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993年 制度创新时期 中央进一步对国企实行两权分离。这一时期以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股份制及税利分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深化国企改革,国企独步天下的时代渐渐远去。珠江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晋江模式成为中国四大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民营企业开始参与逐鹿中原的角逐,此时,“肯德基们”、“可口可乐们”的悄然登场在演绎着“三分天下”的未来。 柳传志说:“我是从1984年开始办企业的,18年来跟我同台领过奖的许多著名企业家,今天回过头来一看,绝大部分都销声匿迹,翻身落马。原因我想分为两类:一是把自己企业在改革之中或者是某种变动之中赚钱的方式当成一种铁律,然后沿此模式大幅度发展下去,以至对业务造成重创。二是有相当多的人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没有弄清楚,过早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犯了错或是犯了规。” ★ 1985年 为了发展企业扩权的这种好势头,1985年9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增强大中型国营企业活力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这个《规定》提出搞活国营企业、发挥企业自主功能的14条措施,更为具体地贯彻了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搞活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要求。 从1985年起,在改革分配制度上,通过落实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分配制度的改革试验。其中包括企业工资总额同上缴利税挂钩,按比例浮动,国家对企业工资进行分级管理,对工资、奖金突破限额的企业,开征工资调节税和奖金税等等。 ★ 1986年 198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执行改革劳动制度几个规定的通知》,而后又陆续颁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辞退职工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实施上述各项规定,是我国建国以来劳动制度的重大改革。 1986年8月3日上午9点,沈阳迎宾馆一间会议室里,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厂长王刚神色沮丧地把工厂的营业执照交给了工商管理部门,这是我国实施《破产法》以来第一个倒闭的国有企业。 在广泛试点的基础上,198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发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三个条例,即《全民所有制企业厂长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在颁发三个条例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实行厂长负责制,必须保证厂长在企业生产经营重大问题上的决策权,突出厂长在行政指挥中的作用。 从1986年10月起,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招收新工人全部实行合同制,迈出了劳动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与此同时,对职工实行待业保险制度,以便为企业启动辞退职工的机制作好准备。 1986年1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规定》指出,企业可以自主决定内部职工工资、奖金分配的具体形式和办法,以奖勤罚懒,更为实际地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这对于克服“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的弊端起了积极作用。 1986年12月,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快递巨头——敦豪,在中国建立了第一家合资公司——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尽管随后TNT、UPS、Fedex等国际快递业中“天王”级企业也陆续进入了中国市场,但中外运敦豪始终是众多合资快递公司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国际快递业务看起来并不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但敦豪等企业在整个操作流程中推行了极为严格的标准化作业规范,同时全球性的物流配送网络也是快递巨头成功的关键。 时年27岁的张维迎发表了在当时很有点“耸人听闻”的论文,阐述了国家所有制下国企的“五个不可能定理”——政企分开的不可能性、所有权约束的无效性、解决经营者行为短期化的不可能、预算约束硬化的不可能、经营者与职工制衡关系的不可能。他认为,不改革企业国家所有制的本质,就不可能解决上述困扰国企的问题。 ★ 1987年 温州是中国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发祥地。温州最先使用“股份合作企业”名称。1987年国务院决定在温州建立改革试验区,实行股份革命,解决企业生产要素的问题。比如说技术、人员、资本,通过股份合作形式来扩大规模,1993年发展到高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50%以上,国有工业总产值下降到9.2%,后来农业部搞股份合作制的文件中有许多方面都是参照浙江温州的经验。其与同一时期兴起的珠江模式、苏南模式和晋江模式并称中国四大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在北京前门繁华地带设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北京肯德基有限公司也成了北京第一家经营快餐的中外合资企业。被中国人一向自诩的餐饮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统一味道、统一操作的背后是让中国企业更要学习的管理思路。继而荣华鸡、红高粱、香妃鸡等中式快餐和肯德基以及麦当劳的“叫板”,结果无一胜出。 1987年摩托罗拉公司进入中国,先在北京设立办事处,1992年在天津注册成立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在手机业务崛起之前,摩托罗拉的BP机业务从中国市场中收获颇丰。 摩托罗拉在外企中有两个明显特点:其一、本地化的程度很高,这并不仅仅指本地采购、生产、研发等有形的东西,更多的是指企业文化、市场策略以及细微到在待人接物上给外界的感觉,曾有业内人士感叹说,摩托罗拉是个最像国企的外企;其二、无与伦比的政府关系,摩托罗拉两任中国总裁都是逢人必说,作为来中国发展的外企,摩托罗拉是先做人再做事。这符合中国人的习惯。所以摩托罗拉在很多事情上享受着特殊的国民待遇。 这一年,摩托罗拉公司首创了六西格玛质量策略。