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3-6-6 16:45:00
|
只看该作者
其次,如何有效地从供应商那里得到更低的进货,从而保证你的成本优势?如何提高运营上的效率,从而扩大利润率?我们很遗憾地发现,国美在这一点上呈现出与国内相当一部分著名公司一样的“两付面孔”:“真诚到永远”是针对消费者而言的,为取悦消费者“招式用尽”,然而对待供应商则是通过延迟货款,交进场费,交节日促销费等等手法加以打压,将成本压力转移到供应商身上,使那些从量上得到好处的供应商对国美又爱又恨。 那么,沃尔玛在这三点上又怎么做的呢? 首先我们看沃尔玛如何吸引消费者?沃尔玛强调天天低价,可在沃尔玛绝对没有国美那样的“特价机”,但在沃尔玛商店,所有的顾客会受到“问候人员”(欢迎顾客并向顾客分发购物手推车)的迎接,这就是沃尔玛的营销理念:靠雇员而不是靠产品吸引顾客的忠诚。如何做到这一点?沃尔玛的做法是: 第一,投资建立了一个信息系统,建立了一套专用卫星系统直接向4000家供应商传递销售点数据,公司还安装了电视会议系统,帮助分店经理之间交流市场信息。 第二,要求它的高级管理人员去创造一种环境,以使各分店的经理去主动了解市场、把握市场。 第三,通过员工持股计划、损耗奖励计划与利润共享计划,激励员工对顾客的要求做出回应。 其次,沃尔玛是如何对待供应商的呢?在沃尔玛的早期阶段,实力强大的供应商如宝洁(P&G)公司是很强硬的,当沃尔玛强大之后,并没有反过来对宝洁强硬,而是与宝洁结成伙伴关系,它告诉宝洁,我们可以共享沃尔玛的电子信息来改善双方的业绩,结果宝洁公司成为通过计算机与沃尔玛连网的第一批厂商之一,宝洁在本顿维尔设了一个70人的小组来管理其出售给沃尔玛的产品,到1993年,沃尔玛已经成为宝洁公司最大的客户,每年经营大约30亿美元的业务,约为宝洁公司总收入的10%。 沃尔玛的CEO格拉斯称:“在沃尔玛没有超级明星。我们是一个由实现超过预期目标的普通人组成的公司。”格拉斯每周有两三天的时间是在视察商店的路上度过的,15位在本顿维尔工作的地区性的副总裁每年大约也要花200天的时间来视察各店。沃尔玛的供应商对这些合伙人的评价是:“沃尔玛是由极其忠诚的一群人管理的一个廉洁的公司,只要能与这些人接近,不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激动的事。他们活着就是为沃尔玛的荣誉而工作。这可能听起来像胡说八道,但这又是真的,每一个访问沃尔玛的人都对这一点感到难以置信。” 把一切扩张建立在制度、程序与文化上从戴尔身上学习持续竞争优势 戴尔公司的总裁迈克尔·戴尔在其自传中,表达了一个高速发展公司的CEO如何面对危机: 到了1992年底,我们成长得太迅猛,收入超过20亿美元,但公司的基础构架仍然是一家5亿美元的公司,几年前架设的每一种系统都不适用,但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没有人经营过超过20亿美元的公司。事情平顺时,没有人会思考:是什么方式让我们成功的?为什么会成功? 反思的结果是,戴尔认识到: 大多数公司的发展和成熟的脚步都比我们慢许多,但它们在规模尚小的时候所学到的基本程序,我们这时候必须回头认识。我们所创造的公司气氛,一直是以成长为重心,可是我们现在必须转移重点,从向外发展转为加强公司内部,回想起来还难以相信,但我们的确已经从一个众事不分的公司,发展成为一个在检验损益表时,拥有超过400种不同分析法的公司,戴尔已经成为一个以资料为轴心的公司,因为资料正是带领我们在正轨上前进的引擎。 我在很多场合建议中国的企业家好好学戴尔,因为我们的企业家视为成功“珍宝”的因素,戴尔大多没有,比如中国企业家始终强调的核心技术,戴尔没有;始终强调的品牌、规模,戴尔也都没有,但戴尔为什么把拥有核心技术、拥有品牌、规模等成功因素的IBM、COMPAQ、HP挤下计算机领导者行列? 我觉得戴尔的成功清楚地给我们两个启示:第一,成功与持续不是一回事;第二,持续的成功来自于公司的制度、程序与文化。 