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接受不完美

[复制链接] 9
回复
327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8-10 18: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实世界常常会遭我们抱怨:比如各论坛、网站到处删帖,比如谎话往往遮挡真相,当然这些仍算是小事,毕竟已经习惯了,而且靠自己努力总可以找到应对的办法,比如换个地方发贴,或者干脆不发,再比如学会自己思考。fficeffice" />

但总还有些事让我们生出无能为力感,或者无助感。遇到后者,我们总会自觉不自觉的将这种无能为力感当做自己不作为的借口,将责任推之于外,比如社会,比如“刁民”(官人不好例举,只能委屈“刁民”了),比如单位(或公司,总之自己谋生的所在)等等不一而足。

当然我以为只要自己能过生活,“不作为”其实也没什么好“羞于见人”,总好过被我们当做借口的那些反方向的作为(甚至某些情况下不作为胜于作为,这也当另考,本文暂不打算深入),但总有人在一边高呼自己要“如何如何”,另一边又说“要不是……,就如何如何”等。我总觉得这中间有一个“大弯”,理清楚会有些好处,即便只是对自己也一样(当然对于只是想拍拍胸脯过把瘾的弟兄们而言,当然又是我在说笑了,大可不必认真)。

我想说的其实很简单,接受现状,努力改观而已,但为了使文章看起来更深奥些,本文努力想把它抽象,甚至再引入些名士文字,以壮声色。

 

一、“黑暗时代的人们

20061014日,汉娜·阿伦特一百周年诞辰。当是时,香港,在华语思想界颇负盛名的《二十一世纪》(10月号)推出阿伦特百周年小辑,占到该期杂志的1/4篇幅。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媒体都或多或少地刊登了纪念阿伦特的文章。

同在2006年,国内出版媒体开始她的各类专著以及对她本人的评著,尽管相对比较专业,但这些书籍却频频登上部分民营书店的排行榜。还是在同一年,世界不少地方都有类似的活动,这位逝世于1975年的百岁老人,并没有因为远离这个世界而被世界遗忘。

翻出阿伦特的“旧账”,当然有朋友适时推荐的原因在,但我们需要明白,如同所有为逝者举行的活动其目的都在当下一样,本人翻捡此种旧历,所想的其实也在此时此刻。

因为,阿伦特著作《黑暗时代的人们》(Men in dark times)与本文想说的内容大有相关,当然本人绝没有将此书与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相比较的意思,“黑暗时代”当然发生在过去,如果需要说的足够明确,那至少也是在1956年到1968年阿伦纳编著她的著作之前的时代,与我们的时代毫不相干(以上是为了本文得以顺利发表的严正声明,并同时声明不对读者诸君的任何不适联想负责)。

关于“黑暗时代”,阿伦特说“我是从布莱希特的著名诗篇《致后人》(To Posterity)中借用了这个词的。在那首诗中,这个词用来指涉这样一种状态:混乱和饥饿,屠杀和刽子手,对于不义的愤怒和处于只有不义却没有对它的抵抗时的绝望;在那里,合理的憎恨只会使人脾气变坏,而有理由的愤怒也只是使自己的声音变得刺耳。所有这一切都具有充分的真实性,正如它们公开发生时那样;在其中没有任何秘密或神秘性可言。但它依然绝非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可见的,更不用说能被轻易察觉了。这是因为,直到灾难降临到每件事和每个人头上的那一刻之前,它都被遮蔽着——不是被现实遮蔽,而是被几乎所有的官方代表们的高调言辞和空话所遮蔽,这些人不断地、换着花样地将令人担忧的事实巧辩过去,并以之证明他们的考虑。当我们思考这些黑暗时代,思考在其中生活和活动的人们时,我们必须把这种伪装也纳入到思考范围之内。这种伪装从体制”(establishment,以前被称为系统”)而来,并被它重重包裹。”(1

文字比较长而且比较拗口,简而言之,我以为就是“扭曲”了的意思,或者就是说,同样的事情,把我们现在的美好时代反过来看就可以明了“黑暗时代”的意思了。总之,大可不必费心去琢磨“黑暗时代”的准确含义。

