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会谈的步骤是: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其次分析观点后面的假设,也就是支撑观点的原因或者论据;第三就是互相分析这些论据是正确的吗?合理的吗?一定支持观点的吗?还是自己的喜好,习惯、偏见等?
亮出这些观点背后的假设,让大家来评判,也是拿出来自己看看,这些假设是不是必要的,正确的,有说服力的,大家认可和接受的?不能以我就是这么认为的,这就是我的习惯来作为没有理由的理由。
亮出这些假设,需要勇气。因为其中很多是因为个人的私心,为了个人的好处,这些都无法直接亮出来。那么支撑观点的“假设”就会减少,并起不到支持的作用。
亮出这些假设,也是让别人看看自己是怎样决策的,同时也可以互相看看别人的观点背后的假设是什么,他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决定,这就增强了相互的了解和理解,明白为什么对方会做这样的决定。相互了解的增多,就增加了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增加了相互之间的包容。当去掉那些不合理的假设后,群体的目标就更加清晰,也有利于大家共同做出决定,并共同去执行。
深度会谈的深度,正是体现在从表面的决策、观点中挖掘后面的东西,它是掩盖在决策下面的。要把这些假设“悬挂”出来,这就是深度的体现,就像深挖背后的原因一样。
深度会谈不是为了驳倒对方的观点,而是通过了解假设,增强相互的了解和理解。通过相互之间展示自己的假设,取得一致的观点,取得相互之间的信任,形成相互之间的配合,最终成为共同合作的伙伴。——深度会谈是为了形成团队的配合。
开展深度会谈在中国尤其不易。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反对亮出自己假设的,并且为了掩盖自己的假设,表面说一套,心里想一套,让对方去猜疑、去理解话语中背后的含义。
这种文化来自于几千年等级文化的积累和影响,上级往往就是要让下级去猜测自己的意思,在这种猜测的过程中,下级会不断的创新,想出各种不同的办法来让上级满意;这个过程存在不断的试错行为,不断的完善各种服务行为,因此中国人伺候人的水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早已经是世界第一。也许这也是我们的优势,只要能真正调动了中国人的积极性,服务行业是没有人能够追的上中国的,2000年前,我们就有酒池肉林,就有食不厌精,其实我们伺候上级的行为已经达到了顶峰,也许东莞的“莞式服务”正是在市场经济中中国服务业的体现。
深度会谈的模式是被中国传统文化抵制的,因此在中国开展深度会谈相比西方困难更大的。在厚厚的面具之下,是无法深入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人敞开心扉,亮出自己的假设是不成熟的表现,是被人耻笑的的。因此我们的交流成本巨大,沟通不畅通,个人心中都有小九九,难以形成真诚的合作和配合,也很难形成合力,因此中国人总被人认为是一团散沙。我们团结不起来,正因为我们决策的背后很多都是不能亮出来的私心和私欲,因此越不能“悬挂”假设,必须藏着掖着的,表面冠冕堂皇,内心却是自私自利。并且这种状况大家都心知肚明,因此在明知对方自私自利的情况下,谁也不会尽全力的完成任务,去配合其他人完成工作,因此我们的各个方面都效率低下。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尽力的去工作,我们怎么会获得高效率呢?
深度会谈在中国也许是一个笑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