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听老外侃中国(2) 一个鸡蛋的自白

[复制链接] 4
回复
104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4-12-9 13:25: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老外侃中国(2) 一个鸡蛋的自白

--------------------------------------------------------------------------------

1.你也会说德国普通话吗?

  二十年前,妈妈曾在中国超市买了大白兔奶糖,令我惊喜的是中国糖纸可以吃,这是我对李小龙的功夫以外印象最美好的中国事物,后来才知道那叫糯米纸。我高中毕业后曾在泰国小学教过一段书,班上有一个8岁的女孩,她告诉我她是华人。我说你的名字是泰国的,你是不是泰国籍?她回答是。于是我说:“那你应该是泰国人呀。”女孩坚决地纠正我说:“我不是泰国人,我是华人。”这个小故事使我对华人有了最初的深刻印象。

  上次与你郭莹一起在英属直布罗陀游览,你与当地导游的对话令我更深地领教了中国心。记得当你出示自己的英国护照时,直布罗陀导游立马惊喜地说:“哇,你也是英国人。”你当即纠正他说:“我不是英国人,我是英籍华人。”然后你询问直布罗陀的前途归属问题。导游表示:“全民公决的结果是,95%以上的居民都愿意继续做大英帝国的臣民,反对西班牙人接管直布罗陀。”你盯着对方递过来的英国海外公民护照时,好奇地追问:“你的护照封面注明了直布罗陀字样,与英国本土公民的护照有区别。你们本来是西班牙民族,你们为什么不愿意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呢?你们难道不怕被扣上卖国贼或者直奸(中国叫汉奸)的罪名?”然后你下一段感慨更令我记忆犹新:“香港回归前夕,中国大陆媒体公开的民意调查显示90%的香港民众都‘盼回归’,并热切期待着‘明天更美好’。然而香港、西方媒体‘不记名’、‘不留案底’的追访结果恰恰相反,只有10%的港人拥护回归。港人更表示大家都是在用脚投票,最明显的就是‘97大限’汹涌的移民潮,使得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州一些城市的房地产,被港人新移民爆炒了起来。”

  我的第一节中文启蒙课至今记忆犹新。那天早晨老师一进门首先道了声:“你们好!”在座的同学皆面面相觑。然后老师写下了一个“哭”和一个“笑”字,要我们猜猜看哪个字是哭,哪个字是笑。庆幸的是,大部分同学都猜出两个口下面伴着一滴眼泪的是哭,这个初战告捷小小的成功,令大家对中文一下子兴趣大增。后来我读到毛泽东对美国记者形容自己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我开始对中国俗语、成语着迷起来。但是有次一个中国男人给我讲:“好汉打落牙和血吞”时,我又觉得中国人好奇怪,牙齿岂能往肚里吞,太不卫生了。显然我对中国文化还得慢慢入门,然而最令我头痛的要算中文量词,简直故意跟外国人过意不去。每一件物品都有自己固定的量词,比如一张桌子、一条狗等等。量词整得我头昏脑胀,我上门去询问一位中国朋友,若我照搬英文规矩通通只说“一个”行不行呢?这样就可以省不少劲呢。中国人笑道:“你小子这是想偷懒,当然你不用量词中国人也听得懂,但那不是中文呀。”得,我没救了,只有契而不舍了。

  现在我可以自豪地告诉你,我的中文多么出色。前不久我游览周庄时,一人力车夫夸奖我的中文讲得流利时说:“你的普通话比我的还要标准,你也会说德国普通话吗?”不过我的满脑子中文有次也闹出来笑话。平日里无论在街头、酒吧一些地方,总会遇到个把鬼鬼祟祟者偷偷摸摸地对我嘀咕一句:“哈罗,小姐。”或者“哈罗,miss。”我厌恶极了。那天我正在逛上海襄阳路市场,一位大妈在我背后喊了句:“娼妓到了。”我吓坏了,假装没听见急急地躲开。没想到那女人居然追上前来,站在我面前又大声喊起来:“娼妓到了。”这不是故意羞辱我吗,我火了起来,冲其回敬道:“大白天的,你也太离谱了。一口一个娼妓、娼妓的,就不怕巡逻的人员。”大妈听了一愣,周围的人也都哄笑起来,打趣说:“你这中文好到连英语都忘记了,她说的是change dollars,换美元。”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4-12-9 13:26:04 | 只看该作者

