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国进民退是否属实?

[复制链接] 1
回复
61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0-8-18 14:1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进民退是否属实?

正略钧策 董事长赵民 研究院经理许妍 顾问孙进瑜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是否真如外界所宣传的那样呈现“一边倒”的状况?“国进民退”现象究竟暴露了经济体制的什么问题?

      市场化过程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最主要特征之一,而经济发展中企业群体的逆市场化状态或趋势,则被形象地称为“国进民退”,意指国有控股企业越来越强大,与此同时,民营企业越来越弱小。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进民退”的字样频繁见诸媒体。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市场份额的压缩激化了各方利益的冲突,一场“国进民退”是否合理的论战随之打响,而这一论战的背后,则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种类型的企业争夺市场的博弈较量。

      两种经济实体的竞争吸引了包括政府、学者、企业家、民众等几乎所有人的关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是否真如外界所宣传的那样呈现出“一边倒”的状况?“国进民退”现象究竟暴露了经济体制的什么问题?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否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通过此次研究,也许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些回答这些问题的客观依据。

      发现一:规模扩大,经济效率依旧的国进民退

      受过往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一直较大,但在经济效率层面,民营企业效率更高已被大量事实所证明。是否存在国进民退,从企业规模(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利润)和经济效率(资产的产出率、收益率、负债率和承载率)这两个角度入手进行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

      截至2009年底,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共有1721家供我们研究的对象。尽管2006~2009年间国企的企业数量的增加幅度要低于民企(国企数量从948家增加至997家,增幅为5.1%;而民企数量从479家增加至724家,增幅为51%),但是,从企业资产总值的变化情况来看,国企的资产总值的增加速度要高于民企,2006年国企资产总值相当于民企资产总值的11倍,而2009年已经增加至13倍。国企规模的扩大也体现在营业收入的增加:2006年国企平均营业收入4.4亿元,为民企平均收入的2.8倍;而2009年国企平均营业收入为9.1亿元,为民企的4.7倍。从此结果看来,在我们的研究对象中,呈现了“国进民退”的态势。

      尽管近四年国企规模的增幅要大于民企,但其所获利润占整体利润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从2006年的91%下降至2009年的86%),民营企业的大量加入正加剧着竞争,也在降低着国企的利润空间。因此,在企业规模指标变化趋势的比较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种情形:国企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逐渐合并成“巨无霸”企业,但其经济收益却并没有随之加强。从经营效率指标比重来看, 2006~2009年,民企在资产产出率、资产收益率和资产承载率方面的优势较大,而在资产负债率方面,国企显著高于民企,并超出了正常水平。整体上看,国企的经济效率并没有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而显著提高著。

      综上所述,从企业规模和经济总量比重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确存在较为显著的“国进民退”现象。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国企的生产效率并没有因此而显著提高,在和民企的较量中仍处在下风。“摊大饼”式的国企扩张只是造成了国有经济规模上的扩张。未来这种“国进民退”现象能否健康地维持下去,国企在提高经济效率方面的作为将成为关键因素。

      发现二:资源垄断加剧、行业壁垒凸显的国进民退

      2006~2009年,国有资本在资源性、能源性领域中大规模跃进的现象明显,表现在以下的四个方向:

      第一,在钢铁、煤炭、航空、金融等资源性领域中,出现了明显的民营资本“挤出效应”。表现最突出的当属钢铁行业。2006~2009年间,整个钢铁行业民营资产由原来的18%下降到10%左右,煤炭行业的民营资产也出现了类似的波动,这种“挤出效应”是对行业格局重新划分的反映。

      第二,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政府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在4万亿振兴计划涉及的所有行业中,国有企业都有了长足发展。以汽车行业为例,2008~2009年该行业的国有资本营业收入增长了32%;与之相比,民营企业营业收入仅增加了4%。这种非市场驱动的政府行为,在很多行业都扮演了经济增长推手的角色,但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减弱之后,国企的发展能否继续,国有经济的营利能力能否与其经济总量相匹配,成为一个疑问。

