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3-6-19 09:04:00
|
只看该作者
在初创的这个阶段里,汉普又是如何吸引人才并且留住人才的呢?
张后启认为收入是激励的一个方面,最好的解决方法则是给员工发展的前景和希望,一个是为员工设计一个很好的发展未来,一个是注重员工个人的知识积累。汉普会为不同的人设计不同的发展前景。比如说,把员工派到参股公司去当管理者,或是送到竞争对手那里。这是一个社会范畴的输送人才,汉普有一个非常开放的观念。我们也从社会上接纳人才,与企业互换人才,顾问都有一个从顾问到操作,又从操作到顾问的过程。这样做的咨询公司并不多,通过以往做过的实验,效果还不错。汉普尊重个人选择,希望每一个人都有很好的发展。
“目前很多优秀的员工不愿意在外企做长,因为在外企总会有一个天花板效应。而在汉普每个人都有一个充分的发展空间,每个人都可能做到总裁的位置。”张后启说,在他的名片上没有总裁一职。“在汉普只有职位不同的顾问,没有管理权威的行政级别,汉普尊重的是知识,而不是管理的权威。”在汉普,所有人都参加轮岗制,包括张后启。比如适合做项目的可以去做项目,如果感觉做项目累了,也可以要求去管理学院当教授,汉普日益形成的良性循环机制,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张后启的观点是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不能做长了,一个人8年不换岗,思维就没了,创造的热情就会降低。他坦言,自己的兴趣其实是在管理理论研究,也许几年后他会去管理学院当教授,不能想象十年以后汉普还会是他充当总裁的角色。张后启非常强调建立学习型的企业。汉普是一个创造学习知识环境、让所有人高速充电的企业,以提高员工自身能力,提高对企业价值的认同感。进入汉普三个月以后,很多汉普员工就会发现自身有很大改变。这是经济收入之外更大的收获。
学习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咨询顾问能够经得起市场的挑战。咨询顾问往往是咨询公司的财富。汉普咨询的顾问大多来自于企业,他们都曾经在企业不同岗位工作过。这种选择趋向来自于张后启的一种理念:只有深入企业的人才能真正了解企业。这些顾问有的是在IT行业做过,有的是在工业企业干了几年,只要他们有潜质,经过一定的培训,转变角色以后,就是非常优秀的咨询顾问。
汉普对顾问的考察也很独到,有几条硬指标:技能、知识水平等等,并且将顾问的知识水准量化。如销售线上,负责客户开发的,在内部价值链上,从接触客户到咨询服务,知识联系等等。要看对管理领域的理解、软件功能的了解、客户评价结果(包括沟通、责任心、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项目经验等。
汉普的项目统一管理,由项目经理负责。目前汉普在全国各地有30、40个项目同时运作。汉普的管理方式是全国各地大移动办公,公司内部信息系统办公,管理没有地区概念,只是根据工作性质不同分成不同的管理线,一条条线做下来,管理也由此从甲地延伸到乙地。每个项目顾问的表现都有一个系统的评价表,不同的级别必须具备不同的技能水准。比如在汉普做客户发展的,就负责识别客户需要,宣传汉普理念、做方案、讲解方案、做培训都可以介入。汉普会根据不同人的特点安排不同的位置。
谈到员工的长期激励问题,张后启说:“这也是汉普为什么要上市的原因。从长远的激励来看,必须让有知识的人参与分配,这样才符合时代发展,汉普才能长久、持续发展。”
在汉普发展过程中,不乏员工另立山头,将汉普的模式照搬过去。张后启说:“永远都有一个主流和非主流的关系,任何时代,模仿不一定能成功。”用友在财务软件领域的成功带动了一批财务软件公司的诞生,什么金蜘蛛、伟图等等,大多是从用友出去的员工成立的,可到最后,用友还是用友。张后启的坦然是建立在对汉普实力自信的基础上。
汉普目前快速成长的速度支持了他的这种信心。成立五年多来,汉普几乎以每年300%的速度增长。