2.对救命恩人不过是offer you a tea

  我的切身体验是,东西方人在性格及处事准则等方面许多都需要沟通。有次在伦敦听一位中国人演讲,他的开场白是“洋人不可交”。他接下来举例说,他曾用人工呼吸救活了一位英国贵族。事后英国人来信致谢,末尾邀请他两个月后共叙下午茶。中国先生叹气道:“英国人对救命恩人不过是offer you a tea(供你一杯茶)而已。”从而得出英国人生性孤寒和不讲情意。我觉得这是中国人不理解西方人的待人原则,相信这位英国人肯定对自己的救命恩人于内心里是感恩戴德的。但西方人对任何人都没有酬谢重礼的习俗,更不会轻易登门拜访对方,怕打扰人家的私生活,故一道喝茶是最妥当的感谢和交友方式了。

  我与中国人最激烈的一次冲突发生在留学生楼。那时正赶上中国住南联盟大使馆被美国飞机轰炸,三名中国记者殉职。那是一个举国激愤的下午,四位中国大学生举着大字报跑来留学生楼,他们正往墙上张贴时,我恰巧进门来。看了大字报后我表示同情中国人悲愤的心情,相信全世界也都为中国人遭遇的悲剧难过。但我同时表态,坚决不同意他们在“我的家门口”张贴抗议书。我说:“要贴你们随便在门外贴,但门内就是我的家,你们不可以侵犯我的私人领地和私人生活。”四位年青人一听我反对他们抗议美国人的霸权行径,当即热血沸腾起来。挥舞着拳头冲着我高喊“抗议北约,抗议西方人的侵略。”我也摆出绝不让步的架式,坚持要他们将大字报摘下来。我说:“我不能容忍你们来我家里闹事。要抗议你们先必须退出我的家门,站到楼外面你们要贴什么、喊什么就有自由了。”这时人群越聚越多,中国人个个怒火中烧。有位18、19岁的女孩开始冲着我尖叫:“我们中国有五千年文明,你们那时还在饮血茹毛。”我最烦中国人动不动就搬出五千年文明来教训外国人。我当即不示弱地回敬:“欧洲有七千年文明,不幸的是,眼前我正在领教你们的文明。”小姑娘显然对欧洲七千年文明头一回听说,不吱声了。就在我与中国同学的僵持越来越紧张时分,几位西方同学冲过来将我拖回房间,我们身后是一片中国人的拳海及滔声震天的口号。第二天清早,门外出现了一张指名道姓抗议我的大字报,他们遵守游戏规则贴在了楼外,我绝不干涉。

3.究竟应该先拯救谁

  一位来华任教的美国女教师,给她班上的中国学生提了这么个问题。一个丈夫连同其母亲、太太及幼儿一同跌进了河水,当时的情形只允许这位丈夫救起一个人来,那么你认为他理应先去搭救谁?即刻全班同学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人说理所当然应先救母亲,此时正是报效老人养育之恩的关键时刻。另有同学的见解是救孩子最要紧,孩子代表着希望与未来......,等等许多高尚理论。大家都踊跃发言后,女教师的眉头皱了起来,不满地大声责问:“你们中间居然无人愿意拯救自己的太太,为什么?”同学们面面相觑一片寂静。女教师继续

侃侃而谈:“我认为最值得先去搭救太太,因为母亲年事已高她已临近走完人生之旅;幼儿尚小还不足以感受巨大的痛苦。然而当妻子在与你共同经历了这场灾难,劫后余生必然会使你们之间更加相依为命、患难与共,并且你们将还会再有孩子的。”显然家庭成员关系的次序划分上,中西文化的差异尽显无疑。照中国孝字当头的儒家思想,年长者祖父母、父母在家庭中是当之无愧的首位;排在第二位的是子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绝不能断了香火;然后就是兄弟如手足,大家同根生;最后才轮到夫妻关系,妻子是客人需相敬如宾。在西方则不同,受基督教一夫一妻制的影响,其编排顺序是:夫妻、儿女、父母、兄弟姐妹。按圣经的说法,神创造了男女,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太太联合成为一体,夫妻为家的基础。或许这就是不同文化传统背景的熏陶,导致截然不同伦理价值观念的各自体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4-12-9 13:26:33 | 只看该作者