我想说的重点是,即使是在阿伦纳所说的黑暗时代,比如法西斯德国时期,被阿伦特形容为“在这种黑暗中,善即使仍然存在,也变得绝对不可见并因而无效了——甚至理性都可以被消灭,假如所有具备理性的人都真的被杀掉了的话” (2)的时代,也有类似卡尔雅斯贝尔斯这样的人,“他根本就不去代表任何事物。他是彻底独立的,不依靠任何群体,包括德国抵抗运动在内。这一立场完全由人格力量来支撑,它的高贵正好在于:即使在极权主义的黑暗中,他也不会去代表任何事物,而只为自身的生存提供确证。”(3)

当然,被阿伦纳称为“世界公民”的雅斯贝尔斯也不是我想说的重点(如欲了解,可参考相关书目或文章),我想说的重点是,即便是在黑暗时代,也有些人其实是可以有些作为的。

 

二、世界永不会完美

毫无边际的漫扯拉回来之后,我想说的观点其实是世界永不会完美。当然有心人以为,我想出任“黑暗时代”的护法,为“黑暗时代”正言。如果作此理解,我想不出反对的理由,只好不置可否,继续言语。

而我以为,形成我们开头所述情况的一个重大思维误区就是,对于完美的渴望(其中还有些二元化的思维方式,这里我也不打算揭发)。我们社会中大部分人对于完美有种不切实际的期待和要求,当然我以为我们身上通常都有此种期待,也多半是从党国的共产主义的梦想教育开始,但无论从哪里开始,这同样是不切实接的要求。

“你需要一个不会渗漏的阀门,并且竭尽所能开发这样的阀门。但是现实世界给你提供的是渗漏的阀门,因而你必须做个决断,你到底能忍受多大程度的渗漏。”(4)这是研发土星五号、实施第一次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科学家阿瑟·鲁道夫对“风险”概念的表述,但反过来,我以为正是对世界并不完美的最佳注解。

而我以为,人生与人类社会当一律此解:

倘若想要追寻完美的人生,那么人生中诸多选择处,你必须做对每一次,而倘若以此为目标,那你的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题将变得异常难于回应,因为你并并不知道未来,而且更多时候你应对的知识都将缺乏,直接的结果是你会避免选择,或者会任其自然选择。这样的结果,通常情况下,反倒是最糟糕的结果,在追寻完美中失去了自己。

倘若追寻完美的社会,因为人本身各异,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而这些个世界并不相同,想要完美的社会,本身会碰到几个问题:第一,谁的“完美”标准?第二,即便大多数人的完美标准同一,那么对于个别“异议者”又该怎么办?第三,倘若上述都可解决,那完美之后呢?还要不要改进?倘若不要,那天分异常人士的生存空间在哪里,思想空间又在哪里?

因此,我的理解,人生也好,社会也罢,总之,都是在不断改进自己的过程中前行(当然后退的情况也不少,这个就比较复杂,但通常的都是取决于具体某个人的方向),而完美的结果和完美的过程都是不存在的。

关于人类社会不会完美的理论解释,我看到过的最佳的,应该是来自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尽管索罗斯以“金融大鳄”闻名,而且其著作《金融炼金术》也尽量以金融为案例,但我总以为对社会现象的解释或许才是索罗斯对于人类世界的真正贡献,我认为,历史的进程是开放的。历史的主要驱动力是参与者的偏向,的确,它不是起作用的惟一力量,但它是历史进程中所独有的力量,并因此而使历史进程同自然科学研究的自然过程区分开来。生物进化归因于基因的变异,我坚信,历史的进程则是由参与者的错觉塑造的。我甚至走得更远,塑造了历史面貌的思想无非是一些内涵丰富的谬论。一套富于衍生性的谬论往往最初被人们视为真知灼见,只有在它被解译为现实之后,它的缺陷才开始暴露出来,然后将会出现另一套同样内涵丰富的但与之正相反的新谬论,并且这一过程仍将不断地进行下去。每一套谬论都提供了一种新的经验,如果人们能够从经验中多少学到一点东西,则这种更替就被称为是进步。谬论当然是一个有些过分的称谓,但它无疑有助于把注意力引向正确的方向:参与者的偏向。5

 