我觉得这是一切成功公司能够持续的最基本的逻辑底线之一。沃尔玛是凭“天天低价”成功的吗?是,但沃尔玛却不是凭“天天低价”持续的,沃尔玛持续的成功首先来自于战略上对公司价值清楚的定位,然后这种成功通过一整套制度、程序与文化得到持续,两者缺一不可。沃尔玛在1962年开设沃尔玛廉价零售业务,而在当时的前10位廉价零售商中没有一家在20年后存在,当时的著名连锁店,如King's、Korvette's、MammothMart、W.T.Grant、TwoGuys、Woolco和Zayre,都在这期间失败或者被幸存下来的商家收购。 为什么?萨姆·沃尔顿并不是特许店的创造者,他的第一个店是别人授权的特许店(1945年),但从萨姆·沃尔顿开设自己的沃尔玛连锁店开始,提供价值就是沃尔玛文化的一部分,沃尔顿发展沃尔玛的计划中有两个关键方面:第一是将这些商店设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和小城镇,沃尔顿相信“如果我们能够提供与远在4小时车程之外的城市一样好的价格或者更好的价格的话,”他说,“人们就会在当地购物。”沃尔顿计划的第二个要素是由内(管理)向外的扩张模式,正如沃尔玛的总裁戴维·格拉斯解释的那样,“我们一直是在从内向外推进。我们绝不会先学跑再学走”。 如果说沃尔玛的成功来自正确的战略定位,沃尔玛的持续却来公司的制度、程序与文化,为什么沃尔玛的“价格战”能够持续地维持下去?原因在于“价格战”本来就不是沃尔玛持续的原因,沃尔玛持续的原因在于其核心竞争力———出色的后勤物流配送(存货补充)能力和吸引客户忠诚的经营能力,并将这一能力作为公司竞争战略的核心。 正是基于这一核心,沃尔玛在各个方面培育起自己独特而让对手难于模仿的优势,比如在后勤方面的“连续装卸”,通过配送中心对货物的一系列安排,使沃尔玛得以在48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装卸码头运抵另一个码头,最终使沃尔玛的销售成本比行业平均标准低了近三个百分点。而支撑这一切的是沃尔玛的经营理念:通过向合伙人放权、保持技术优势和在合伙人、顾客和供应商之间建立忠诚来战胜竞争对手。沃尔玛人力资源政策的基点是:“如果你想让店里的员工照顾好顾客,你就必须确保你要照顾好店里的员工”。 由此国美得到什么启发?我觉得从这种对比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第一,今天国美受到挫败的原因其实就是当年成功的原因,国美当年凭卓越的战略眼光与机会把握,获得了先行一步的优势,但正是这种成功建立的地位优势,使国美对上游商采取单纯“用规模来压价”的策略,而不是像沃尔玛一样对宝洁以德报怨;正是这种量的扩张方式使国美只是强调前线经理的冲锋陷阵,而不是像沃尔玛一样,通过善待员工以实现善待顾客,也正是统购方式建立的价格优势使国美过于强调规模的效益,而不是像沃尔玛一样强调团队对客户信息与消费倾向变化的交流与把握等等。 第二,在扩张模式上,国美基本上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模式,这种模式需要在短期内做出很大的“量”,通过量进一步将供应商紧紧地吸引住,只要有供应商的信任,国美就可以大量地扩张,因为国美清楚地知道中国目前这些供应商的短处: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你没有做“增值”的能力,就只好在量上拼个你死我活,而国美就是中国家电最大销量的地方。所以,沃尔玛与国美表面上都是在用“价格战”在竞争,但在“价格战”背后是运营机制的差别:国美走的是以产品或“自我”为中心的外在资源优势的道路,而沃尔玛走的是以顾客为中心的内在能力强大之路。沃尔玛的CEO格拉斯说沃尔玛从不去做那种跳跃式前进然后再回头补漏的事,而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国美老板正在做的,正是“跳跃式前进”然后再回头补漏的事。 