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程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如果流程不能传递,那么流程就会失效了。为什么流程制定得很好,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全然不是这个样子,在流程互相衔接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家庭主人说“对衔接包括如何衔接?什么时间衔接?需要多少时间完成?”这是执行中的细节问题,就好像2.50MM的螺丝孔绝对不能使用直径2.00M或者3.00MM的螺丝。着看似乎是个细节问题,但实质上是个常识问题。工作是大家一块做。大家都需要配合。很多公司都有聘请咨询公司做顾问,但是又有几个有实质性大踏步的改进?咨询公司提供了一些方案和意见,但是又有几个落到实处?执行出了问题,流程出了问题,恐怕是人为原因更大吧! 许多人都有“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想法,对于设计阶段总是敷衍了事,举事不周,临事不断,到了最后问题多多,吵成一堆。要么在执行过程中缺乏责任心,大家都抱着观望、看别人笑话的心理,互相推诿,互相扯皮。到了最后已经失去最佳时机,以致于做了一些全无结果的事情。简直就像在浪费! 老百姓有句话:上面念的都是真经,只不过下面的和尚把经念歪了,对于执行而言出动最大的恐怕就是中层,聘请咨询公司是新一轮的资源整合还是新一轮的人事变动,树越高,被风吹的越厉害,但是下面的小草却很少受影响。咨询公司要么做旁观者,要么做和聘用公司“结婚”,至于细节方面出了问题,我想还是从企业文化上面去思考吧,为什么看似设计很完善的方案,在执行过程中总是出现若干疏漏,总是犯一些低级错误,由此来看,这些方案本身也并不完善,因为从一开始就忽略了细节问题。 所谓“门当互对”,一个级别的公司至少要聘请高过它本身级别的咨询公司,否则否则就是不对称,两个都低级的公司碰在一块简直就是一场失败,最后劳民伤财,天怒人怨。自上而下的宣传和运作,上一级推动下一级出发点不错,但是如果上一级自己都达不成一致,那么结果又是如何,那就不难想象了。 咨询公司不是救世主,雇主公司也不是冤大头,往往期望过高,信心过度,但是实际工作还需要脚踏实地地去作,不能有任何回避和推托,一切改进都会对改进的对象形成压力,有压力就有反弹,如果没有做好内部沟通的话,一切都是白做。无论任何流程和模式的推导和应用,如果不能解决实际用流程的人的问题的话,所有的流程和模式也会作废。因为人的因素是最大的变数,人的问题也是最大的细节问题,同时人的问题也是标准化过程中最大的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