4.一个鸡蛋的中国故事

  做为一个鸡蛋在中国的典型经历是这样的。在街头当你刚一吐出“你好。”礼仪之邦友善好客的中国人立马会惊喜地夸赞:“你的中文真流利。”紧接着的标准问题会是:“你是哪个国家人?来中国多久了?”若我回答是德国人。中国人就马上说:“宝马、奔驰车,太棒了。”我发现当中国人说英文时,无论这位的英文功底多么深厚也常常会将“he他”和“she她”混淆,还有中国嘶卮鹩⑽牡姆穸ㄎ侍馐保皔es”和“no”的运用常常被颠倒。比如我问:“你昨晚没去夜校吧?”中国人的习惯回答是:“yes,我没去。”而正确的英文

应该是:“no,我没去。”数字也是中外交流中的一个麻烦,因为英语里没有“万”这个概念,故每次与中国人倒腾大数字时都是“剪不断,理还乱”,中英文互译后报出来的数字结果一次与一次都不同,最后常常得搬出阿拉伯数字来收拾残局。

  我做为自由撰稿人常为欧洲媒体写些中国报道,外出采访中国机关、厂矿时,我都会与一位中国同事搭伴前往。因为我发现若有西方人光临,中方每每显现出十分地兴奋热情,受到国际媒体重视被视为一项荣耀。但见面寒暄后实际交谈起来时,中方人员就会偏过脸去一直冲着我的中国搭档倾谈,显然他们觉得对着自己人讲话才更随意和便于沟通,这时我在一旁就成了个陪衬。我采访过几十位企业家,往往一见面这些人首先会告诉我,他们的儿子或女儿正在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留学。中国企业家留给我的印象还有,他们相当缺乏国际市场、国际经济以及国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比如广东的一位女企业家,她曾聘一间美国咨询公司为其产品打入西方做市场顾问,为此她付出了一大笔公关活动经费,最后事情却不了了之。女企业家提起此事一肚子愤愤不平,斥责洋人不讲感情及背叛朋友。中国人在与西方商人打交道时容易犯幼稚错误,中国人常喜欢从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善良愿望出发,从而太相信人情大过买卖,私人友谊大过合同,这样的观念使得中国人在与西方人谈生意时,最后吃亏于西方人商业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上,对于西方人来说任何口头承诺、私人交情都不算数。

  另一位山东企业家,向我炫耀他高薪聘请了几位海归精英。我吃了一惊,坦白地告诉对方,四、五万人民币的月薪,在国外类似的职位不可能得到如此高薪,这位民营企业家听后显现出鄂然。难怪海归们如今都流行回国捞银子,在西方他们普普通通,回到国内立马成了香饽饽。中国报刊常提到,海外中国学人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条件和高薪,毅然回归报效祖国,为此我常常哑然失笑。西欧大多数中产阶层,如教师、医生、工程师、科学家、公务员等,年薪一般合30、40万人民币,这是指未付收入税之前。每个国家征收所得税的标准不同,一般介于工资收入的30%-40%,扣除所得税后实拿到手的月薪往往只相当于一、两万元人民币,而国外中产阶层的薪水高低差别并不悬殊。中国报刊称家庭年收入10万元人民币就可算中产阶层,比较而言,进入西方中产阶级行列的标准则比中国容易。中产阶级在西方是占其人口90%以上的巨大阶层,上至议员、银行高层;下至餐馆及酒店经理、领班,甚至技术工人、电工、汽车维修师等,皆可自豪地称自己是中产阶级一分子,连爱猫扑,爱生活总理回归布衣后,他也就回归到中产阶级阵营里来了。西方社会自二次世界大战后不断扩大化了的中产阶层,即所谓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结构,成为“稳定压倒一切”的社会基础及良好社会秩序的保障。若一定要细分起来,应有高中低三类中产阶层,不过一般不存在此称谓。当然高级金融业者、高级会计师、律师都属于金饭碗阶层,收入比普通中产阶层要高出一倍甚至更多,但这些高薪人士所占的人口比例很少,在德国年收入20万欧元以上者(指税前),全国只有不到10万人。

