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中的政府功能 说政府对股市的干预效果不好,副作用很大,这主要是指行政干预。用发社论、喊话等方式强行干预市场,问题确实很多。现在政府及监管部门实际上也极少采用了。至于说到政府用经济手段干预、参与、影响资本及证券市场,则另当别论,因为这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一个主要功能。 首先,现代证券市场,不是传统的农村集市贸易,可以靠习俗和惯例维系运行,而是由无数的法律、法规、法令、部门规章、规则和办法构造起来的一架高度精密和无比敏感的机器。政府行为的痕迹,实在处处可见。对于政府或其授权机构来说,他们不是干预不干预的问题,而是本身就是其组织者和协调者。他们每一个规则或办法的制定或改变,都直接影响乃至左右这个市场的格局、估值和发展。举例说,过去的股权分置是政府行为有意或无意的结果,现在的股改,也是民意通过政府意志的体现,可见不同的政策、制度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要现代政府或其授权机构不干预证券市场,其实是很无知的认识。 其次,从经济学理论上说,证券作为投资品市场,与工业品、消费品市场不同。在工业和消费品市场上,如果需求上升,利润增加,新的资本和劳动就会流入,供给增加,导致利润下降,反之亦然。这就是著名的市场竞争导致利润平均化的规律。追求高额利润的欲望和竞争导致的利润平均化推动经济发展,形成市场经济内在制约和平衡的机制。但是投资品市场上则大不相同。如股市上涨使得人们普遍获利,高利润或赚钱效应引致资金流入,但流入后不是增加供给,降低了大家的盈利率,而是因资金进入推动股价上涨,盈利进一步提高,赚钱效应更加彰显,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危河高悬、泡沫破裂。反过来股价下跌时也是一样,越赔钱,资金越流出,后者又导致股价进一步下跌,如此恶性循环。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则在其中推波助澜。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在已经高度发达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股市仍然有时会暴涨暴跌,急剧动荡,需要政府及监管者煞费苦心,不断与时俱进,修补漏洞,防患未然。日本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资产泡沫及其后的破裂导致“失落的10年”,美国2000年新经济泡沫爆破导致纳斯达克股指在7年后的今天仍然只有当年市场高点的一半,不知多少人从暴富变为一贫如洗,实在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其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和应对也在后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诟病。因此,在证券市场上,不是政府要不要干预的问题,而是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和发挥作用。 从这样的大视野来看今天证券市场的表现,我们就会豁然开朗:原来我们今天股市的亢奋乃至狂热,并不是像初看上去那样是投资者的盲从和自发的市场行为,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过往政策的结果。调整这些原本存在缺陷或者曾经有用、现已过时的政策、办法,避免股市更大泡沫的形成和聚集,防止对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消极影响,恐怕是今天的当务之急。 例如,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说,利息率偏低,定期储蓄存款扣除物价上涨之后的真实利息为负,以至储蓄大量向股市移动,既是储户保护自身利益,寻求更高收益率的合理反应,也是股市不断攀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适时适度提高利息,特别是大幅提高实名制的个人定期储蓄存款利息,既可以给偏热的经济降温,更会通过经济减速,比较收益变化、资金流向改变的多种渠道给股市降温。特别是存贷差空间的压缩,会保障储户的合法利益,大大减少国内银行长期享受(现在外资在华银行也可以分享了)的垄断利差空间,抑制其风险放贷冲动,这样他们才可能有压力和动力去提供和改善多种金融服务。同时,失去了高利差的垄断利润来源,所谓中国股市中的金融股市值比重过大,个别银行股市值堪超世界之最,金融乃至参股金融板块的狂热炒作,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再如,那么多人去买股票,实在是国内投资渠道不多,投资品种太少所致。在国外成熟证券市场上,其实交易量最大的还往往不是股票,而是债券,特别是既能提供相当有保证的固定收益,又有可观风险收益的公司债券。