培训教材往往是咨询公司的核心机密,对外界都是秘而不宣的,而张后启却无所谓,他对内部人员讲,没关系可以让外界看,有的对手拿到汉普半年前的培训资料,会发现汉普已经有了新的教材。在汉普,最长8个月要换一次新教材,不断创新,并且讲求创新的速度和质量,这是汉普成功的保证。为了保证创新的速度,汉普成立了专业的研发部门对企业的最新需求作出反应。
员工离职创业,与自己进行同业竞争是许多企业头疼的事情,张后启却抱着一种非常开放的态度。他说:\"人才的流动是正常的,我们欢迎竞争对手的壮大,也欢迎汉普的员工出去创业,我们还会提供支持。行业的蛋糕要做大,光靠汉普不行,行业的规模需要更多人的介入。
“内部人才需要动态的流动。一个企业有了自信心,什么都不怕。我们不怕和别人竞争,这个行业只有竞争起来才能发展起来。”对竞争,张后启坦然相对,他相信汉普会比对手跑得更快,而有了对手的追赶只会令汉普发展更快。
惯例四:放弃控股权是创业者的大忌
张后启:只要有利企业发展,谁控股都一样
为了领先一步,张后启在资本运作上也是一反常规。谁都知道创业者的控股权不能轻易交出,前车之鉴历历在目,交出了控股权就是交出话语权,王志东、张树新哪一个不是输在控股权上?张后启却说:“没关系,只要企业能迅速发展,谁控股都一样。”
汉普第一笔融资来自用友,2000年底,张后启从香港上市公司亚洲物流融资5000万元。总部迁至香港。其后,张后启从联想融资。张后启的股份在融资过程中一点点被稀释,现在他在汉普所占股份不足15%。
张后启说他选择融资企业有三个原则:一是汉普品牌不能变;二是汉普必须坚持自身发展空间;三是合作伙伴资源有利汉普上台阶。
选择联想是对张后启这种理念的最好诠释。汉普的健康发展吸引了许多要求参股的企业,包括国际跨国巨头。多年来,张后启都在推广自己的全程供应链管理模式,他发现联想一直在实施这种供应链全程管理,而联想是不自觉的,他们是在企业逐步信息化过程中发现必须进行全程供应价值链的管理,否则企业的管理瓶颈很难突破。可以说联想的实践证明了张的理论,只是联想没有在理论上总结而已。加之联想原来也有一部分咨询业务,彼此顾问也有互补性,自然一拍即合,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强强联合”。
目前来看,汉普与联想的合作比较成功。联想不仅注资汉普,还派了一部分员工到汉普,同时也带来联想的企业文化。
张后启说:“中国人很难打破资源的组合方式,创业者认为100%股份捏在手中就是不老树,这种狭窄的思想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我认为根本不用担心股份稀释以后,自己仅仅是一个股东身份,诸如会不会被换掉等等顾虑。不用别人换,过几年我会把自己换掉的。在汉普实行的循环系统中必须这么去做,新的人又会有新的想法,这么做只会促进汉普更快更好地发展。
“任何工作谁最适合,就由谁去做。企业最终都是社会化的,不属于某一个人,股权也必须社会化。从大概念上而言,汉普也是为联想打工,联想考虑的是如何让汉普健康发展,因为他有那么多投资在汉普,最主要的是这些投资能够得到多少回报。另一方面联想今天控股,明天汉普上市了,联想很难说还是不是汉普最大的股东,联想不可能为了这个控股权不让汉普上市。将来如果有一家对汉普全球化有帮助的企业出现,汉普还会继续引入投资。”
张后启说:“创业者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关键是企业要快速做大做强,形成规模,这样才能领先于竞争对手。”
无论是用友还是亚洲物流进来,汉普都是增值扩股,创业者以有形、无形的投入折算股份。关于创业者的投入如何去衡量的问题,张后启认为关键是如何解决存量资本和增量资本的关系,原始股份投入作为存量资本如何回报,企业发展中创业者知识投入所创造的增量资本如何回报创业者,不应该有心理障碍,好像创业资本一定要翻无数倍然后传给儿子,儿子又传给孙子。创业者的投入有一个合理的回报就应该满足了。张后启认为自己当初投资几万元,现在变成了几千万,已经很心满意足了。
惯例五:只参与,不介入
张后启:企业与咨询公司能够优势互补的话,可以共同发展
