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企业财富的来源、分配与企业的目标

[复制链接] 3
回复
90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6-20 14:10: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什么要讨论企业的目标呢?我们以华为公司为例,华为公司在其基本法中就完全、明确的回答了上面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公司的业务范围、公司的目标、公司的价值观,因此,华为成为了中国企业的骄傲。只有一个拥有卓越目标和价值观的企业,才会成为卓越的企业。

  但这种“卓越”的前提是对职业经理人强烈事业心的假设,遗憾的是,这种假设对大部份经理人来讲,是不成立的。因此,企业职业经理人的价值观是企业生存发展着先解决的问题。

  我国企业在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和社会的价值观转变一样,企业也由完全忽略投资收益的时代,转入了一个完全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时代。尽管经典的经济学可以论证“企业只有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才是最符合资源最优配置,能够取得投资效率最大化的选择。但对企业管理者而言,问题也就不那么简单了。我们看看以下的现象:

  1、当公司把股东利益放在高于其他一切利益的位置时,长期股东并不能最大限度的受益。相反,当满足顾客需求被作为企业存在的主要理由,而且员工利益被放在股东利益之前考虑时,企业的长期股东才能受益最多。

  2、同样,当企业追求的目的成了把员工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时,员工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受益。相反,个人发展的最高层次与个人能够获得的最大幸福,源于为实现超越自我的那些高尚目标而做出的努力之中。员工看重那些目标,而且它们能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的确“在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从而使他们在工作中实现更加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

  3、企业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与它为股东创造的财富并不是同一概念。对社会来说,到头重要的则是公司持续的、总的价值创造能力。企业并不应该只是为股东创造价值,而还应该为顾客、员工及社会创造价值。

  4、把公司按现值计算的投资的纯利润回报最大化,并不等同于企业获得最大的竞争优势,而且有时它可能与公司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相抵触。因此,利润最好的被企业作为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手段来对待。企业不应该把利润本身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

  5、在一个追求资本利润的做法被广泛标榜的时代,大多数企业所必需面对的现实情况,却是为追求在竞争激烈的产品市场站稳脚跟而采取的做法,能够更迅速、更直接、更顺畅地满足获取竞争优势的需要,因此它更具有建设性,更富有成效。管理者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应对资源市场的压力上,那么他们就可能破坏自己公司应对源于产品市场的、更为关键的竞争压力的能力。

  6、领导者高尚的行为准则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将会抑制获得突出业绩所必需的注意实效的行动。恰恰相反,它们借助创立一个激励企业成员抛弃更多私心杂念的良好环境,来增强大家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凝聚力,从而提高公司的长期竞争力。

  以上的现象和观点不得不让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反思,公司的目的和目标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公司存的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公司长期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没有正确的公司的目标,即便是取得短期的成功,也会由于没有目标或目标偏差而摆脱了不了消亡的命运。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项人力资源与经济指标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得出:

  1、与员工共享利润和收益的公司,其财务操作比没有共享的公司明显好得多;

  2、在广泛的范围内共享信息,且有广泛的员工参与计划的公司,比强制运行的公司在操作水平上明显高得多。

  3、有弹性的工作设计(有弹性的工作时间、轮换、工种放大),都与财务上的成功有相当的联系。

  4、培训与进步对商业的财务操作有积极的影响。

  5、一线效果有三分之二是因为团体经济参与、智力参与、有弹性的工作设计和训练及发展合并影响而成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结果呢?我们可以先从企业价值增值及分配模型(CVAD模型)来看看企业的财富创造及其分配去向。在企业所产生的收入中,除去物质原料的投入部份,其余的就是增值部分。这个增值部分就是企业创造的财富。在这个增值部分,是由三部分构成的,也就是说企业创造的财富是由三部分来分配的。这三部分包括:

  1、人员费用包括企业所有员工的工资、奖金、福利以及其它支出;

