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联想集团正式宣布收购包括研发、采购和销售在内的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为近几个月来业界关于双方合作的各种传闻和猜测画上了句号,并使得联想一举成为仅次于戴尔和惠普的世界第三大个人电脑厂商
作为发明和普及者,IBM曾在该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也正因此,IBM出售其个人电脑业务成为近期世界经济活动中的焦点。
考察这一收购事件,首先要了解近年来个人电脑市场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赛迪顾问的基本观点是:1、产业链的横向布局和专业分工是个人电脑市场繁荣的基础;2、区域性的比较优势是全球个人电脑制造向中国转移的主要原因;3、行业生命周期处于成熟阶段,市场规模将平稳增长;4、技术与应用脱节,技术进步已不能驱动应用需求扩大;5、产品由高科技走向大众化普及,产品价值持续下滑;6、厂商竞争的主要形式是价格竞争,竞争的实质是效率竞争。
基于这样的看法,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虽然出乎意料,但却在情理之中。联想与IBM就个人电脑业务的强烈互补性是收购的基础,战略上这是一次双赢合作的开端。
IBM的特征在于其领先的商用IT技术,个人电脑业务不但业绩贡献小,而且近年的发展趋势与其由IT制造向IT服务转型的公司战略渐行渐远。把技术含量不高的业务剥离出去,可以使得IBM更加专注于高端的芯片、软件和服务等业务的拓展。
联想的特征则是其良好的成本控制和渠道组织能力。个人电脑业务不但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且承载着它国际称雄的宏图大志,在近年国际化进程缓慢的情况下,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使它可以实现规模经济、稳固市场地位。更重要的是,联想可以借助IBM现有的全球PC业务体系实现跨越式国际化。此外,联想在芯片和服务等领域并不对IBM构成威胁。
收购固然将为联想带来诸多好处,然而像其它大多数收购一样,联想将在未来若干年内面临文化碰撞、资源整合、人事调整等难题。抛开这些兼并收购的共性管理课题,我们发现这次收购最大的特殊性还在于品牌问题。
按照联想所称,它获得了5年期IBM品牌的使用权和“Think”商标,收购后18个月内将会是联想与IBM双品牌独立共存,18个月后将采用某种形式的联合品牌。联想就未来品牌规划的表述是相对模糊的,毕竟品牌作为联系产品与用户的情感纽带,必须慎重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