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有个名词频频见诸各媒体报刊,网络。那就是“民工”这个词,也有的叫“农民工”,文章内容无外乎都是些政府关心“农民工”利益,象讨薪,就医,保险之类的话题。政府为农民兄弟想得这么周到,当然是好事,但我着实有些迷茫,这些条件我能享受么?
本人出生在煤矿工人家庭,属国家大型煤矿。是曾经所谓的“城镇人口”“商品粮”。属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羡慕的一类人。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原先看似优越的“城市”户口日渐衰败。取消“商品粮”后,就彻底没什么区别了。以前单位还可以顶个替什么的,照顾一下职工子女就业问题,后来干脆也没什么“顶替”之说了。煤矿头头说了,招矿工,还不如直接招农民工,人家能吃苦。矿工子弟,文不文武步武,要来干嘛,增加企业负担。职工子弟要想进煤矿,还得考个“委培”“定向”之类,分数还要不少。要是能考进煤矿,还大摆宴席,朋友亲戚都来恭喜道贺,好象这辈子总算有个着落了。毕竟能考上的人少,就这样矿区出现了一大批“待业青年”,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啃老族”,中学毕业后就在社会上晃荡,吃老爹老妈的。
幸亏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祖国沿海,我们那个矿区就组织了大批待业青年南下“打工”。本人也是属于“资质愚笨”,未能跨过“独木桥”,自费上了一个工科大专,毕业后也直接到了南方打工。“打工仔”从开始杂乱无章的自发性组织,到国家政府关注这一社会人群,国家制订了很多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民工的利益。我们这些本应沦为“待业青年”的打工仔也开始思考了,国家为什么只关注“农民工”,其实我们这群人比农民工更惨,我们回去没田没地没工作,没房子,没医疗保险。农民工回去还有田种,顶多贫困一点,最少不会饿死。
我们的父辈曾叫叫“国家工人”,那我们应该叫什么呢?难道还叫“国家民工”不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