  2、国家及社会分配包括国家及地方税收以及各种行政收费等;

  3、股东利益在增值部分除去人员费用和国家及社会分配就是股东利益。

  CVAD模型对企业各项收入和支出的分类与企业通常所用的会计分类不同的是:通常的会计分类把人员费用和国家及社会分配计入成本中,而不是看成参与对企业创造的财富的分配的主体之一。这就使得企业管理者以对方的思维来看待三方的利益。而不是用一个统一目标来统筹股东、员工和社会的利益。其目标往往局限于股东利益,从面造成各方的投资收益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必然造成企业长期发展的不平衡,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这就是为什么高利润的企业往往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而且“暴利”一定造就不了卓越企业的原因。以汽车业为例:近两年来我国汽车的风云变换说明,以追求高利润为目标的企业,是难以与只有5%平均利润率的国际大汽车商长期竞争的。

  从CVDA模型可以看出,企业长期生存的关键价值在于创造和扩大增值部分的价值,而不是单纯的扩大股东的利益。也只有扩大了增值部分的价值,才能保持股东的长期利益。因此,企业竞争生存的理由在于创造成财富,而其竞争的优势只能是“效率”而不是成本。而我国目前企业的优势往往在于低成本,这个低成本主要是指人员费用。从长期而言,这种优势是不可能保持长久,没有效率上的竞争优势的企业,必然会导致各方利益的失衡,从而影响企业的生存的基础。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6-20 14:10:25 | 只看该作者

  新经济时代的竞争更是体现在效率的竞争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成为在建立效率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国企业具备的劳动成本优势让位于知识型优势。我国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资本对劳动力的取代,已经逐渐侵蚀劳动成本优势。建立在较低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必将转眼即逝。

  2、人员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知识的作用在于提高企业的效率,即在同等投入下创造更多的财富。这就要求企业要有能力吸引具有才华的人,而且要能使其愿意奉献知识和才华。这与强调人员的低成本战略显然是矛盾的。

  3、股东利润受到市场竞争的挤压

  把低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思维,必然造成市场挤压股东利润,股东利润挤压员工收收的现象,近年来,华南地区经济增长,而平均收入不见长,充分说明了我们的竞争优势已经到了低线了。没有对企业目标的再认识,企业是难以再上台阶的。

  随着我国市场化竞争的进一步提高,不从根本上理解企业存在的理由和目标,企业的职业经理们是难以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寻找到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的。所以,公司目标的确立与维护,是职业经理人的一个中心职责。企业管理的目标必须是以高效率的产出为指导思想。这些高效率包括了产品创新效率、生产的效率、营销的效率、以及品牌价值等等方面。

  增加股东价值的路径有两种,第一种就是增加股东分配的份额。这种方法主要包括:

  1、降低员工的工资及福利,以极低的人员成本来获得价格上的优势

  这种措施是适合现在大多数行业和企业现状的,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是以成本的优势而取得市场份额的。这包括了我国沿海及内地大多数民营企业。因此,低成本的工资以及可以降低的福利就成为吸引投资的最好手自段。这表现在珠三角劳动力成本优势向长三角转移。

  2、减少国家和社会分配的份额

  这种方法最典型的表现在我国各地区的税费优惠政策。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早期,通过地匹性的优惠政策对我国沿南开放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全球竞争的一体化和全国市场的开放,由这些政策而产生的竞争优势正在弱化。早期通过人工低成本和税费优惠取得成功的经验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这也是为什么深圳及珠三角地区出现一些问题的根本所在。没有重新对企业存在价值和目标的认识,那么在人工和税收优惠丧失的条件下,企业也就丧失了竞争优势。股东利益的主要来源不是通过创造更大比例的增值财富,而是通过挤压员工和国家利益而得来的企业其长期的竞争力是脆弱的。

