着给定面值的金属货币中,贵金属的含量减少,意味着货币发行国提高了其货币购买金银的价格。1913-1930年间,一英镑可以购买0.23金衡盎司的黄金。到了70年代末,一英镑只能买0.01金衡盎司的黄金了。”(第26-27页) “1967年在巴黎货币会议上,萨缪尔.拉格斯代表国务卿威廉.西沃德发言,呼吁统一世界币制,即统一沙弗林(英国当时面值1英镑的金币)、半鹰(美国5美元金币)和在美国敦促下即将铸造的面值25法郎的新币的黄金含量,以便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他的努力使该提案获得了17张赞成票。但是,两张反对票(一张来自英国,一张来自瑞士)扼杀了这项方案。”(第27页) “关于通货膨胀,托马斯.曼有句名言: ‘人们的财产被洗劫一空,德国成了强盗横行的国度。’”(第31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1 19:19:5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