5.西方男人在中国的桃花运

  临来中国前夕,曾在中国呆过的西方女士对我说,你们这些西方男人在大陆和台湾可是交桃花运呢。

  刚到上海时有过这样的经验,若我拒绝了一个中国女孩的求爱后,就很难再成为普通朋友,这令我非常困惑。比如,我曾与一位女孩因“意外事故”,在其他团伙成员都未能赶到的情形下,我与她并肩看了场电影,隔不久又同泡过几次酒吧、逛过夜市等等。女孩由此

认定这些全是与老外罗曼蒂克的约会,可我却始终懵懵懂懂。直到女孩迫不及待地拉埋天窗,我自然惊得魂飞胆破。恼羞成怒的女孩哭声穿云裂石、寻死觅活,悲愤地斥责洋鬼子欺侮了她,玩弄了她的感情。情急之下那女孩委屈地吼道:“我们在一起这么久......”我更是吓得摸不着头脑。

  不少在中国留学、工作过的西方男人都能抖落出一些艳遇,时下有些中国女孩上赶着与洋人谈情说爱,如同渴望西方名牌一样时髦兴奋。你的语言交流女伴,不知哪天会突如其来地表白看上了你。对于这些逢场作戏的邂逅,西方男人并无多少刻骨铭心。我实话实说曾与20多位南北女孩交往过,通常我会对她们坦诚相告,我无意结婚,她们大都欣然接受,当今的中国女孩再不是西方人想象中含蓄传统的老模样了。如今新新人类将与金发碧眼的西方男子上床,视为荣耀和享受,甚至成为向伙伴们吹牛的身价。最好的例子就是异国情爱写真这几年风靡大陆,文文都酸得一塌糊涂,洋男人外型的魅力及性威猛一再被颂扬。故事中西洋白马王子形象都是典型的公式化,无外乎金发碧眼、通体黄毛、无与伦比的翘屁股和大的吓人的西洋玩艺儿,而且动不动就将“我爱你”挂在嘴边。典型中国人模式里的西方人形象( the chinese idea of westerners.)。事实上,大多时候都是中国女孩上赶着追我,中国宝贝给我最深的感受是,特偏爱浪漫的甜言蜜语,甚至直截了当地质询我:“你爱我吗?”生搬硬套西方廉价小说和好莱坞情片,令人啼笑皆非。实际生活中“我爱你”这句台词,西方人是不太轻易出口的。还有的中国女孩抱怨与我缠绵这么多日子,也从未听我表达过什么心颤的甜言蜜语。因为我认为爱意味着重大承诺,绝不可不负责任地当做调味品。中国人的中西恋爱版本中,情圣老外急扯白脸地将首次碰面的女方带到五星级酒店销魂,都是些天方夜谈的杜撰,根本不合西方人的游戏原则。另一印象是,中国女孩对浪漫存在着绝对错误的概念。在她们的头脑中,浪漫等于腻歪歪的柔曲、烛光、洋酒、飚车、豪华晚宴。除了热衷追求这些所谓的“西洋情调”外,中国女孩又是相当实际的一族,她们很在乎我住什么样的房子、开什么品牌的汽车,及我的职业地位、收入如何等等,她们都会将这些在内心里逐一掂量。

4
 楼主| 发表于 2004-12-9 13:26:58 | 只看该作者

6.与四环素牙的恩恩怨怨

谈到性事,当然有的中国女友床上的表现颇不谋其政,她们最经典的招式就是呆若木偶地躺倒在床上,以为“藏香肠”是件很简单的游戏,以致于男士只得自我独脚打乒乓球(like playing table tenis by yourself: hard work.)相当辛苦。这与许多西方女性在床上强调控制局面积极配合,简直天上地下。不过有的西方男人另有见解,他们偏爱海外出生全盘西化的华裔女孩,认为比西方女性有过而无之不及,其床上的卓越情调更加奔放无所顾忌。有些西方女性在与男伴相处时,会拒绝某些“不可思议”、“不雅”的动作,认为有辱女权

