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建立中国自己的评级机构,现在正是时候

[复制链接] 0
回复
58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2-5-15 17:1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建立中国自己的评级机构,现在正是时候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   顾问  魏广巨

    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11年的欧债危机把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推到了风口浪尖。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似乎成为了制造危机的帮凶,一时间口诛笔伐之声不绝于耳。纵观危机爆发前后的几十年里,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垄断了国际评级市场,通过直接投资、收购和控股等方式操控世界评级的话语权 。以2007年为例:全球评级市场总规模约45亿美元,三家机构总收入超过42.7亿美元,占市场份额的95%。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和民族的崛起,应该在评判各国信用风险方面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建立自己的评级机构并走向世界,现在正是时候。
  中国金融市场需要更专业的评级机构
    信用是金融产业顺利发展的载体,信用评级一方面可以为投资者和金融监管部门提供客观、独立的参考数据,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投资风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上市公司和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依靠良好的信用评级可以更轻松地获得贷款和融资。所以评级机构对金融市场有着“辩善恶、分良莠”的积极作用。
    而目前的中国金融市场对三大评级巨头还有很强的依赖性,但是鉴于中国的国情和金融法规与国际金融市场还有很大的差别,对国家金融政策和投资人的心理动向也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外部的信用评级结果对国内金融市场难免有“水土不服”的症状。2010年7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公司发表自己的主权信用评级排名,其结果与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排名大相径庭: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高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多数其它大型经济体。因此,未来中国应大力建设和发展本土的评级机构,当其权威性得到广泛认可之后,走向国际市场。在此过程中,中国金融市场应该以“双重评级”的模式为过渡,——更多侧重本土评级机构的建议,最终只采用本土评级机构的数据结果。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第三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强调:三大评级机构对企业经营和金融风险预估不足,长期采用“顺周期”  的行为扩大了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因此未来我们要建立本土的专业评级机构,采用与之相反的“逆周期”方式,做到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未来,随着中国本土的评级机构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中国将会在世界金融市场增加更多的话语权。
  评级机构的产品设计和监管
    中国目前有80多家专业评级机构,获得中国证监会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许可的已有5家,其中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是唯一加本土公司。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需要快速壮大和提升。如何实现本土评级机构将康的发展?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产品设计和严格监管。
    信用评级作为一种甄别机制,其独特的市场角色和责任决定了其产品设计的特殊性:参与市场竞争但不能完全推向市场。评级机构为企业设计产品,同时又收取企业的费用,利益的驱使必然造成企业“评级选购”的做法,即企业选择提供对自己最有利评级的机构为合作伙伴,导致评级机构的结果具有导向性,质量出现问题。此次欧债危机的爆发揭露出了这样的弊端:很多发达经济体的投资人、监管机构和媒体批评三大评级机构给予某些金融产品AAA最佳评级,在金融危机之后却变成了“有毒资产”,导致了上百亿美元的蒸发;同时批评者还称在降低某些债台高筑的欧元区经济体的评级方面,评级机构动作滞后,例如西班牙,在危机爆发之后长期持有AAA评级。
    另一方面,评级机构的监管问题。和其他金融实体一样,评级机构也需要有所谓的“信用等级”。对评级机构加强监管,令其公正客观的提供甄别服务是保证本土评级机构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有一种可行的做法是将评级机构脱离现在的金融产业利益链,由银监会、企业代表和投资人代表成立独立的监管机构共同监管。监管机构统一收取费用,按照评级机构的实际表现和检验结果支付。同时,将评级机构推向市场,投资人根据对评级机构产品质量的认可度支付费用。通过几家成规模的、专业的评级机构相互竞争,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当然,鉴于评级机构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笔者建议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来加强进入该行业的壁垒。通过对潜在进入者资质的审查、专业性的考量、以及不良记录的调查等等硬性约束条件有效过滤不合格的申请,保持评级机构的高素质和高专业性。
  中国评级机构的未来
    中国的评级机构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之上,如果想在世界金融市场上得到应有的话语权还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为了能赢得国际客户的信任,就需要树立高水准的客观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需要摆脱“民族品牌”的印象,比较直接的办法是在所服务的区域实现本土化。在不同的区域建立分支机构或者兼并、收购同行企业是扩张的有效办法,而形式上扩张的背后还需要对当地区域问题有深刻的理解。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实行人才的本土化战略。雇佣当地的高端人才有利于对于当地金融环境、市场特点、客户心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都会有较深刻的研究。这种情况之下做出的信用评级结果和调查报告具备很高的可信性,更容易赢得当地投资者和企业的信任。世界三大评级机构在全球设有87个分支机构,而90%的核心职位和高级管理者都是有当地人担任,中层以下的员工和管理者基本实现100%的本土化。每年有87%的分析报告是由“完全本土化的团队”做出的。以标准普尔为例:在欧洲已有25年的历史,所有的欧洲主权评级资深分析师都是居住在欧洲的欧洲人。另外、和当地政府、监管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认真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都是提升公众信任度的上佳途径。
    2012年外部的经济环境会变得更加不确定,目前欧美经济复苏缓慢,三大国际评级机构遭受质疑,证明其“公信力”正在丧失,此时正是中国本土评级机构树立公信力、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得的良好时机。

    本文作者系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公司及作者名称,如需采访、约稿,请联系010-59082963/2979。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