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有人问我“你在华为研发的日子里快乐吗?”,我会很负责任地告诉他“在华为研发工作的那段时间,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而且这也是很多早期华为研发人员的共识。当年有人曾说“华为研发部是工程师的天堂”,这句话并不为过。所以,我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内心充满了对华为研发工作时甜蜜的回忆,和对华为为何能成功做到这一点的追索。
促使我提起笔来写《华为研发》的原因,既有这几年随着华为步入1000亿元人民币销售大关后,社会上对于华为公司的过于神化——认为华为压根不可学,中国不可能再有第二个华为;又有社会上某些对华为公司尤其是研发人员管理方面的种种误读。由于今天的华为已成为中国研发的一张“名片”,成为全球拥有最多研发专利的企业,因此社会上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误解,以为华为公司从一开始就是把“鸡蛋”放在研发一个“篮子”里的。但其实,华为也是从贸工技起步的,并不充满神化和魔力,华为强大的研发实力并非一日之功;华为的研发道路有着其一步步自然发展的历程,并非遥不可及。我作为这一过程的见证者,希望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并能给广大中小企业的创立者、管理者和研发者树立信心,并坚信华为的研发经验是可以学习的。
提起笔来写作本书之时,正值国际金融危机的“寒冬”,广东发生了数万家中小民营企业关门倒闭的现象。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跨过30周年,就在很多领域发生了“国进民退”的状况;而在很多领域内“中国制造”更是被某些国外媒体抹黑为“低价劣质”的代名词。今年是建国60周年,伟大的祖国面临着向一个新的发展台阶迈进,国家正面临着向“创新型”经济模式的转型,中国下一步不仅仅是走向世界,而是要在世界舞台上拥有更多的市场地位。中国的繁荣靠什么得以持续,中华民族的崛起靠什么得以持续?华为公司作为中国创新经济的代表,作为一家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中国民营企业,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具有说服力的示范与可借鉴的案例。
民营企业究竟还有没有发展的前途?适合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道路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在国际金融风暴之后,应该如何去渡过危机?这些都是我在写书的过程中反复思考的问题,希望读者在阅读华为从2万元起步的坎坷研发发展之路时会有所领悟。
在写作本书前,我曾请一位在珠三角民营企业工作的朋友张震列出他对于华为研发关心的问题。承蒙他的认真考虑给出了如下的清单:
(1)华为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
(2)华为在发展的初期有哪几个重要的研发里程碑;
(3)华为的几个危机时刻是如何转危为安的?
(4)华为在创业期与发展期,是如何击败竞争对手脱颖而出的?
(5) 华为的技术研发优势是如何一步步积累下来的?其内部管理机制是什么?
(6)作为一直飞速发展的企业,华为的财务和现金流是靠什么支撑的?在创业发展初期,华为是如何融资的?
(7)华为的用人方法有何特点?内部人如何降低内耗,一致对外?
(8)华为的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华为企业的文化是如何沉淀和提炼出来的,文化对华为的发展起到多大的作用?
应该说这几个问题所涉及的主题,都是目前广大中小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困惑,我在写作中也紧紧围绕了这几个问题进行了详尽地描述。目前,发展到人民币1000亿元销售额的华为,已不适合中小企业学习,但是,处于创业期或早期华为的经验,以及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智慧,却可以为当今面临很多相似问题的中小企业学习和借鉴。
开阔我写作思路的还有一家叫“麻辣诱惑”的餐厅。餐厅的大堂经理用非常尊敬的口吻告诉我:“我们餐厅三年前开始学华为的研发,对我们的工作促进非常大。华为研发的经验对我们很有帮助!”IT业出身的我听后非常惊讶:难道华为的研发经验不仅适用于IT企业,还能对社会上多数行业的管理都有帮助吗?
本书主要内容围绕四条主线展开:
第一条是华为创业期,主要回顾了创业期华为 “第一桶金” 的来源,以及如何从无到有开始自主研发;第二条是任正非如何解决自主研发最关键的人才问题,并突破研发资金困境的一些具体实践经验;第三条是华为中央研究部建立及发展的过程、内部的运作经验,以及曾经失败的案例;第四条是华为的竞争对手在华为不同发展时期所处的状态,以及他们与华为之间“亦敌亦友”、“爱恨交织”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和发展的故事。
本书中有四位“主角”,分别是企业(华为)、人才、政府、竞争对手。大家可以看到,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企业与人才、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对手这三组关系上互动的过程。没有企业的发展,哪有人才的前途;没有人才的促进就没有企业的进步;没有企业的繁荣,就没有政府的财政来源;没有政府的支持,企业的发展也会受限制;没有强大的对手,就没有永葆奋斗精神的企业……相信这些不同层次的视角,会帮助时值金融危机下的企业、人才和政府去重新审视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共同去推动经济和自身的发展。书中也通过回顾中国通讯产业的发展历史,对政府应如何推动产业的发展,正确地扶持企业成长,提出一些值得政府反思和借鉴的地方。
是华为选对了人才,还是人才选对了企业?呆在温饱的环境下得过且过,还是到朝不保夕的民营企业去?人才在与企业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如何寻找和发挥自己的价值?这个关于人才与企业互动的有意义话题,也是本书的重要线索之一。
这本书主要是写给处于初创期和成长过程中的中小企业看的,华为的早期研发细节,经验和教训值得广大中小企业借鉴。这本书也是给一些苦于“研而不发” 的大型企业之对照,华为的自主研发和管理是如何克服了规模化带来的低速度和低效率等弊病,为中国企业的研发规模化,提升研发速度,提高研发效率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这本书更是写给那些中年失意,甚至失业的人看的,它同时也是一本励志的书,讲述了任正非如何从中年失意的挫折中站起来,带领华为从一次次的失败走向成功。本书中关于郑宝用、李一男、刘平、孙洪军等人伴随企业一同成长的故事,相信对刚刚参加工作、正在找工作或正在创业的年轻人也有诸多启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中讲述了华为如何从无到有地突破新产品的研发瓶颈,逐步形成和完善研发管理制度,从而成就了今日强大的华为研发体系的故事,相信对于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各行各业从事技术、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的工作者们,也是一本不多得的学习教材。
写作中的我心中常常惶恐,不知道华为的任总会怎么看这本书。但是我相信,任总内心也是希望今日身处“华为大厦”高处的员工,能记得华为初创时期那些艰苦的日子,华为是如何在艰苦奋斗中拼杀出来的。我相信,任总内心也是寂寞的,身处高处不胜寒的他,可能有时也会怀念那时和一堆年轻人挤在一起同吃同睡,共度艰难、同庆成功的日子。
今天,当我们饱含深情地回忆这一切时,我们感恩华为,感谢任总曾带给我们的一切辛酸又美好的回忆,也希望这些坎坷的记忆让你更坚信:“伟大其实是由每一个平凡人在平凡的一天一天中默默坚持、创造出来的;伟大的企业并非神灵所赐,也没有运气之说。”
张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