我们过去的少量企业债,行政审批手续繁琐,控制极严,成了少数大国企的专利。今年原来就决定要大力发展的公司债券,如果能克服部门扯皮,议而不决的状态加紧推出,既发展了直接融资,增加了企业融资渠道,分散了银行风险,又能大大分流股市资金,为散户和机构投资人提供有吸引力但较小风险的投资品种。 又如,QFII现在发展起来了,但QDII至今裹足不前。开了一点小口子,还有诸多限制,只让买境外固定收益品种,收益可能还不如汇率损失,市场反应自然冷淡。我们现在并不是缺外汇进来,而是外汇顺差太多,导致宏观失衡。因此目前要大力发展的不是引资和境外融资拿回国内换人民币,自己给自己增加压力和负担,而是要加大两地上市的公司在境内发行、流通的比例,改变过去境外上大头,境内上零头,人为造成A股供给的稀缺和股价高企。同时要开放QDII,发展境外投资。现在同样公司的股票,H股、红筹股的股价只有A股的一半,有的甚至只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不到。让境内投资者包括机构可以去境外购买H股、红筹股以及其他主要资产在境内的外资企业股票,而不是只能买高高在上的A股,是降低顺差、减少流动性、增加投资人收益和分散风险的一石多鸟之举,我们何乐而不为?本国居民要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本土企业的股票,这种举世罕见的现象本来是股权分置、国内市场狭小、封闭的特定情况下的产物。股改顺利推进以来,A、H股股价反而拉大,A股国际化的进程反而开了倒车,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显然,稳步开放国内居民、机构换汇购买H股等境外投资品种,不光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对于国内A股市场的炒作降温,也有釜底抽薪之效。 最后,国内垃圾股炒作泛滥成灾,人们形成“套不怕”,“不怕套”的投资信念,实在是和我们多少年来鼓励重组、借壳上市、政府买单等的逆向刺激政策密切相关。本来市场经济中应该是优胜劣汰、新陈代谢,才能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但我们往往地方、部门利益林立、目标取向各异,在不同的政策攻关下,行小善而罔顾大义,允许乃至鼓励一个个陈年咸鱼翻身,垃圾变黄金,这怎么能单单责备我们的投资者对垃圾股珍爱有加、趋之若鹜呢?目前,监管部门正在加强打击力度,严惩违规违法,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我们今天层层审批的制度下,任何资产重组、注入、借壳上市,没等实施早已消息满天飞,近水楼台先得月。拿到批文之前,尽管接触、谈判、报批如火如荼,但总是一再澄清无可披露。等到木已成舟,股价早已翻了几个筋斗。这些显然不是光靠严打所能奏效的,而要在制度上从源头治理。要向境外成熟市场学习,不是鼓励而是严格限制借壳行为,不受理任何在股价异动之后上报的审批事项。这样只要规则清楚、执法公正,股价结构扭曲就会逐步校正,垃圾股的炒作自然也会退潮。 以上几条,只是挂一漏万,但只要态度明确,开始去做,炙手可热的股市显然就会复归平稳,进入发展的正常轨道。各行各业的人们也可安心上班、工作,不致被股市的超常收益率搅得心神不宁。这里关键是时机的把握。因为宏观经济降温、世界大商品和证券牛市的转向、多渠道包括外汇投资公司的吸纳流动性,都是迟早要到来的事。如果我们行动迟缓,眼见股市泡沫坐大,各方面的效应一起滞后起作用,日后必然会带来市场的大起大落,不仅损害广大投资者利益,也会冲击经济全局。历史证明,任何风险的化解,总是越早越主动。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如果在10年前刚冒头的时候解决,只是一个小手术,这两年做,就成了一场牵动全局的攻坚战。特别是目前股市已经形成自我循环和膨胀的系统风险:牛市本身在制造牛市。如券商的高收益,保险公司的超常利润(去年我国保险公司利润的77%以上来自证券投资),投资收益造成上市公司的重新估值等等。一旦市场逆转,众多上市公司的利润、收益、估值也会急转直下,市场会变得雪上加霜。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以后,中国股市依然面临整体上市的规范化改造、单一所有者控制产生的垄断和关联交易的制度变革等纵深挑战。但是,如果一项股权分置改革就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证券市场的运行轨迹和整体氛围,迎来了今天生机盎然的局面,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只要证券市场的参与者、监管者都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市场局面,目标远大,立足全盘,中国证券市场的长期繁荣和兴旺发展,在造福经济与社会的同时,造福于我们的广大投资者,就一定是可以期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