作为全面满足客户需求的关键经营战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种建立在测量、试验和统计学基础上的现代质量管理方法逐渐被众多一流公司采用。 ★ 1988年 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用法律的形式肯定并维护了企业的自主权利。它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扩权改革的发展,在一些重要企业开始形成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的经营机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988年,一家拥有166年历史的美国公司P&G进入中国,这家日用化工行业的跨国巨头在中国广州成功地建立了第一家合资公司,并取了个中文名字叫“宝洁”。但谁也想不到这些竟都是一家外国公司的产品。宝洁带来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而且几乎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和习惯——刷牙、洗发、洗澡、洗衣的周期和质量。宝洁在做产品推广的时候,更大程度是一种文化营销。 1988年,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保险业巨子——友邦保险在中国内地的扩张,足以让所有的中外同行刮目相看。在这一政策敏感区内,友邦付出了培育市场、人事更迭、南北分治等种种代价后,终于开始找到感觉。友邦开始“惊诧”中国。 ★ 1989年 这一年,牟其中成了时代英雄:牟用国内大量轻工产品,从前苏联换回4架图—154民航机。美《福布斯》杂志将他列入1994年全球富豪龙虎榜,位居中国大陆富豪第4位。就是在这个阶段,有关民营企业的定位正在悄然发生转变——产权的清晰化成为国外媒体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是民营企业的标准之一。从这个角度看,虽然牟其中的南德集团在后来出现了很多问题,但在当时的国外媒体看来,这是一个典型的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也预示着民营经济融入市场化大潮的方向。 ★ 1990年 1990年10月,被称做“中国改革风云人物”之一的飞龙集团总裁姜伟开始创办企业。当时注册资金只有75万元,第二年就实现利润400万元,1993年、1994年连续两年利润超过两个亿。这个靠飞燕减肥茶起家、延生护宝液发财的民营企业,资本积累速度决不亚于海尔,其“地毯式”广告轰炸产生的品牌效应一时间也不亚于海尔,但1995年一遇上保健品市场下滑就一蹶不振。 “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在这一年成为河南乃至全国风靡一时的口头禅。开业不到一年的河南省第一家股份制企业郑州亚细亚商场闹出让众人眼花缭乱的“动静”。随后在北京、广州、成都、上海等地也出现了使用亚细亚场徽、飘扬着野太阳旗帜的7家仟村百货连锁店。但4年后纷纷倒闭。 这一年,亚细亚的师傅来了,麦当劳进入中国。不过,麦当劳不仅仅是一家餐厅。在全球麦当劳的整个制度体系中,麦当劳餐厅的营运只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麦当劳工业化的快餐制作包括食品原料基地的建立、食品质量检验以及高效的食品储运分发等重要的流程环节。先进的管理体系,使得麦当劳的质与量得以有效保证。而中式快餐店在整个流程管理控制方面的欠缺,导致了与洋快餐在质量控制方面的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麦当劳的平均营业额是中式快餐店的160倍。 20世纪90年代,金、银牌产品和质量管理奖企业评选停止了,企业又把兴趣和注意力转向了贯彻实施ISO9000族标准和质量体系认证,掀起了认证的热潮。 ★ 1991年 当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调研小组来到海尔参观时,才发现了藏在海尔奇迹后面的新大陆——OEC,一个海尔人独创的管理模式,终创OEC管理法(也称日清日高管理法)。其实被称为“海尔模式”的OEC管理方法在海尔早已不是新闻,在冰箱厂已推行3年多了。 具体地说,OEC管理模式意味着企业每天所有的事都有人管,比如擦玻璃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但车间、办公室的玻璃,就连材料库的1964块玻璃,每块玻璃上均标有责任人。张瑞敏想,需要一个管理机制专攻这一毛病,这一机制同时还要承担下述功能:领导在与不在企业照样良性运转。 从1991年起,BP石油获得了深圳国际机场国内航班的加油业务,是唯一一家获得航空用油经营权的外国公司。这个成立于1909年的石油巨人已经成为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外国石油公司,也成了中石化、中石油的战略合作者。 1991年5月2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统一实行自由竞价交易,沪市股价全部放开。 ★ 1993年 1993年以来,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纷纷投资中国,在中国展开了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绝大多数跨国公司已开始在华投资。自1994年下半年以来,它们纷纷在中国设立投资性控股公司,统一协调管理其在华投资企业,最终实现投资管理的系统化。 1988年的“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评选,20位企业家榜上有名 马胜利 1938年生,时任石家庄造纸厂厂长。1998年组建马胜利纸品有限公司。 李华忠 1935年生,时任鞍山钢铁公司总经理。现退休。 冯根生 1934年生,时任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现任中国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邹凤楼 1931年生,时任湖南醴陵国光瓷厂厂长。现退休。 尚海涛 1940年生,时任潞安矿务局局长。现任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主任。 汪海 1941年生,时任青岛双星集团董事长。现任青岛双星集团总裁。 陈祥兴 1938年生,时任南京无线电厂厂长。现从事企业咨询顾问工作。 朱毅 1944年生,时任烟台港务局局长。担任至今。 黄春萼 1940年生,时任大连石化总经理。现任中国石化总公司副总经理。 陈清泰 1939年生,时任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总厂厂长。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徐有泮 1933年生,时任沈阳电缆厂厂长。1995年任沈阳物业投资发展公司常务董事。 杨其华 1930年生,时任广州铁路集团总经理。1996年任粤海铁路通道有限公司董事长。 邢起富 1935年生,时任天津飞鸽自行车集团总经理。现退休。 孟祥海 1931年生,时任佳木斯造纸厂厂长。现退休。 周冠五 1918年生,时任首都钢铁公司总经理。现离休。 于志安 1932年生,时任武汉长江动力公司总经理。现出逃在外。 殷国茂 1932年生,时任成都无缝钢管厂厂长。现不知去向。 应治邦 1934年生,时任西北国棉五厂厂长。现不知去向。 齐心荣 1940年生,时任上海澎浦机器厂厂长。1997年3月突发脑溢血成植物人。 霍荣华 1941年生,时任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总经理。1994年1月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