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什么是标准化

[复制链接] 0
回复
160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0-2-26 00:0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管理是个系统工程,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无论大小都具有关联性,事事相连,环环相扣,一件“小事”失控必然会影响大局。

“著名的海尔管理模式就是坚持做到“严、细、实、恒”,一是严,即严格要求,所有的员工必须严格按规定的内容、时间、标准逐日达标,日日清理;二是细,即分工细,各项工作分解量化到每一个人、每一天;三是责任实,即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大到机器设备,小到一块玻璃,都清楚地表明责任人与监督人,都有详细的工作内容及考核标准,形成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做到了奖有理扣有据;四是恒,即持之以恒,成年累月,百做不厌,一丝不苟。这样坚持下来,平凡的小事,变成了不平凡的事业。许多企业,对此无不羡慕不已。因为他们的规章制度不可为无,也不可为不严、不实、不细,但往往说在口头上,写在纸上,订在墙上,就是落实不到行动上。久而久之,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究其根源,在于基础管理工作薄弱,服从标准的工作意识淡薄,将大量常规的、例行的工作标准抛之脑后,使所有的管理制度失去制约作用。”

标准的通俗理解,就是已经过实践证明且可以固定下来的工作要求,包括做到什么程度、如何完成等等。同样条件、要求和岗位时,不同的人应该执行同样的工作要求。无论做到何种程度,或者如何完成一项工作任务,都有明确的清晰的规定。这种规定就成了在特定岗位、完成规定任务,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这就是标准。

 

标准化就是将日常的工作先进行规范,形成事事有要求,每件事情该做到何种程度都清晰、具体。然后对重复的常规的工作任务的完成步骤,进行明确的规定,包括步骤、责任、操作内容等等,使工作的过程变成标准的流程。每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是由几个甚至几十个、几百个动作组成,这些前后连续的动作就成为流程描述的对象。流程定出来了,操作要求也规范了,任务的完成程度和工作评价,也都订了标准。但这还没有办法确保不同的人完成同样工作时,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那么,就需要对标准、规范、流程,进行细化、细分、细致的检查、检讨、完善和改进,使每个操作细节都能“精益求精”。发端自丰田汽车的“精益管理”,就是将一个简单的工作流程,不断地改进如:可否缩短时间,可否减少步骤,可否用更低的成本和人力来完成等等,使流程的执行到了苛刻的、孜孜以求的地步。在很多日资企业,都很崇尚一句话:“我们以无法发现问题为耻”,足可以说明这种追求的境界。

 

精细其实已经不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了,而是一种对意识、素质方面的持续的要求。规范、标准和流程,我们都可以制定出书面的要求,白纸黑字明确具体,但是“精细”却无法用书面的文字加以规定。书面的规定也只能提出如何做到更“精细”,却无法规定什么是“精细”。换句话说,可以对“精细化”进行规定,就是说怎么样才能做到越来越“精细”,却无法对“精细”进行明确规定。在丰田,精细是远远不够的,它强调的是精细的同时,要追求效益,要强化以“效益”为核心的“精细化”,这也是丰田汽车自上世纪1950年出现过经营赤字以来,50多年没有再次出现过赤字的根源。所以,丰田强调“精益”而不仅仅是“精细”。我们可以追求很多细节的管理,也可以要求对细节“精益求精”的改进。但是,这种追求、这种改进是否能带来效益,才是哪些细节需要改进的最好的评判依据。为了做到“精益”,从丰田开始,在更多企业应用“精益求精”管理思想时,不断补充各种可以追求“精细”的工具,各种精细化的工具综合、演绎、形成标准、广为流传。在不同企业、行业的应用,逐渐演变完善最终形成了“精益生产”的模式。(注:本文形成于2009年1月)

 