  另一个通过压缩人工费用而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造成整个效率的降低和竞争力的弱化。因为企业的员工在受到利益被挤占时,由于其地位的弱势,只能接受,但会以消极的工作行为来表示抗议。从而进一步降低企业的效率。从长期而言,企业的竞争力不是增加而是降低了。处于低人工成本和优惠政策保护下的企业,其在企业知识和创新上投入上是很低的,一旦遇到市场的挤压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将显得手足无措。这也是现在很多企业的现状,当环境优势不复存在时,其自身的效率的低下和创新力的缺乏只能使其处于困境之中。由于习惯,他们还会在人工上和政策上寻找机会,而不是在提高效率上努力,华南地区现在人才的缺失充分说明了企业到了应该重新思考其目标和竞争优势的时候了。

  另一种增加股东价值的方法就是通过扩大增值份额而同时扩大三方的利益。这也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很多企业采取的方法。其实质就是通过提升企业的效率,提高投入产出比,从而扩大企业的整体财富,给股东、员工和社会都带来利益。一种最普及的误解就是,高效率的工作会带来高失业率。但从全球各国和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效率的国家和地区恰恰是高就业率,效率是带来就业机会而不是就业机会的丧失。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6-20 14:10:40 | 只看该作者

  通过提升效率而提升股东价值的方法的企业,主要会表现出以下的特征:

  1、注重知识的投入与创新力

  尽管没有企业不认为自己重视知识人才和创新力,但其对知识和人才狭隘的理解使其只愿意支付给能看到明显业绩的个别人才以高薪,指望个别的精英能给企业带来奇迹。不是系统的构建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不论是国内或国际成功的企业,比如IBM、惠普、华为、联想、TCL,其成功都得益于系统的注重对知识的投入。

  2、注重员工的工作及生活质量的提升

  把员工的只看成挣钱养家的打工仔,是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通病。对员工需求的认识充分说明我国管理思维与水平的落后。在一个有卓越的企业中,其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提升本身就应该成为其公司的重要目标之一。

  3、注重研发的投入
 
  不注重研发的投入是我国企业的通病,确实,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联想的贸工技、TCL的网络优势等使中国出现一批优秀企业,但环境在变,早期不注重研发投入的成功是因为中国市场的空白太大,竞争不够激烈。从长期而言,要具备竞争优势必须加大研发投入。

  4、注重品牌价值的投入与提升

  不重视前面三项的企业也不会真正重视企业品牌的价值。把品牌投入只当成促销的手段的思维,充分说明了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生存的理由和目标的误解。

  尽管在各企业的写在纸面的价值观中,都能提出各种看似先进的理念,比如:以人为本、科技兴企、创新等等。但能真正领悟企业生存的价值和目标的企业经理人并不多,而能领悟到的企业往往就成为了行业中的佼佼者。我们以民营企业为例来看看应该如何正确理解企业的目标。

  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成长起来了,发展到现在,已经占据了国民经济的50%以上,而在市场化程度高的竞争性行业中,更是占据了更大的市场份额。但我国民营企业的长期成长除了受到金融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外,更重要的是受到了民营企业家思维的限制。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对企业目标的理解。

  对于个人而言,早期的创业就是一个发家致富的过程。当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往往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难以推动行业的市场结构的重组。这里,首要的问题在于民营企业家能不能实现由个人财富的创业者向企业财富的创造者的转变。如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人财富的创业者是以股东自身利益为目标的,而企业财富的创造者必须考虑包括国家和员工在内的利益分配。因此,小富即安,对很多民营企业家来讲,是现实的选择。因为如果没有具备由“老板”向“职业经理人”过渡的思维的民营企业家,是承受不了企业成长带来的挑战的。

  不是每个民营企业的“老板”都想成为企业家的。因为企业财富的创造规则与个人财富的创造规则是有区别的。只有正确而深刻理解企业目标与价值的企业管理者才可能把企业引向成功与卓越。