,而新一代“香蕉”(外黄内白的意思)女孩,从不在床上争女权。

  我与上一个中国女友四环素牙同居了三个月,女友说她小时候闹病经常服四环素,于是落下个四环素牙,70年代出生的那一辈不少人的牙齿都烙有时代特征。我与四环素牙间的恩恩怨怨,很有一些鸡毛蒜皮的感慨。首先在西方人家庭里,礼貌即使是夫妻间也不能省略马虎。女友刚搬过来同住时,她进我的房间总是砰地一下推门即入,我则请求她先敲门听到我的回答后再推门。一起吃饭时,我觉得她喝汤太“声情并茂”,就忍不住唠叨:“安静,可不可以不出声。”女友生气地抱怨:“喝汤不出声,那叫吞汤,多好的汤也让你搅得一点滋味都没尝着。”还有我告诫她:“当你口中含着食物时千万别讲话,这是基本的餐桌规矩,即使只有我俩面对面时也不可以忽略。”记得有次几位老相识聚会,女友顺手拿起身旁人的报纸看。我马上提醒她:“你没经人家同意就随便动别人的东西,这不礼貌。”为此她觉得我特事妈。可这些“罗里罗嗦的繁文缛节”都是我打小养成的,若突然让我蔑视这些“教养”,那我也无法接受。我觉得一家人也得互相尊重,中文不是就提倡相敬如宾嘛。

  有天我对女友逗趣道:“上帝问我有何愿望。我答,我希望架一座连通柏林到上海的彩虹桥,因为我的女友住在上海。上帝沉思了一下说,‘这个太为难我了,来说说你的第二个愿望吧。’于是我又说,我的女友常念叨,说我什么时候从她的‘yes’中读出‘no’来,从她的‘no’中读出‘yes’来,那时候我便读懂了她。上帝呀,你可不可以告诉我,我应如何去做。上帝这回呆了半晌后才发话‘还是告诉我,你什么时候想要那座彩虹桥吧。’”我与女友一同过日子一律aa制,对此她很不习惯。她的闺中密友也替其抱打不平说:“傍个香港老板当二奶,人家还给租房子和每月发生活费呢。找老外就是花头经多,真不实惠。”早听说中国妇女于50年前就已撑起“半边天”了,为何我的宝贝对于“半边天”买单却如此不满,这也太男女不平等了。与女友痛下决心分手起源于早餐上的决裂,每早赖在被窝里,一想到下半辈子就会这般被冲天的稀粥咸菜气息熏醒,便不寒而栗。早餐桌上的熏肉、香肠、外加煎蛋是天经地义一天欢愉的开始,少了这些人生岂不变了轨迹。

7.生猛的外国男人还会害羞

中国人习惯地认为西方人都是性格奔放外向,这是典型地对西方人的刻板误解。实际上我是一个颇内向、害羞的人,然而中国人对于西方人也会害羞,表现出极大的惊异和不认同。“外国男人还有害羞一说,这不可能呀。”中国人顺嘴就这么说。于是“不应该害羞的西方男人”,在中国人眼里任何事情都应积极主动。有次一位中国男士要我帮忙约他钟意的女孩出来玩,我说我可不能替你打电话,我是个很害羞的人。这位中国朋友认为我耍弄他,冲着我说:“开什么玩笑,外国男人还懂得什么害羞。”另一次我对一位小姐表示,与不熟悉

的人相处我比较腼腆,谈话不多。她同样显现出不可思议的神情,生猛的西方男人与女孩子相处理应极具进攻性。

  西方人对中国人印象的共识是,中国人与他人亲热的寒暄方式,常常是喜欢打听对方个人情况及家庭背景。比如中国人想了解一位新朋友时,通常会从以下问题入门:“你今年多大了?”“结婚了没有?”“有没有女朋友?”“想不想在中国成家?”“你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你有几个兄弟姐妹?”、“有没有孩子,为何不想要孩子”等等,这类在西方人眼中纯私人的问题,这使刚到中国的老外认为中国人太过好奇和包打听。但中国人看待这件事的角度不一样,中国人认为这类问题不是干涉他人隐私,恰恰是想表现出他们的亲热与关心,聊一聊双方的家庭是发展最初友谊的一块敲门砖。