      第三,房地产行业的国有资本比重不断增加。自1998年住宅市场化的政策开始实行,房地产业的主体就逐渐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企业。根据《中国房地产行业报告蓝皮书》提供的数据,截止2003年民营、股份制企业占房地产企业总量的81.8%。但最近几年,房地产行业又开始呈现“国进民退”的趋势,国企的市场分额通过兼并重组都已大幅提高,国有房地产企业营业收入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比例已经从2006年的69%上升至2009年的76%。按照国资委的规划,到2010年,央企将减少到80~100家,未来一年半将是央企整合的高峰期,房地产国企将面临一次重新洗牌。整合后的央企无论是资本规模还是影响力都要远大于之前,作为国有房地产企业主力的房地产央企将会产生对民营房地产企业更为巨大的比较优势。因此,在原有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有相当发展的房地产业,国进民退的步伐会越走越快。

      国企在资源垄断加剧的同时也带来相应的行业壁垒,通过结构性的增长模式,国企大多聚集在少数上游产业,并逐渐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地位,虽然其企业数量在逐渐减少,但是其营业收入在不断增加,所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在今天国进民退的态势中,这种垄断的形成、市场份额的扩大,不是通过市场竞争和创新所达成的,而是借助于政策设定、金融管制及微观干预的力量,因此其经营效率并没有相应的增加,资本总量的国进民退现象最终导致行业发展停滞不前。

      发现三:结构转型推进、亟需改革深化的国进民退

      改革开放以来,原有的经济体制逐步发生了变化,以市场为主导、经济效益为标准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取代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一经济背景下,民企的活力和效率得到了激发,民营企业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此同时,政府行为的作用范围却迟迟难以确定,以至于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情况已成常态。在研究中这样的状况屡屡出现:尽管民企的经营效率高于国企,但其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依然远低于国企,民营资本始终难以对抗国有资本,其效能也始终难以释放并为整个行业的增长提供更高的贡献。最近的例子当属4万亿投资计划的出台,由于项目投资额一般较大,民营企业难以承担,因此中标企业多为国有企业,而最近被中央严加调控的地方融资平台又在其中推波助澜,各种经济资源再次向国有企业集中回流,最终导致“国进民退”愈演愈烈。

      目前针对“国进民退”的讨论,往往只注意到了企业规模,而并没有考虑企业经济效率。从此次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国企经济效率的低下是与国企规模的庞大不相符的,而针对这种规模和效率背离的现象,我们更多应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来考虑。继续坚定地推进国有体制改革和国家宏观调控模式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最紧迫之处,进一步明确政府行为的作用方式和使用范围,进一步推动政企分离。只有这样,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才能得到延续和贯彻。进行不同行业的资本运作、探索公司发展模式、完善国有资本的管理模式,这些都是国有资本运营更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只有规范国有企业的着力点,为民营企业创造更为宽松和公正的投资环境,才能促使中国的民营企业重新焕发惊人的创造力。

      后记:国进民退背后是体制改革

      从中国经济的现状和走势我们可以看到,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效能却裹足不前的“国进民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现实情况,而从本次分析也可以看到,这种国进民退在某些方面的确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而这背后凸显的是垄断加剧、行业壁垒逐渐升高的非市场化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如何克服“国进民退”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还要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只有我们的政府规范自己的行为,扮演好自己的裁判角色,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评判国进民退现象对经济发展影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沙发
发表于 2010-8-19 09:21:54 | 只看该作者

同感,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生存是越来越难。税负重且不说,庞大的官僚机构谁都可以管你,民企没有国企面子大,应付这些婆婆妈妈真的很累。人民币升值,物价上涨,新劳动合同法等等,无一不是对民企的巨大冲击。动辄几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振兴计划,受益的大部分都是国企。为民营企业创造更为宽松和公正的投资环境,这个最为重要,可是年年说年年讲,还是没大的改观。正如2003--2008年的房地产调控,最后都流于形式,没有动真格,于是越调越高,08金融危机本来有了一个极好的自我调节回归正常价格轨道的机会,然则房地产也来个振兴、刺激,直接让房价翻番的上涨,国企疯狂拿地,民企被挤压。。。最后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