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管理人员、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等都很关心人的动机问题。所谓动机,是指激励人去行动的主观原因,经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它是个人发动和维持其行为,使其导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产生动机原因有二:其一是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其二是刺激,包括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在同一时刻,人的动机有若干个,但真正影响行为的动机只有一个,有时还会产生复杂多样的甚至互相矛盾的动机,这时就须通过思想斗争,使其中一种动机占优势,即为优势动机。动机具有始发功能、选择功能、强化功能和为了达到目标而形成一定模式的调整功能。
根据西方学者的看法,三种因素决定个人的动机表现,即个人动机因素、组织动机因素、组织与个人因素相互作用(相称或抵触)因素(图)。一个人对他的工作行为满意了,就会形成一股内在力量,继续影响他未来的行为。因此了解决定个人动机的因素对人力资源经理而言很有必要。
斯蒂尔斯和波特在《动机与工作行为》著作中指出,个人的兴趣、态度和需要三个主要方面的因素影响着个人的动机。
所谓"兴趣"是指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的产生来源于社会实践。由于人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因而会形成各种不同的兴趣;又由于对事物或行动本身感到需要而引起直接兴趣;还由于对事物或行动的目的和结果感到需要而引起间接兴趣;有产生于活动过程中而在活动后即消失的短暂兴趣;也有成为个人心理特征的稳定兴趣。人的兴趣还有广泛和狭隘的差异,广泛的兴趣能使人接触多方面的事物,获得广博的知识,而兴趣狭隘者则相反。
所谓"态度"是指对事物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在社会心理学中,态度也称社会态度,指个人对社会事物(人、事、物、群体、制度、观念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经过社会化逐渐形成的,它可成为人格的一部分,但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以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为基础。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构成的。在这里认知因素是基础,情感因素在态度中起着调节作用,而行为倾向则制约着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行为方向。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三者协调程度越高,态度就越稳定,反之则不稳定,态度容易改变。
态度作为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和,有其自己的特性:
1、杜会性:即态度是后天形成而不是先天的。
2、双向性:即态度对象可以变为主客体。
3、协调性:即构成态度的因素基本是协调一致的。
4、称定性:指态度一经形成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不易改变。
5、内隐性:即态度存在子人们的内心世界。
所谓"需要",是指个人生理和心理上的欲望或要求。当一个人的需要未满足时,他会更加努力以能满足他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如图所示),他把这五种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二级,其中生理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属于低级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它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并且永远不会使人感到完全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西方被广为接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