很多企业引入了很多的管理方法,也时刻提倡要求用“精益”的思想,不断地提高日常工作、生产作业等的管理水平。但是,我们的所有工作,哪些是规范的?哪些是有流程的?哪些是可以追求“精细”的?哪些是标准明确的?当然,也要问问哪些是既无规范、无流程也无标准的,就更不必提倡要做到“精细”。做到“规范、流程可以标准”的程度,也就可以到另外的地方进行复制。通过复制,看看这个“标准”换个地方是否还能发挥作用。两个性质相同但操作者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的地方,是否可用同样的规范、流程等标准,做出相同结果的工作成绩。这就是标准可否做到持续的追求可复制、能固化、操作结果稳定的程度,这就是要做到标准化。

 

标准可以制定、修改、持续地提高,但标准化却无法修改、描述和制定规则。在追求标准持续改进的过程中,不断采用“精益”的工具和思想方法,对已经形成的标准进行修正和提高,不断地将新的要求和方法,补充进已经完成的标准内。这就形成了标准化的操作循环。标准化就是用各种规范、流程、精益的方法,持续对工作内容和方法进行固化、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同于系统化。当我们将各种管理方法结合起来,联结成一个管理的网络脉络,如太极一般往复循环无始无终,就形成了一个管理系统。规范、流程是管理系统的具体载体,精细化就是不断追求系统效率和效益持续提高的工具。系统化运行的结果就是不断地产生新的标准,修订或调整旧的标准,或将标准在更广范围内应用。

 

整个管理系统的运行,如果缺乏对标准化的持续追求,工作的改进、效益的提升,慢慢就会缺乏动力。如同骑自行车,一旦动力链条停止运转也没有惯性推进,这个自行车也就无法“自行”了。那么,标准化就是驱动整个管理系统持续运行的、最基本也是最强大的动力提供者,这是一个有始无终的循环系统。一旦一个管理或者作业标准形成了,就要在形成的现有条件下,考虑如何精益、如何改进。一旦形成新的进步,就要修订原有的标准。另一个角度,这里形成的标准,换个地方是不是还能有用?如果没有用,只能说是一个特定岗位或工作任务上的标准,而无法成为一个推而广之的标准,它的价值度是有限的。如果一个标准能成为广泛应用的标准,就将探索所得经验和实践总结的可行方法,进行了固化和新的实践。一个人的经验,总会受个人能力、知识、经验、思维等各种个体差异的因素影响。一个标准的形成,只有在更多人的参与下,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因为这不会受到个体差异的局限,就能在更广泛的应用中,通过执行一项标准而实现追求“精益”的目标了。这样说来,标准化,就是要在维持一个管理系统的持续“精益”过程中,将已形成的标准本身进行持续的改进。同时也要考虑一项标准是不是有广泛适用性,也要将同样的标准在更广范围内使用。这样在纵向和横向的不断改进过程中,实现了对标准化的持续追求。标准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是标准的最初制定者或提出者去修改,而是每个执行标准的人,都有责任思考和研究如何改进标准。一旦标准在某一个地方被修改了,那么所有执行这项标准的岗位人员,都可以吸收和执行新的工作方法和要求。那么工作中所应用的思路、方法、工具等等,都能始终保持是最先进的。这就是标准化的魅力所在,也是企业可以通过自行改进的系统。一个整合的管理系统的运行,而不是依靠与领导的能力和魅力,就能实现日常管理、生产作业和效益化开发的持续改进。

 

标准化和精细化一样,不是一个可以书面文字描述的东西,而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是一种对追求细节优化理念、素质和意识的更高要求。但和精细化不同的地方在于,精细化可以通过很多工具去实现这个过程的追求方式,而标准化却不能简单地通过工具来实现。因为标准化是一个企业整体管理系统的“精益”化追求过程,包括对规范、流程、精细和系统的综合要求。标准化应该是一种思想,一种追求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所有工作,不断的固化、打破、再固化的系统性追求的思想。这种思想要求企业的每个人都要时刻考虑,“我的工作岗位哪些需要标准?哪些标准可以改进?我可以提供别人什么新的东西?我需要从别人那里学到什么新的东西?”只要有助于规范、流程的提高,只要是能不断改进标准的方法、工具、思路,都可以拿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来尝试,这才能掀起一股全员追求标准化的高潮,而且是迟迟不会消退的高潮。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