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可能由于网络的原因,10月2日在这里的留言没有显示出来。经过后来几次的再阅读,整理后的看法如下:
首先,在专业层面,培训要做到“对症下药”,如同医师医治病人一样,必须先懂得 “医理和药理”,同时在“诊断和医治”的过程中有严格的过程监控才能实现。
在培训的前端,要对企业的情况作必要的分析和诊断。通过谈讨,诸如,“企业为什么要做这个培训”,“做这个培训能否成为解决企业某个问题和某类问题的首要手段”,“做这个培训能做到哪些效果以及做不到哪些效果”,“要做到这些效果,项目的组织方要做哪些配合工作”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方可得知该企业存在的问题是否真的能够用培训解决的,进而开出合适的药方。
在培训的施行过程中,培训效果的获得来自于“编、导、演”的结合。“编”指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导”即教学活动的规划、组织、监控;“演”即教学过程的实施、互动、内化。结合培训前期的诊断,合理的配置“编、导、演”三部分的资源,既要考虑培训内容“编”的逻辑性以及次序,同时,也要考虑“导”的方面不同学员的组合以及课前准备,而“演”的方面导师的选择以及学员的配合也成为重要的环节。
在培训的后端,不同的培训设计可以产出不同层面的培训效果,有些是仅仅在于扩大学员的知识面,有些是要增长某些技能,或者调整学员的心态。但必须避开一个误区:把培训效果的评估认为是只在培训结束后才做的。实际上,要实现预期的培训效果,从培训的前期诊断开始,到最后的培训实施完,整个过程都在为出培训效果而作出不同的行动。
其次,在这里姑且把文中所说的有限内容视为一个案例来分析,那么回到案例本身,有以下看法:
1、培训的起因:由于公司的迅速发展,尤其在渡过金融危机后,公司各层员工的职业化差距明显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成为公司经营上再发展的瓶颈,因此,公司希望借力于全面培训的导入带来对人的提升作用,进而推动业务的发展。学习先进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通过培训改善工作是该司的培训期望。
2、对案例的分析:案例中提到了授课方式、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效果三个方面。人力资源制定了相关的培训计划,首先针对的是营销领域的培训对象是有一定的经验的营销人员,年龄在30-40之间。针对这些学员,有一定的特殊性,选择“学院派”还是“实践派”的老师并不是关键,专业的老师面对不同的学员也会有不同的授课方式,只能说老师所用的培训方式与学员的实际需求要对应。
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应先针对性找出阻碍这些员工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案例中所提到:领导和老师的目的是想使学员的理论知识方面系统一些,在工作中能够运用多种综合技能来提高营销成功率。对于这些30-40岁的员工来说,他们已有一些固定成型的思路,要打破原有的思路接触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并不容易。我会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培训帮助他们在以往知识结构上进一步深化,让他们能够结合公司的发展需求,进而推动公司的业务发展。
在培训效果方面,案例中提到逃避考核。培训效果的评估绝对不仅仅是一张培训评估表,包括学员在培训后的在岗学习,在岗训练,以及后期的问题反馈都属于效果评估的范畴。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需要用不同的培训工具进行考核。这里可以简单说,对于知识性的可以通过考试来检测,技能性的培训需要通过演练来评估,而对于行为习惯以及心态方面的培训只有通过长期的日常培训组织与监控来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