“只参与,不介入”是当前国际著名管理咨询公司的惯例。毕竟咨询是一回事,但真正到企业中去管理企业又是一回事。
2001年5月,张后启担任大连实德副总裁的消息引起舆论哗然,一时间各种猜测和传闻令整个事件人尽皆知。有人认为这是中国IT咨询管理深度介入企业的开端。也有持怀疑态度,认为如果项目做砸了,受损害的不仅仅是项目和人员,更主要的是张后启和汉普的声誉都会受到影响。
有人猜测,张后启出任实德副总是实德实施ERP项目咨询服务的附加条款。通过“捆绑”方式确保2000万元的投资能有成效。而张后启却澄清,实际上在此之前,汉普就有类似做法:派汉普的一些咨询顾问到企业中去任高层角色,这种方式可以增加与企业的互动和长期发展。
据《当代经理人》向业内人士了解,像汉普最擅长的ERP项目与管理咨询结合起来,在企业实施必须对企业原有组织机构、权力分配来一次大的变革,因此ERP能否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权力再分配能否顺利进行。汉普如此介入企业实为无奈之举。一个公司上ERP项目,每个部门都要在适当的时候参与进来,进行实施。涉及到如此之多的部门,而且还要进行业务流程的调整,很多部门的职责、工作以及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内容、方式等都要改变。有些部门的工作范围要做相应调整,增加数据透明度,由于管理效率提高使某些人离开原来的职务。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然要触动一些人和部门的原有利益。汉普只有彻底深入下去,才能保证项目方案贯彻到底,才能保证方案的实施质量。这可能也是汉普在了解了中国企业现状后做出选择,这也是中国咨询公司面对国内企业时更深一层的责任感。
据悉,张后启在实德是财务审批权、人事任免权、管理改造权、企划管理与战略谋划权四大重权于一身。有的媒体认为张后启从咨询顾问到职业经理人角色的顺利转变直接关系了此次合作的成败。
将近一年过去了,人们对此事关注的热情没有减弱,而张后启讳莫如深的态度也没有改变。在摄影棚拍照时,张后启常常会提起实德总裁徐明,都是寻常生活趣事,足见二人已不是单纯的合作关系,更多一些朋友的熟悉。汉普与实德合作,结果如何未可料知,但以此可见,张后启与徐明的合作还是非常愉快。采访结束,张后启急急离去,因为徐明正在等他。可以想见,文化情感的类聚、做企业艰辛的相互理解,使张后启这样的本土咨询顾问对企业有了更深一层的责任感,这也许就是张后启为什么深入咨询企业的原因,但这是否就是国内咨询业优势所在呢?很多的迷惑还需要结果的验证。
采访手记
高速成长之累
对张后启的采访约起来真不容易,不是他不配合,原因很简单,实在太忙。后来总算商量妥当,早上采访,下午去摄影棚拍照。
到汉普其实应该算是中午,原约的时间推迟到上午11:30,张后启早上有一个高层会议。没想到会议开到了12:00,处理了一些事务,又很快接待了另一家媒体的记者,张后启总算能够坐下来接受《当代经理人》的采访,这时候已经是中午12:30。大家一边吃饭一边采访,最辛苦的是他了,整个午饭几乎没有吃什么,他还反过来安慰说,中午一向吃得很少。
原定于12:00去摄影棚拍照,被推迟到了下午2:00,拍照过程中,张后启的手机不断响起。拍到一半时,他干脆叫来了自己的客户,拍照、工作两不误。6:00多,所有照片全部拍完,张后启匆匆离去,本来下午他还安排了一个会谈,只得推迟到第二天。
我们曾经听说过联想“1分钟罚站”的故事,无论是谁只要开会迟到了,就必须罚站,如此不近情理的规定倒真培养了联想人守时的习惯。在这里,我们无意于批评谁。常常会听到企业老总说“身不由己”这个词,特别是高速成长企业,方兴未艾。然而因为一个环节的不守时而导致全天日程的混乱,这个是否值得呢?张后启强调企业的流程管理,流程管理对每一个环节都有要求。看来流程管理的推进不仅是简单的制度改革,手段改革,更重要的是习惯的改革,文化的改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