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提高效益》中的哲学注入灵魂
什么是读死书?就书论书,落入照葫芦画瓢的俗套,就是一种常见“死”法。同样,用一叶知秋,管窥知全豹式来理解稻盛和夫思想的话,无论是他的《活法》、《干法》、还是《经营会计》等,学到的永远只是一种管理的技术、财务手段。在这些管理技术层面上,学术院墙内的马歇尔、德鲁克等人。学术院墙外,真正把稻盛和夫推上与本田宗一郎、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并列“经营田大圣”尊崇地位的,是他的经营哲学。离开了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去谈他的任何经营思想,都将是浮夸之论,失其精华。“以人为本”的经营哲学观,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础,已到知天命高龄的他,功成名就,为何愿受日本政府之托,接手岌岌可危的航空公司,何以如此?他的哲学给出了答案:摒弃私欲!回报社会。
如何提高效益?360行,行行出状元。5%的最基本效益,10%的最低限度效益是稻盛和夫对所有“盛和塾”学员的要求,并给出了达成的模板:阿米巴经营、经营会计。然而,仅仅如此就会一路顺风吗? 先看中国式管理VS经营会计学。 稻盛和夫在《经营会计》中核心要求是:现金流、销售额最大化、成本最低化。看国内,从双汇到三鹿,加三聚氰胺,为的是成本最低化、对瘦肉精充耳不闻,是为做到销售最大化迎合市场“瘦肉率”低俗需求。这些企业通过把“人”的底线踩在脚下来盈利,在这些“中国式管理”手段下,一个倒下,一个千疮百孔,至今生死难测。 中国人“脑筋活”,“权变”是中国式管理的一大特色,所以中国产品挑战“道德红线”往往成功。只要不损伤到“人”,就可以变通。可这个人,往往只是针对特定的少数人群而言,而不是社会大众,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变。 日本人“死板”。稻盛和夫的“以人为本”,这个“人”指的是社会公众,要求企业回馈社会,对社会负责。他的成本底线不会超越“人”的道德底线。 阿米巴经营VS个体经营。 中国人一个人是条龙,两个人是条虫。中国人更多地强调“个人”的能动性。对于“合作”、“融合”的整体得分,总有缺失一环。反映到组织管理上,小山头主义潜规则,本位主义盛行、个人利益至上,组织内部的管理资源被撕扯消耗得四分五裂,公司的一条河,变成了每人手头上的一碗水。把大资源优势,硬生生地变成“小”利益。公司成了银行,每个人从这个银行“借贷”资源,要人、要权、要物,而不管收益。 阿米巴经营相反。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求每人奉献一碗水,变成公司的一条河,把小做大。公司同样是银行,不同的是,每个人都在往银行中存钱,强调的是相互合作、融通忍让。 读稻盛和夫,我想起了二千年前,孔子说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稻盛和夫,经营的每一个政策,都是同样:他问自己,我真的没有私心吗?社会真的会受益吗? 管理,本是知易行难的,但是,真正的知,需要用行来证明:我没有私心、社会受益。这或许也恰是中国为什么至今,仍然没有出现稻盛和夫中国版的原因之一吧。
该贴已经同步到 pwzlr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