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路人卿 于 2015-5-24 22:14 编辑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初中时代,有了WalkMan磁带录音机,国产的,能别在腰间的皮带上,带一根入耳的耳塞,上学路上、睡觉的时间,美其名曰学英语,其实大多数时间用来听歌。当时新华书店的音像柜台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当时的磁带还蛮贵的,均价8块多,当时猪肉也就不到10块左右。现在回老家翻翻,都有一大箱音乐磁带。听磁带,或者说磁带这个音乐载体,一直听到2000年的大学期间,当然,期间也由随身的CD机,CD碟片;我高中宿舍的哥们那时候就开始玩CD随身听了,音质超越磁带几条街。大学期间,除了考试、图书馆、电脑、编程,也就是把国产的磁带机换成进口的磁带机。为什么大学还用磁带机?你要知道,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教材,都是磁带介质。再之后,毕业工作了,就开始进入MP3时代,音乐的载体转移到了互联网、硬盘、MP3设备上,而且,忙于工作,用随身听或者MP3挂一根入耳耳塞听音乐的需求慢慢就淡了,家里稍微升级一下桌面的音乐播放系统也就满足了。
铺垫长一点,可以将事情说得明白一点吧。
小县城8块钱的磁带,50%都是盗版的,无论包装多么精美。新华书店也有盗版的,可能音质好点,但是你看看卡带附送的歌词,经常是印刷质量差、歌词印错等。音质好的磁带,翻录的个人或者厂家责任心、设备、投入都还算良心,我自己还翻录过,奈何自己的录音机质量太差,作罢。所以说,90年代,以灌片、专辑为传播载体的音乐工业,作词、作曲、编曲、演唱、乐队、合成、录音、制作、发行、排榜,整个体系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在发行的末端,盗版也是良心的。时间不等人,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音乐内容的分销渠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码技术将内容复制秒化,传播秒化,用营销的角度讲,就是传统的分销渠道坍塌了。由磁带、CD、广播等由传统机构、公司控制的分销渠道,变为互联网免费、秒级大众传播渠道,数码级便利的盗版将传统的音乐工业打击得一蹶不振,一直到现在。
当然,这种状况也在一步步的改变。
首先,既然大家都不买唱片了,好吧,那就不将打包的歌曲(通常一张CD12-17首歌曲,流行音乐),而转为卖单曲,或者在网上发布低音质、试听版本的内容,视图让消费者转到实体的载体购买,其实,很难凑效。
第二个方法,就是苹果iTunes模式。硬件厂商销售巨量的终端设备,通过数码认证,消费者一次购买,重复可听的模式,内容商和硬件商进行分成。得益于苹果的超高市占率,加上对盗版的持续打击,效果只能说还行。音乐工业依旧低迷。
第三个方法,其实也是第二个办法的延伸,那就是,乐视的生态化。其实一切的一切,根基都是商业行为。第一代的磁带CD,各个价值点都有利可图;互联网将这个行业颠覆了,变成消费者得大利,制作者得小利,然后逐步式微不振,恶性循环;而“得渠道者得天下”,这貌似在互联网时代依然奏效。
说了这么多,关乐视何事?
我们来看看乐视模式是怎样操作的。
我是内容的消费者,在互联网时代,需要随时随地能够消费得到我作为粉丝的内容,那么聚焦到流行音乐,我可以选择的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免费的,当然,播放器和视听设备我要购买,但是,作为内容,我不想花钱,或者说,对于那些已经存在的内容,我不再想花钱,所以,其实音乐,变成了流量。我只关注能在那里可以得到,然后下载。OK,作为商家,我卖给你设备,比如手机,那么,手机,自然就成为最优质的一个入口。然后,我再买给你内容,你可以在手机的应用里,付费下载,如QQ音乐等分发平台;当然,乐视在设备以及包年会员费用里,一次性收了钱,消费者在每次的下载、试听、高音质下载,都不会再体验到付费了。再然后,乐视,成立或者收购、合并主流的音乐公司,签约艺人,包揽或者参与内容的制作,形成一个从制作到销售的链条。这其实是全产业链化,就差开办乐视音乐艺人学校进入教育行业了。所以,你会,仅能会在乐视的设备(目前是手机、电视)里听到邓紫棋或者其他专属艺人的首发曲目,你可能不喜欢邓紫棋,但是邓紫棋的粉丝会喜欢邓紫棋,而你,可能喜欢韩红,那就下载韩红的歌好了;细分得很精准。
苹果是设备平台公司,目前没有从公开渠道得知其参与内容制作这个产业上游,看得见的是参与渠道分成,而且花大钱买了一个硬件公司,而乐视等产业性公司,上下游均参与(参股、控股等),打法不同,但在流行音乐这个产业链里,依旧能赚到不少份额的市场和对应的利润。
目前来看,乐视能否颠覆这个行业,为时尚早,但是,像乐视、小米(巨量的音乐硬分发渠道)、腾讯(巨量的音乐软分发渠道)等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机构已经开始逐步的颠覆消费者消费习惯和消费思维了,得渠道者得天下!
原文出处:http://www.it3848.net/Detail.asp?ID=21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