  对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经典理论”的错误理解是引导诸多企业走向衰亡原因!西方有句谚语:“通往地狱之路是由一个个美好的愿望铺成的。”,口口声声把股东价值最大化念在口中的企业,往往是对股东利益伤害最大的企业。享利·福特说过:“企业有责任以最低的价格向社会提供产品,并提高员工的收入!”著名管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说过:“任何组织的管理问题,都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加以解决:建立起某种环境条件,使个人的目标与该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

  公司究竟应该以什么为目标呢?我们认为:只有以价值增值为总体目标,以股东、员工、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利益为综合目标的企业才可能基业长青,才符合股东价值长期最大化的要求!我国企业与美国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区别在于:我国企业创造了高了利润率,而美国企业创造的是高的价值增值。

  理解企业的目标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对利润的理解。企业领导的利润观,将决定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否能够很好地服务于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公司创造的总价值,则能最好的为顾客、员工及长期股东的总体利益服务。一个企业若想最大限度的提高竞争力,它所确立的目标必须包括利润的增长,所在市场份额的增加,经营业绩与产品质量提高,以及生产成本的降低。利润成为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

  切斯特·伯纳德在《经理的职能》一书中指出,商业的目的是生产商品与提供服务,而不是贪图利润。利润是吸引资本的一种基本手段,保证公司有足够的盈余来为员工及供应商提供奖励,从而激发他们更好地为公司做事的热情。彼特·德鲁克同样也把利润看作一种手段,他指出:

  “商业无法以利润来阐述或解释。当被问及何为商业时,典型的商人很可能会回答说‘商业就是努力赢利的公司所经营的业务。’典型的经济学家也可能作出同样的回答。这个答案不仅是错误的,而且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利润最大化的概念毫无意义。

  其实,它要比风马牛不相及更糟糕:它会带来危险。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上,许多人并没有正确理解利润的本质,他们内心深处甚至敌视给工业社会带来极大危害的利润,而利润最大化的概念,正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一种人们广为接受的观念:公司谋取利润,同公司造福社会的能力之间,存在着固有的矛盾。但实际上,只有当公司可以赢利时,它才有能力造福社会。

  利润并不是商业活动的目的,而时常是一种有所局限的因素。利润并不是商业行为和商业决策的解释、成因或基本原理,但利润可对它们的成效进行验证”

4
 楼主| 发表于 2007-6-20 14:10:52 | 只看该作者

  以利润为目的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观念中存在一些逻辑的错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股东利益最大化关注的是捕获财富而不是创造财富

  股东利益最大化只能狭隘的衡量公司创造财富的能力。正如前的CVAD模型中,股东利益通常是关注如何把一块饼分大,而不是把饼做得更大。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产制约因素中,这是很关键的一个制约因素。仍把企业看成只为股东创造财富的公司是难以在行业中成为领导的。我们以长虹为例,尽管有很多对其价格战的批评,但长虹对我国家电业结构的形成以及造就全国甚至国际性的大公司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长虹之于我国彩电业,和福特当年之于美国的汽车业,其意义是相当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厚彼薄此呢?以长虹、联想、海尔等为代表的优秀中国企业,其成功的前提就是正确理解了企业的目标是创造财富而不是捕获财富。纵观建材业、小家电业等至今分散度高的行业,其行业结构的分散既来源于环境的因素,也是由于其中没有产生能够真正理解企业的目标,并能付诸实施的职业经理人。

  2、股东的利润率并不等于市场的竞争力

  即然理解了企业必须以创造价值为核心目标,那么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股东的利润率并不等于其竞争实力的原因了。即便从长远看,竞争力与利润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当面临越来越下降的利润率时,中国的企业大多表现出极不适应的状况,他们总希望再找回十年前高利润的机会和感觉。我国企业如果不能从长期竞争生存的角度来看待企业,在短期投资回报极大化的压力下,必将丧失长期的竞争优势,呈现生存危机。现实中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研发创新、投入技术、品牌投资等方面都显得缺力。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