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温州的政府你如何面对温州现在的产业结构!

[复制链接] 1
回复
85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1-8 15:1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ficeffice" /> 温州经济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以及西北地区的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慢慢的减速,进入了比较平稳的阶段,但是由于温州特殊的产业结构,对基层员工的过度的依赖和温州现有土地资源的缺乏而呈现了急速衰退阶段。对于以电器、服装、鞋业、眼镜和皮革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一方面人员的缺口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生产,可以说普通一线工人,决定着企业的存亡;另一方面温州地少,也阻碍着企业的扩张。面对一线员工紧缺和土地问题,政府你是否该对温州的产业有所新的战略呢!

 

近段时间由于公司进入生产旺季,遇到了两个让自己尴尬的局面,一是遇到了部分的生产企业的车间管理者因为自身企业的基层人员不能及时招聘到位纷纷离职,二是自己企业对于一线工人的数量缺口加大,但是通过各方面的渠道却还是招不到需要的员工。对于一线员工的工资方面一再的提高,但是还是满足不了许多人应聘人员的要求,造成了如今一线员工和高层管理人员一样是社会的稀缺资源。而另一种社会现象就是公司招聘的一般岗位,应届大学生应聘人员相对较多,但是稍微具备经验的人员却还是缺乏。不禁让人深思,具备经验的人员都哪里去了呢,几年前从外地招聘过来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培养确在如今都离开了温州,他们为什么没能留下来呢?如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而且在等着企业提供的相应岗位,面对这部分人,让企业头疼,让政府也头疼,如何安置这些人呢,对于生产型的企业,不可能安置如此多的应届毕业生,就算给予安排也是一些基层的岗位,在车间很多学生都不愿意从事此方面的相关工作。现在可以说伸出手一抓,一大把,并不都是普工,而相当部分的确是大学生,面对此种局面,感慨良多。

 

面对着山水温州,如诗如画,但却因为产业结果的原因而逐渐被抹黑;面对着温州众多的人口却招不到普通的工人,而大学生过剩。目前温州如此的人才结构和现今整个社会的区域发展趋势,温州的企业该如何抉择,政府又该如何去有效的参与呢?

 

针对温州的现状,政府和企业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政府部门和更多的盈利机构走向了人事代理和劳务外包方面的工作,积极的为企业拓展人才引进渠道,来努力维护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存。但是这样的方法到底还能持续多长时间,这样的方法是否还是可行呢?看着现在温州的发展和自己的优势,不禁深思,如此的处理方式,是不是有些像黄河大堤的工程一样,黄河里都是泥沙,水涨高了大堤就继续加高,结果让黄河变成了地上河,万一大堤塌了的时候那么损失是不可预计的。另一方面企业也从最先的将公司的生产本部安置在温州,到慢慢的将生产车间迁移到了外地经济比较落后而劳动力比较密集的地区,企业的外迁是一种好的现象,虽然对于温州的短期发展会造成资金流失,但是对于长远的发展来说还是有好处的,当一个空缺出现的时候,总是需要一种东西去填补的;另一部分企业采取了虚拟经营的形式来减低了地劳动力的依赖程度,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企业的命运掌握在了其他企业的手里,一样受制于普通工人。企业发展一定的阶段理应有新的行业或产业加入到大的经济环境中来,为什么温州却很少见到这样的场面呢?

 

温州的产业结构正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慢慢的走向成熟,并趋向衰退现象。新的产业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逐渐成长并取代旧的产业结构呢?温州政府如何在新的形式下来扶持新的产业呢,社会发展到了一个地步,经济到了一定程度如果还是一成不变,在温州这样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出现经济衰退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现在已经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企业的外迁意味着产业结构将有个新的转变,希望“离开并不是结束,而是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温州如何发展,也许是个未知数,但是政府在这场变革中所采取的态度值得期待。产业结构是温州该正视的问题,产业该如何改,如何才能更好的因自己的区域优势和现有资源来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温州的政府该如何的对待现有的产业结构,如何通过政策来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愿温州会以一个新的姿态呈现出新的繁荣形式。


沙发
发表于 2008-1-8 16:55:59 | 只看该作者
应该完善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应对下一步更大的发展.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