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的终极意义
金碚
改革开放开始近30年,舆论对国有企业的评价好像永远是“改革还不到位”、“还不彻底”。
不独中国,世界各国对于国有企业的看法,可以叫做“在批评和抱怨中前进”。第一是“批评”,国有企业在全世界几乎都永远受到批评:不赚钱以至亏损的时候批评它经营不善,缺乏效率;赚了钱甚至赚很多,批评它是“与民争利”,或者是国家输送利益。如果它要做大,批评它是垄断;如果它做不大,批评说国有企业没有竞争力。总之,国有企业总是受到各种批评,导致其左右为难。
第二个关键词叫做“抱怨”,国有企业自己永远在抱怨,说是:我们发挥了这么大的作用,统计指标看我们也在做大做强,也获得了利润,给国家缴了很多税,还总是受到舆论批评。在竞争灵活度上,我们不如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能干的事,很多我们不能干。“又要马儿跑得好,还要马儿少吃草”。
这样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到底国有企业改成什么样了以后,才算是“到位了”,可以使大家满意了?或者说,什么是国有企业改革应该达到的目标状态?用经济学的语言讲就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均衡状态”是什么?
从世界范围看,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特别是在非常时期,国有企业总是发挥了一些特殊的作用。这次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看到,像美国这样非常反对国有化的发达国家,也不得不采取了国有化的措施。按照中国的概念来讲,他们很多的企业变成了“国有企业”,比如说通用汽车、花旗银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是一类特殊的企业,它有特殊的优点,能解决一些特殊的问题,或者重大的问题。但是,它也有缺点和弱点,不可能长期地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一般企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 23:06:5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