5
 楼主| 发表于 2004-12-9 13:27:17 | 只看该作者

8.中国每天都有新魅力

中国人的善意还时常体现在为了满足洋朋友一解乡愁,总会兴冲冲地领我上麦当劳解馋。我不是美国人,对美式快餐深恶痛觉斥之为垃圾,我自己从不光顾,不过中国朋友的美意我深为领情,故我在中国上麦当劳都是与中国朋友一道去的。我自己最钟情的则是路边摊贩的大棚,一顿汤、饭、菜俱全的晚餐才不过7、8块钱。这些食摊都是热热闹闹的,我一下子就迷恋上那里的融洽气氛,边吃还可以边与摊主一家玩上半天,光顾食摊成为我夜生活的一部分。每次我一下楼,那些摊主朋友就远远地招呼我了,有时还免费送我一碗馄饨,要我

尝尝他媳妇的手艺,回回我的肚子都撑得挪不动窝。这些普通的中国百姓给了我许多温情,我尤其欣赏和敬慕他们平凡达观的生存态度。我的白领朋友听说我总在摊上填肚皮时,都很惊诧地表示“我们从不去那里。”他们批评食摊太脏,说我“非闹肚子不可”。可惜的是,一天午夜我照常下楼吃夜宵时,那些小吃摊忽然一下子全部无影无踪了,无处消夜的我,心里感觉空荡荡的。后来听朋友说是为了整治市容市貌,将其全部清剿了。我颇不理解,觉得食肆被整顿走与市容市貌扯到一起有些滑稽。西方城市里的街头食摊都是当地著名一景,不仅方便了市民体现了该城市的人情味,还吸引了外来游客观光品尝当地风味。实际上我对中国大城市街头的咖啡馆、酒吧之昂贵相当意外,其消费与普通中国百姓的工资不成比例。上海、北京、深圳街头的咖啡馆里,一杯咖啡40元,一壶茶35元。尤其是不久前我在首都机场咖啡厅里,一瓶超市里两块钱的矿泉水竟然售价28元,一听街头上3块5的椰树牌椰子汁敢卖38元,这也太离谱了,我只好罢喝。然而一杯茶或是咖啡,无论在伦敦、巴黎、巴赛罗纳、柏林亦或纽约街头的咖啡馆里,其价格都近似,约合15元人民币左右。西方的咖啡馆、茶室都尽量网络普罗大众做为自己的客人,但在中国上咖啡馆成为有钱阶层的特权,我觉得不对劲。

  几乎每个中国朋友都问我:“你为何来中国生活。”一些青年人还说,我们都巴望去西方呢。我总解释,我喜欢中国,这里是一个充满生气和趣味盎然的国家,我在中国渡过的时光非常有价值。我的中文如今能自如地与中国邻居、朋友谈天说地,一些中国人成为我知心的密友,这是我自打上第一课中文时就期盼的目标。还有许多数不清的小事,令我陶醉和感动中国浓浓的人情味。在沈阳旅游时,我瞧见公园湖畔一鹤发童颜的老者用毛笔沾着湖水在砖地上挥洒书法,身旁一个6、7岁的小男孩专注地模仿着。此情此景犹如一幅中国古典水墨画般地优美,我看得如醉如痴。我居室楼下拐角处的小卖部,头一次上门买可乐时,我自己打开冰箱摸摸哪一瓶最冻。第二天、第三天我都故伎重演,待第四天我再次光临时,女主人已将一瓶最冻的可乐举到我面前了。此后她对待我如家人一般,特意每天留一瓶最冻的可乐等着我上门,每次我一探头她就立即笑盈盈地招呼我喝。

  我生活在上海这座国际化的都市,亲历了当今世界上最有吸引力、发展最迅猛的国家一年年可喜的变迁,这一切在欧洲都是不可想象的。在西方我每天重复着千篇一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然而在上海,我的每一天都意味着一个未知的神奇,每天都体验着从没令我失望过的新鲜。清晨出门时,我无法猜测会有怎样意想不到的有趣事情在等待着我,令我为之着迷。特别是采访中国企业家,每一位的奋斗经历都是一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写照。随着对中国越来越熟悉我就越发地迷恋上了她,这就是中国无穷无尽的魅力。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