三、接受不完美

既然完美不可追求,也不必追求,那我们就不需要努力了吗?当然笔者没有这样的意思,也不想传达类似的认知,我以为那是个人的事。我想说的是,接受不完美。

所以强调接受不完美,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无论您是否打算去为更理想的人生,更理想的社会而努力,我以为,总要接受现状才行,总要面对的真实的现实,总要从当下开始。接受不完美,并不是要向“黑暗时代”低头,而是首先要正视现状的意思。

因为有“完美人生”“完美社会”的想法在,我们常常想要忽视现在的生活,现在的人生。我以为这是“完美”思维方式下最不可取的结果,但却偏偏是最常见的状况。总想为了将来的美好人生或美好社会,抛弃了自己当下的生存意义,放弃现时的争取,简化或抽象化现时的生活,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要我的理解,如同殉道一样,是示弱的一种方式)。

但要知道,如果没有现在,未来有什么意义?因此即便为未来计,也请珍惜我们每个人的现在,也请为现在仍在受冤受屈的善良人们升出我们的双手,也请从争取我们每个人的合法、合理利益开始。

第二,关于接受不完美,还有另一重含义,那就是不必期待完美,不必费心去寻找完美。也因此,我以为,对于个人或社会,比较正常的期望是现在比过去好一些,未来比现在好一些。

而我以为降低期望通常还会有另一个好处在,那就是不至于将来太失望,以避免一生都处在期望与懊悔的反复循环中不能自拔。

当然在这个变好的进程中,需要有你我的参与在,否则这“美好”于我们仍旧只有欣赏的意义(在你我的生命之外,也有很多与你我毫不相干的美好在,欣赏的意义相当于你碰巧看到了其中的一样,比如日全食)。

也自然在这个变好的进程中,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尽情展示自己的天赋,但却不可因了不切实际的“完美”梦想,而将自己的努力放错了方向,当然更不应该放诸脑后(后半句仅对想要努力的人有效)。

大而话之,我以为,人生的意义正在于不完美的世界,正在于对于不完美的世界的改进。用索罗斯的语言表述,那就是从影响现在的“每一套谬论”中不断学习新的经验,形成新的“谬论”。

 

注释:

1)引自汉娜·阿伦纳《黑暗时代的人们》中《作者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2)(3)引自汉娜·阿伦纳《黑暗时代的人们》中《卡尔雅斯贝尔斯:一篇赞词》,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4)转引自伯恩斯坦《与天为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5)转引自乔治·索罗斯《金融炼金术》,海南出版社,1999年;

其中,“反身性”是指所谓“参与者的思想和他们所参与的事态都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二者之间不但相互作用,而且相互决定,不存在任何对称或对应。在人们活动的政治、经济、历史等领域中普遍地存在这样一种反身性的关联”,“参与者本身不可能独立于事件之外,参与者本身所做的决定对整个事件本身也会有影响,即参与者也会影响事件,是事件处在一个动态的波动中。”我个人觉得,思考历史事件,应该从类似的更大的视野处出发。

沙发
发表于 2009-8-11 09:07:09 | 只看该作者
 

完美是相对的 不完美是绝对的 因此我们应该心平气和的接受不完美

板凳
发表于 2009-8-11 10:16:05 | 只看该作者
很多事情因为不完美看上去更美,更真实,更完美
4
发表于 2009-8-11 10:56:23 | 只看该作者
以前一直想要100%的纯度,后来发现这是根本不可能,任何事都不可能尽善尽美!
5
发表于 2009-8-11 15:06:17 | 只看该作者

完美是暂时的,不完美是永久的!

6
发表于 2009-8-11 20:16:58 | 只看该作者

完美其实是个很主观的概念,于我之完美跟于他人之完美,其内涵可能差异大矣。

至于对不完美如何对待,怕是要先看是如何看待完美的吧。

7
发表于 2009-8-12 18:04:15 | 只看该作者
完美其实没有必要刻意追求
8
 楼主| 发表于 2009-8-12 22:14:47 | 只看该作者
“很多事情因为不完美看上去更美,更真实,更完美”。我想,是因为真实,但倘若将“不完美”因为真实,所以看上去“更美,更完美”,我以为是一种“病态美”,虽然更思辨,但恐怕也更需要反思。
9
发表于 2009-8-14 10:54:56 | 只看该作者
有很我现实你必须得接受,也不能不接受..
10
发表于 2009-8-14 17:00:12 | 只看该作者

完美致使人类的精神空虚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