我想国美至少应当清楚地意识到像“天天低价”这样的策略,并不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国美应当懂得,企业竞争其实是在两个层面展开的:第一层面是企业家的战略洞察力和判断力,这可以使得企业获得先行一步的优势;第二个层面却是业务一线的实施能力,这是企业组织性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建立在制度、程序和文化基础上,第一个层面可以使企业成功,第二个层面可以使企业持续! 不过,国美也不必在压力面前太过紧张,因为国美面临的这些问题我相信是大多数已经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像戴尔在1994年总结的那样:公司“年轻”的时候,还没有必要为长期做准备,等到需要计划时,又已经为达到近期目标忙得焦头烂额。1994年我们最大的收益是从头开始。当时我们总算是具备了坚强管理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自公司有史以来,我们第一次可以思考一年以后的事,开始研究公司的长期目标。 到戴尔已经超过20亿美元之后,才学会从思考一年以后的事开始,这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真的很简单吗?你如果去统计中国那些所谓大公司的CEO的时间,有多少用在思考一年之后的事上?在我看来,当一个企业的CEO的主要时间是用在思考一年以后的事,而不是主要用在处理眼前的问题,那这家公司离持续也就不远了。 我们不知道国美CEO的时间如何安排,但我们希望这家优秀公司的CEO真正懂得,所谓战略就是对未来的选择,所谓执行就是将自己的精力集中于选择的那一点,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能够支撑你长期报酬的能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才是真正的持续之道。 作者为北京大学经济社会学博士,企业战略研究者,美国《财富》、《FastCompany》签约专栏作家。现任锡恩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 “国美战略三招”不仅被这一行业的竞争对手争相模仿,而且已经成为许多其他行业学习的样板,可以说,国美的出现,大大地推动了中国销售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国美到目前为止,获得的不过是比较竞争优势,而这一切并不是战略的胜利,而是企业家对机会把握与业务创新的胜利,说白了,是黄光裕身上企业家精神的胜利,并不是国美公司持续竞争优势、也就是核心竞争力的胜利。 “国美战术三招”是目前连锁经营的样板:第一招是“动摇军心”;第二招是“开业震慑”;第三招则是“高举高打”,以领导者的姿态制造“事件营销”,控制供应商,所有从国美得到好处的供应商对国美都是又爱又恨。 沃尔玛是由极其忠诚的一群人管理的一个廉洁的公司,只要能与这些人接近,不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激动的事。他们活着就是为沃尔玛的荣誉而工作。这可能听起来像胡说八道,但这又是真的,每一个访问沃尔玛的人都对这一点感到难以置信。 国美凭地位优势对上游商采取了单纯的“用规模来压价”的策略,而不是像沃尔玛一样对宝洁以德报怨;国美强调规模使前线经理只懂冲锋陷阵,而不是像沃尔玛一样善待员工以实现善待顾客;国美强调价格优势使自己过于注重硬件收益,而不是像沃尔玛一样强调团队对客户信息与消费倾向变化的交流与把握。 你如果去统计中国那些所谓大公司的CEO的时间,有多少用在思考一年之后的事上?当一个企业的CEO的主要时间是用在思考一年以后的事,而不是主要用在处理眼前的问题,那这家公司离持续也就不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