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买这本《带一本书去巴黎》的时候,没有想过日后要去巴黎,只是冲着“林达”这个名字。自从看了他们写的近距离看美国的三本书后(之所以说“他们”,是因为林达是一对夫妇合用的笔名),就相信只要林达出品就值得一看。看了这本书后,进一步地巩固了这个观点。
2005年岁末,我终于来到了巴黎,不过没有这本书相伴。等我回来后,再翻开这本书,我发现我像是在看一本新书,因为那一个个地名因为我曾经的驻足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与此同时,我更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觉,也有了更多的共鸣。 我想,如果一篇游记,在你去游记所描述的那个地方之前和之后读,你都很喜欢这篇游记的话,那么这确实是一篇好的游记。因为,在作者煽情的文字下,你很可能会对你没有去过的地方或多或少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美化的幻想。 作者显然对巴黎的掌故和历史了如指掌。从西岱岛最古老的桥的名字为什么是“新桥”,到协和广场上为何竖立着埃及的方尖碑(我原以为是法国的战利品,读了此书才知道是埃及为了感谢法国人破译了碑上的象形文字而送的,当然其中还有不少曲折的故事,还是留待你去看书吧)。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凡尔赛宫、先贤寺。。。这些“旅游热点”,作者用历史故事和法国的革命、制宪历程把他们串了起来,读起来当然比看旅行指南更有趣,同时也更让人能理解法国三色旗的三色所代表的:自由、平等、博爱。 喜欢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以上的这些,还因为常常他们的文字而折服。当别人能用洗练的文字把你想说但说不出来的感觉描述出来时,除了共鸣,就是折服。让我引用书中的一些作者关于教堂的描述。在欧洲旅行常常会参观当地的教堂,因为它往往是最宏伟的建筑,也是当地人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巴黎,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就是哥特式教堂,还有玛丽莲大教堂等等。 “有了这些教堂之后,假如要领略和理解宗教,也许,欧洲就成了最适合的地方之一了。在数量如此之大的几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古教堂面前,即使一个距离宗教很远的人,也很难对如此深厚的历史沉淀和人类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完全不动心。。。” “一个转弯,圣丹尼教堂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那样,闭着眼睛,站在那里。” “。。。默祷之后是弥撒。她们唱圣歌的声音是那么单纯,歌声在教堂里轻柔地回荡、上升。让你感受到灵魂可以超脱肉体的束缚而升华。这时,我们才理解,为什么人的身体是柔弱的,而精神却可以是坚韧和顽强的,心灵可以是无畏和勇敢的。对于一个重视内心净化和精神救赎的人,虽然生命依然是脆弱的,但是他们却能够在精神上越过生与死的界限,克服心灵深处对于死亡的本能恐惧。” 巴黎是一个很难让你失望的城市。这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人一生中不可不去的伟大艺术之都。同时也建议你,去巴黎的时候,带上这本《带一本书去巴黎》。你会在巴黎得到更多。
2006年1月11日 于广州14楼
updated: 修改个别错别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19 20:02:1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