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水平“几代同堂” 资料还表明:前12届创新成果不但从纵向的发展历史看“阶梯状”特性明显,即便是同一届成果的创新水平,也呈现“阶梯状”分布。一些企业紧跟当代管理潮流,已经在知识管理、信息化管理、绿色管理方面有所建树;而同时,另一些企业在“传统”的管理领域做出了成绩,比如国企改制、主辅分离、市场营销、品牌策略、质量管理、成本控制、岗位责任、薪酬设计、现场管理、安全管理、企业文化等等,涉及这些“老话题”的管理成果数量占全部成果的一半以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除了成果申报的组织工作还有待改善外,深层的原因在于,我国企业的管理现代化进程与我国区域经济的梯级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 按照理论界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的一般解释,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同时开始两个转型:一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二是从工业社会到知识、信息社会的转型。 从本世纪开始,这两个转型的实现路径在地理版图上呈三个梯级分布:华南沿海、华东沿海、华北沿海重点推进第二次现代化,即知识化、信息化;东北、长江中游地区,同步推进第一次现代化(工业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知识化);西南、西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重点推进第一次现代化(工业化)。 我们可以看到,管理创新成果的区域分布和我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梯级推进路径是大体一致的。这种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间段内演绎两次转型的情况,今后还会长期存在。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掌握管理创新成果的标准、结构非常重要。一方面,我们要大力提倡具有知识经济时代特色和世界最新发展水平的管理创新,特别是对那些已经基本完成机制、体制改革并已积蓄了一定技术、资源优势的企业,要鼓励他们在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努力争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重视总结工业化时代企业管理在战略、组织、人才、营销等领域的基本规律和经验,以期指导更多的企业迈上管理新台阶;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已经创业并且还在大量涌现的千千万万私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成长规律和经验,管理成果的大家庭中应该有他们的必要席位。因此,管理成果的差异性现象、“几代同堂”现象,今后还会长期存在。 管理问题的中国特色 过去的20多年,我国企业的管理现代化进程与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一直相伴相随。12届成果中,相当一部分成果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过程。中国企联管理现代化工作委员会的专家们曾经产生过困惑:这些总结国企改革经验的管理成果(比如主辅分离等),是创新成果吗?有学术价值吗?应该授予“国家级”称号吗?讨论的结果是肯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管理的理念、方法是正确的,实践的结果是成功的,对于其它国企的改革、发展具有借鉴作用,哪怕成果的内容不太“潮流”,方法不太规范,甚至带点“土气”,我们都要积极总结、推广。机制、体制的创新与管理的创新交替进行,在一段时间内甚至把机制、体制的创新放在优先的位置,这是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在过去20多年的历史性特色。这期间,上100万家大大小小国企或以国企方式经营的集体企业经历了市场化的洗礼,这样大规模的企业群体性变革,无论最终结果是浴火重生,还是退出舞台,在世界企业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值得大书一笔。 管理与技术的互动 最近几年,涉及技术创新的管理成果越来越多了。这是我国企业在做专、做大的过程中快速成长的重要标志。但是一些企业不善于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总结这些成果,只讲技术,不见管理,最后与管理成果无缘,这是很遗憾的。 案例证明,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互为支撑,交替进步。管理和技术的互动作用至少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 技术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管理。比如,在立项阶段,要对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相关产业、竞争对手等进行全面的可行性研究和战略决策;在研发过程中,要有周密的科研队伍的组织和研发流程的设计,特别要注重制定有效的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在决定大规模投产时,生产、流程、员工培训、物料供应、品质保证等方面的组织工作可能面临新的调整;新产品投放市场之后,营销管理将会遇到更大的挑战,等等。总之,技术创新活动只有依托与之相适应的高效、协调的组织运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才能定型为有市场意义的科技成果,才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第二,管理和技术的创新活动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个交替进行、循环提升的过程。一般说来,企业在其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或者在同一阶段的不同背景下,所遇到的主要矛盾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把这个主要矛盾形象地称为“瓶颈”或“短板”。这些“瓶颈”或“短板”表现形式很多,但归结起来只有两个,一个叫“管理困惑”,一个叫“技术困惑”。当管理领域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问题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时候,管理变革、创新就成为当务之急;当产品或服务问题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时候,技术创新就成为当务之急。企业不断解决这两个“困惑”的过程,就是不断进步的过程,就是做专做强、做大做强的过程。企业成长过程中,技术进步总是向管理提出变革要求,管理通常以组织变革方式保证技术创新顺利实施,并巩固技术创新的成果。企业的技术进步是没有止境的,因而管理创新也永不会停止。 六大趋势 近几年,一批与世界管理潮流几乎同步的成果脱颖而出,所占比重虽不大,却代表了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的大趋势。 第一个趋势:围绕企业做大做强,瞄准同行业国际一流,实施“赶超工程”,一举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第二个趋势:在“归核化”理论指导下,通过战略和资源重组,冲出与竞争对手的“胶着”重围,迅速形成新的核力能力,确立竞争优势。 第三个趋势:顺应当代人类文明的新的进步以及市场经济体系的自我完善,竞争与合作相统一、各方利益相兼顾的新的竞争观逐步替代传统的你死我活的竞争观。和谐发展成为指导企业健康成长的基本理念。 第四个趋势: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使企业的社会责任无可争辩地进入管理学范围。在无可非议的企业利益追求之上,还有更加无可非议的、甚至不可逾越的“天条”: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一批企业成为这方面的先行者。 第五个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学会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手段,寻找适合本企业“走出去”的恰当方式。 第六个趋势: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实用化,使得组织的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成为可能,并推动企业的运营模式、交易方式产生重大改变,管理的边界、资源的配置由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乃至全世界。 来源 中国ceo网 www.chinaceo.gov.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